自序
有一天,我收到一封信,是一位跟我十分要好的哈佛同學Andy寄來的。
Andy曾經跟我說過一個計畫,他想當當看十天的乞丐,體驗一下生活貧困的滋味。
我聽到時愣住了!心想:「他是開玩笑的吧?難不成是學校課業太重,讓他腦筋秀斗了?」
接下來,他很認真地跟我說:「我打算到紐約中央公園露宿十天,只帶去程的車錢,以及一張寫著『I am hungry』(我餓了)的紙板。」
看他一副勢在必行的樣子,我忍不住問他:「那十天結束之後,你打算怎麼回來?」
他笑了一笑,臉上的表情像是在說:「總是會有辦法的吧!」
那是半年前的事。
「這封信是我窩在地鐵站的樓梯口寫的,四周都是尿騷味與食物腐壞的味道……一開始還真是不適應,但是待了一百二十一天之後,我已經漸漸習慣這樣的味道了。」
Andy在信中說,他原先只想體驗看看十天的乞丐生活,沒想到一直沒能湊到回家的車錢,只好繼續他的「街頭生活」。
「當然,這並不是主要原因,這裡有某種東西深深吸引著我。紐約幾乎每個地鐵出口都有乞丐,他們經常會被警察趕;一開始,我幾乎一天只吃不到一餐,到了第七天,我已經餓得頭昏眼花,心想,為何要離開原本好好的生活,這樣折磨自己?幾乎就要放棄了……」
這時,有個穿著黑色長袍、滿臉落腮鬍的老先生,丟了一塊巧克力在他的前方,說了句:「如果有困難,可以隨時來找我,我就在街角的報攤那邊。」
後來他才知道,這位老先生原先在高科技產業工作,金融風暴之後公司破產,頓時失去了賴以維生的穩定收入,不久,妻子和女兒都離開了他,窮困潦倒的他只好一個人四處流浪,最後在紐約街頭「定居」下來。
老先生說,當乞丐的這幾年,是他人生中最快樂的日子。不用每天早起打卡上班、一整天面對冷冰冰的電腦程式碼、被公司的重重制度綁住;相反地,每天都可以在馬路上看到來自四面八方的人,他們的臉上流露出各種眼神、表情,就像置身在一個動態的生活劇場!
從此之後,他每天都會去找那位老人聊天,聽他分享自己的經歷以及食物。Andy說,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生活體驗,他決定繼續在街頭流浪一陣子。
一個世界頂尖學府的學生,竟然願意打破世俗的期待與框架,休學一年,讓自己投入社會的底層,和最深層的自我對話,這讓我感到十分佩服。
握著Andy的信,我的感觸良多。在生活中,或許我們都給自己設下太多的限制了,而反觀自己,曾經也是如此。因為彈了十二年的鋼琴,一開始沒有勇氣去嘗試跨進另一個繪畫的領域;因為高中的課業成績差,就以為自己和常春藤大學絕緣……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專屬於自己的夢想,只是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太渺小,不敢去作夢;有時候,我們擁抱著夢想,卻缺乏堅持下去的毅力。
回首過去的成長經驗,是一段跌宕起伏的過程。我從鋼琴、藝術、電影到景觀建築的學習之路,一路走來,雖然充滿了辛苦與煎熬,但是我從未後悔過每一次的選擇,因為我相信,挫敗也意味著成長的可能;而這些精采又多元化的人生經歷,可以激盪出更多燦爛的創意火花。我也期許自己,和我的哈佛同學Andy一樣,做一個永不設限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