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唐朝功臣的自我修養:淩煙閣那些大人物的圖書 |
$ 270 | 唐朝功臣的自我修養:淩煙閣那些大人物
作者:大唐遺少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8-01 語言:簡體書 共 2 筆 →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
|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軍事實力強盛,但人口處於中國歷史上的人口低點之一。李淵建立唐朝,年號武德,是為唐高祖。其子秦王李世民在唐朝建立中立下赫赫戰功,號天策上將,權力膨脹。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射殺太子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太宗時期對內廣開言路、虛心納諫,成就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治世貞觀之治;對外先後平定東突厥、薛延陀、回紇、高昌、吐谷渾等,受尊為「天可汗」。唐高宗時期擊敗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史稱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705年,以宰相張柬之為首的五大臣聯合李旦和太平公主發動神龍政變,擁立中宗為帝,唐朝國號得以恢復。唐中宗李顯昏庸,其皇后韋后與其女安樂公主意圖效仿武后。宗室李隆基主導唐隆政變,誅殺韋氏,擁立其父李旦為帝。712年,睿宗禪位於李隆基,是為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政變,賜死太平公主,取得國家最高統治權。李隆基前期任用姚崇、宋璟等能臣為相,勵精圖治,將唐朝帶入極盛時期。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36。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盛極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導致全國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遷都洛陽,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禪位,唐滅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稱後梁,進入五代十國時期:424。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過隋朝極盛時的版圖。唐朝也是自秦漢以來,第一個不使用前朝所築長城及不築長城的統一王朝。其鼎盛時期為7世紀,當時中亞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羅伏州、北括玄闕州、西及安息州、東臨哥勿州的遼闊疆域,國土面積達1076萬平方公里。盛唐時尚能保住和漢朝全盛同等的版圖,但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完全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歸義軍起事並歸唐使朝廷一度重奪河西走廊,但到黃巢之亂使唐朝失去甘州、肅州地區的控制權,唐亡時歸義軍僅能控制沙州、瓜州一帶:36。河套地區到五代時期被契丹所占。天寶十三年戶口統計為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四百八十八人,不過許多學者考慮到當時統計不嚴,存在大量沒有計入統計的瞞報戶口,此外還有隱戶、佃農、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納入戶口統計,故大多數學者認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萬左右。此時,京兆府轄區人口估算在200萬人左右,而市區則是100萬人。
唐朝在文化、科技、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國歷史上有大量的科技發明,四大發明中的火藥即誕生於唐朝、雕版印刷開始廣泛應用。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中後期宦官影響力大增。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三元及第,都誕生於唐朝,即622年狀元孫伏伽。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當時世界的強國,與突厥、高句麗、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北方各族,還調度漠北地區的突厥諸部軍隊攻打西突厥、高句麗,並且讓南詔、高昌、龜茲、粟特、吐蕃、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38。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賦稅。土地、鹽鐵與賦稅制度隨著社會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424。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126。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李白、杜甫等詩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758。唐朝聲譽遠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維基百科
本書是一本歷史隨筆。在唐朝皇宮三清殿旁邊,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樓,叫淩煙閣,是唐太宗為紀念他的功臣而建。裏面供著二十四名文臣武將的畫像,包括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宏、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