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二〇二二年將是蕭輝楷教授逝世三十周年,今年特別為他把文稿出版成書,《哲學問題論集》正是他親筆撰寫和整理的一本哲學論文文集,體現他一生的哲學理念。
蕭教授本來想想親手把自己所有的文章整理出版,可惜天不假年,直至臨終一刻還沒見到一生心血刊行。現在為達成蕭教授的遺願,後人積極整理編輯資料文獻,一方面在「維基百科」網頁撰寫詳細生平述要、在Facebook上編寫個人專頁上載生前文章供大眾閱讀。另一方面其後人慷概捐贈收藏多年蕭教授許多遺物如手稿、書信以及文章等,予中文大學新亞圖書館典藏。現在則更進一步,陸續整理出版蕭教授的文章,讓讀者瞭解一代學者的風度神采。
本書時間由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橫跨三十年,探討的哲學家涵蓋中西。西方的有奠定近代哲學基礎的康得,強調人類精神活動不斷經透過正、反、合而達致「絕對精神」的黑格爾,更有獲得諾貝爾文學講的柏格森。他對康得原典非常熟悉,警惕研究者不要強行以「想拿這線索來貫串諸家的問題,成一統緖,可謂與陳寅恪之言:「其言論愈有條理系統,則去古人之真相愈遠。」若合符節。至於中國哲學,蕭教授特重先秦哲學,尤其孔孟學說,呼應方東美提出的論點,認為「理學非孔孟之道」,中國文化後來諸多弊端,實由宋明儒「廢學」、「束書不觀」、「以理殺人」而來。可以說,重回原典,審視傳統,正是蕭教授論學的宗旨所在。
作者簡介:
蕭輝楷
生於一九二六年五月十五日,四川省宜賓人,筆名陳虹、方皞、魯明等。一生致力研究西方哲學、唯識宗佛學和康得哲學,是一位哲學家暨佛學家的學者,以作家、編輯及政治社會評論為專業。曾在《內明雜誌》、《祖國週刊》、《大學週報》等書刊發表有關佛教、哲學、文學、時事等專題文章。曾任美國時代生活叢書的中文叢書部副總編輯,並於《香港時報》、《明報》、《工商日報》等發表社論文章。一九九二年因心臟病發,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六歲。
章節試閱
談柏格森哲學
一、前識
今年十月十八日,是法國哲人柏格森(Henri Bergson,一八五九——一九四一)先生的百年誕辰紀念。柏氏逝世距今纔十八年,在事實上雖已作古,但在影響上,在一般的記憶中,他和現在絕大部份世人,都得算是同時代的人物;因此,我們現在對於柏氏這一百年誕辰的紀念,事實上應該即是對於我們這一時代哲學狀貌的某種反省的表現,這一意義是嚴肅而沉重的。面對這種嚴肅的沉重的意義,執筆為文,我感到了不小的躊躇。
柏格森先生和他的死對頭羅素先生,同為二十世紀初期哲學界中譽滿天下的名士,可能正因為這一緣故,二人也同為我在剛開始學習西洋哲學時最初接觸的人物。我現在還能清晰記憶,當我在哲學系一年級時,在賀自昭(麟)先生「哲學概論」班上所作的兩個讀書報告,第一學期是柏氏的「創化論」(L’evolution creatrice, The Creative Evolution),第二學期便是羅氏的「懷疑論集」(Sceptical Essays)。這一香火因緣,本應使我對這兩位哲人的印象特別深刻,但是不知怎麼,我現在除了還能記得當時對這兩人所說都同感甚大不滿外,其餘細節則差不多全已淡忘了。我對柏氏哲學的概念,正如我對羅素思想的概念一般,完全是從後來的一般瀏覽及為研究某些問題而作的零星摘讀中逐漸形成的。現在為寫本文,我不得不重新有系統地翻檢一番,也可說是重新學習一番,我希望這能多少作為我對柏氏這一百年誕辰的敬意。
二、柏格森哲學剪影
柏格森在開始他的哲學生涯之前,曾在數學、心理學、生理學、生物學等現代科學的學習上花過不少功夫,這些功夫後來大都成為其哲學理論的部份基石,因此他的哲學,常被形容為一套「具有深厚現代科學基礎」的卓越創造。柏氏這一創造,在數量上主要著作多達八部(註),在影響上更廣泛波及全世界的哲學、文學、藝術、宗教各面,甚至還因而得過一九二七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金,他無疑應算西洋哲學史上不容忽視的一員大匠。不過,就我的瞭解說來,這位哲學钜匠的哲學思想,其實並不十分深奧。我認為柏氏哲學思想的核心,粗略地說,應該僅是希臘赫拉克利泰(Heraclitus)那一古老的「遷化哲學」再添上若干現代彩頁的新版。同時,儘管柏氏著作處處引用或暗示著各種現代的科學知識,但是其整個思想的脈絡,其全部理論的光影,以及他那種汎濫各大著作中的文采才思,和各類藝術性的暗示技巧乃至文學性的比喻手腕,也在在無不使我聯想到中國道家那種空靈閃爍的豐神。柏氏的哲學是現代的,不過「現代的」卻不一定就是進步的。
