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無知是恐懼、無主、失能的來源之一,因而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說的:「知識就是力量」一語,雖然常被看作老生常談的話,卻蘊含無比深刻的意義──我們在知識中找到力量、驅除恐懼、尋回自主、展開行動。
知識可由學習而來,亦可自行研究而得,然而無論學習或自行研究,皆須以理性的覺醒為前提,方能啟動。西方的啟蒙運動,彰顯的就是理性之光對於人類文明開展的關鍵地位。理性之光的映照,不來自空談胡謅,而須在嚴謹方法的引導下,才能射放出奪目的光芒,看清真理的原貌,探得有效的知識,作為判斷和行動的準據。這就是啟蒙諸子之一的培根之所以提倡「新工具」的緣由。
啟蒙雖是近世勃興而起的運動,但在西方文明開端的古希臘時期早已播下火種。有趣的是,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B.C.)相信知識往往來自於人我之間的理性對話,而非個人苦思冥想的結果。後世將蘇格拉底與人對話的方式及成果,做了一番縝密的分析後,發展成所謂「蘇格拉底對話法」,並在當代社會各行各業裡廣為推行,儼然成為現今「無哲學社會」(philosophyless society)的啟蒙「新工具」。
本書的重要旨趣之一,就是要將這一新工具獻給我們長期關心的教師們,希望他們在教育時局擺盪、教學任務繁重的處境中,不再「呢喃自語」,而是藉著親身參與蘇格拉底式的社群對話,增進理性覺醒的力道,共同發掘教育知識,不再受制於紛擾的教育亂象,走出恐懼、無主、失能的困局,邁向專業自主的成長之路。
面對教育亂象的紛擾,教師若能把握教育的「脈絡性」,尋繹教育活動的相關遊戲規則,便能有效而靈活地撥亂反正,迎刃而解,此可藉由維根斯坦(L. Wittgenstein, 1889-1951)的一生和他的主要學說──「語言遊戲說」獲得具體而微的衍釋。在「語言遊戲說」裡,我們不僅發現脈絡的重要性,也看見流動的必然性,兩者互為表裡,同為理解知識和運用規則的關鍵所在。包曼(Z. Bauman, 1925-)的「流動旅程說」,雖然看似來自後現代的學術理路,然而卻真確承繼了打破獨斷、蒙昧的啟蒙精神。本書透過維根斯坦「語言遊戲說」與包曼「流動旅程說」的闡發,提供教師觀察教育活動與自身專業成長的兩個重要視角。
出版本書的根本動力,來自於教師成長之路的追尋,這也是教師哲學恆久不熄的一道功課。對於當前教師面對的種種專業挑戰,我們感同身受之餘,希望藉著本書的出版,能夠略盡「並肩作戰的義務」,而非「隔岸觀火地清談」。在此要特別感謝葉坤靈教授和劉蘭芳博士候選人大方同意我們使用共同研究的部分成果資料(第四、五章),同時感謝學富出版社于雪祥先生長期以來的支持與協助。碩士研究生陳宛君兼具創意及美感的封面設計,讓本書增色不少,衷心感謝。此外,教育學系博碩士研究生及大學部同學,包括葉雅琦、陳宛君、陳永昌、鄭柏廷、陳怡如、林映安、陳媛庭及高佳鈺,幫忙閱讀文稿,提出許多寶貴意見,一併在此致謝。最後,本書淺陋謬誤之處必多,敬祈方家不吝指教。
林逢祺、洪仁進 謹誌於童心齋
2014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