柏氏哲學的中心思想,按照我的瞭解,即是他在他的第一部主著《時間與自由》(Time and Free Will,這是柏氏在此書英譯本上自己改訂的書名,法文原題則是「關於意識原材的試論」Essai sur les données immédiates de la conscience)中,著重提出的「純綿延」(durée pure)之說。這裏,相當於柏氏哲學中的本體論的,柏氏在其第三主著《創化論》中提出的「生之躍進」(通稱 élan vital,柏氏自己所用術語為 élan originel de la vie),其實即是「純綿延」的異名;相當於柏氏哲學中的方法論的,柏氏處處強調的「觀照」(intuition)和特在《創化論》中主張的「感應」(sympathie),亦即對於「純綿延」的體察稱謂;此外,相當於柏氏道德哲學和宗教哲學的,柏氏在其最後主著《道德宗教雙源論》(Les deux sources de la morale et de la religion)中所說的由「開放的靈魂」(l’ â me ouverte)及其超理智的「感動」(émotion)構成真正的「開放的道德」,以及由超理智的「觀照」構成真正的「動勢的宗教」(religion dynamiqne)云云,其所謂「開放的靈魂」和「感動」,正如所謂「觀照」一般,也全是對於「純綿延」之內省作用的形容。因此,柏氏哲學看來萬語千言,其歸宗則無非「施綿延」一義而已。
談柏格森哲學
一、前識
今年十月十八日,是法國哲人柏格森(Henri Bergson,一八五九——一九四一)先生的百年誕辰紀念。柏氏逝世距今纔十八年,在事實上雖已作古,但在影響上,在一般的記憶中,他和現在絕大部份世人,都得算是同時代的人物;因此,我們現在對於柏氏這一百年誕辰的紀念,事實上應該即是對於我們這一時代哲學狀貌的某種反省的表現,這一意義是嚴肅而沉重的。面對這種嚴肅的沉重的意義,執筆為文,我感到了不小的躊躇。
柏格森先生和他的死對頭羅素先生,同為二十世紀初期哲學界中譽滿天下的名士,可能正因為這一緣故,二...
作者序
序一
胡耀蘇
這篇序文有兩個部份——第一是我和蕭輝楷先生有甚麼緣分使得他《哲學問題論集》出版的序文要由我來寫,第二是為甚麼本書內的論文,在作者去世後三十年,其學術價值不減反增。
我從小在外國(蘇聯和法國)長大,直到九歲才和父母、弟弟搬家來到香港,那時才由母親親手親筆教我寫中文字,之後才能入讀本地的蘇浙小學。讀初中時,母親帶我去見蕭先生,請他幫助增加我對中國文化和哲理的認識和瞭解。事隔六十餘年,也不記得我和蕭老師上課多少次。唯一記得的,有一次我寫了一短篇關於中國民族性的筆記,由蕭老師執筆稍加修改,立即明朗順暢。六十年後,我收到蕭老師女兒蕭映仁寫給我的電郵信,她說:「曾到父親教過的浸會大學、珠海學院、能仁學院想找回他的舊同事或朋友,可惜家父已去世三十年了,認識他的朋友和同事早已不在,所以找不到人幫他的新書寫序文」。如是,雖然沒有哲學的基礎,也只能硬起頭皮來寫此篇序文。
我近來對青少年學生們的「道德教育」或「人品教育」,愈來愈重視,因而大量的閱讀關於儒家思想的學術性的書本和論文,找尋儒家思想對現代道德教育的啟示。研究過程之中,發覺了一驚人的事實——最近四五十年(或更長時期),用英文發表出版的關於Confucianism和Neo-Confucianism的學術性的書本、百科全書(1)和期刊(2),在數量方面不遜於用中文出版的關於儒家思想的書本和期刊,而在質量方面往往更加專題深入。(3)在本書第八篇論文〈理學非孔孟之道〉,蕭老師指出了一個用英文Confucianism和Neo-Confucianism文字表達不出的絕對重要的真理。孔孟和宋明理學的本質差別,不但在英文寫的文章裡發覺不到,而且對於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的修身,毫無關係,毫無幫助。蕭老師早在一九八七年在文章中指出:「理學之為理學,主要講的乃是無極、太極、陰陽、五行、乾坤、萬物化生,以至天人、道器、理氣、澄心、無欲、尊德性、道問學這些物事……這在《論語》、《孟子》二書,可說都是毫無搭掛……」(見本書在第812頁)。蕭老師指出,宋理學之源是《易傳》,《易》及《易傳》非孔孟所作而是秦漢之書。孔孟之學,不離人倫日用,是人人只要努力都可以作得到的,所以在今日的世界、國家、社會,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可以起很大的啟發作用。
蕭老師的〈理學非孔孟之道〉,價值今天甚於三十年前,是因為在英文關於Confucianism和Neo-Confucianism的學術文章極盛之時代,他的簡單的真理被人忘記了,更加需要提醒。我相信,本書其他的論文,其價值一樣的,是不減反增。
香港樹仁大學PROVOST(學務副校監)胡耀蘇
二〇二一年七月書於英國亨利
注釋:
(1) 例如: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Confucianism, 2003.
(2) 例如: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 例如:J. Makeham (ed.), The Buddhist Roots Of Zhu Xi's Philosophical Though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序二
林庭翀
宜賓蕭輝楷教授,為當代哲學名家。早年就讀北京大學哲學系,適逢國運遷鼎,南移台灣大學繼續學業,畢業後移居香江,任教大專學校,曾任能仁學院中國文學系主任。在任期間,勤職善教,深受學生愛戴。先生專研西洋哲學,尤精康得學說。學貫中西,乃一代名儒。其對於柏格森「純綿延」學說有所批評,莫不切中肯綮。
先生為人,剛強俊雅,有傳統士君子風儀。其學不唯精通西洋哲學,更博觀先秦儒家學說,能洞悉先秦儒學具有民主民權的思想本質,可謂難能而可貴。備受名儒碩學同所稱賞。對於康得理性哲學研究邃深,對康氏的精神與實體兼該貫通,發展至黑格爾之所謂「唯心辨證法」亦有深入研究。於康得和黑格爾等西人學說外,對中國哲學並有獨到之見解,指出宋儒理學,並非承自先秦的儒學正統,此說確然精當。最可貴的是先生:指出胡適、丁文江之流全盤西化主張之謊謬加以否定,真可謂對學術界含淚之淨言,百代之下,當有知先生者也。
蓋中國學術衰敗,乃始於滿清之入關,懷抱其少數民族狹隘之偏見,禁漢人講學,康乾之世以文字獄大量殺戮碩學名儒,自江南史案,呂留良案、戴名世案大事誅殺外,又大量焚燒其認為含有春秋義理之書,慘烈遠超秦代,秦始皇所殺之四百六十多名似儒非儒之騙徒方士,未見有碩學名儒被所誅殺。人但知秦之焚書坑儒,而不詳觀滿清之毀滅中華文化之慘烈,至五四新文化運動起,躁人未假思索,遂有全盤西化響徹雲壤,華夏數千年所累積的人文文化,幾乎滅絕。國運之弊敗至是為極。先生在世之時,必有同感。
前能仁學院校長、靜宜大學教授
夜間部主任暨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後學 林庭翀 序
中華民國一百一十年夏於九龍之明德書室
序一
胡耀蘇
這篇序文有兩個部份——第一是我和蕭輝楷先生有甚麼緣分使得他《哲學問題論集》出版的序文要由我來寫,第二是為甚麼本書內的論文,在作者去世後三十年,其學術價值不減反增。
我從小在外國(蘇聯和法國)長大,直到九歲才和父母、弟弟搬家來到香港,那時才由母親親手親筆教我寫中文字,之後才能入讀本地的蘇浙小學。讀初中時,母親帶我去見蕭先生,請他幫助增加我對中國文化和哲理的認識和瞭解。事隔六十餘年,也不記得我和蕭老師上課多少次。唯一記得的,有一次我寫了一短篇關於中國民族性的筆記,由蕭老師執筆稍加修改,立...
目錄
談柏格森哲學
關於康得哲學問題的商榷
先秦思想引論
關於中西文化問題
國家機體論發凡
哲學與美國文化精神
黑格爾哲學淺說
從康得到現代哲學
理學非孔孟之道——方東美先生《新儒家哲學十八講》讀後
孔孟人生思想與康得道德哲學
談柏格森哲學
關於康得哲學問題的商榷
先秦思想引論
關於中西文化問題
國家機體論發凡
哲學與美國文化精神
黑格爾哲學淺說
從康得到現代哲學
理學非孔孟之道——方東美先生《新儒家哲學十八講》讀後
孔孟人生思想與康得道德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