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回家:阮義忠影像回顧展的圖書 |
$ 675 ~ 713 | 回家:阮義忠影像回顧展
作者:李志勇 總編輯 出版社:宜蘭美術館 出版日期:2017-06-01 語言:繁體書 共 4 筆 →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
|
阮義忠早期任職《幼獅文藝》編輯,退伍後在《漢聲雜誌》英文版擔任攝影與設計,在1975年擔任電視周刊社《家庭月刊》的攝影。阮義忠著有相當多攝影相關文章與書籍,對華人地區的攝影教育影響深遠,被喻為「世界攝影之於中國的啟蒙者與傳道者」。1977年,阮義忠與袁瑤瑤結婚。
1981年,阮義忠由攝影跨行到電視節目製作,如與雷驤、張照堂、杜可風等人共同參與製作的三台聯播節目《映象之旅》,描述有台灣藝術家的創作、鄉土藝術的發展、台灣原住民生活與城鄉發展的演變。他並曾在陳映真創辦的《人間雜誌》擔任義工,發表攝影作品《阮義忠速寫簿》。 1988年阮義忠創辦阮義忠暗房工作室。 1990年阮義忠與妻子袁瑤瑤創辦攝影家出版社,1992年創辦中、英文雙語版之《攝影家雜誌》,介紹世界各國之優秀攝影家作品,對東西方攝影文化交流起顯著貢獻。 1991年阮義忠受邀加入歐洲攝影歷史協會,是該會首位亞洲成員。1995年,阮義忠入選《全球當代攝影家年鑑》。 1999年921大地震後,阮義忠與袁瑤瑤雙雙加入慈濟基金會擔任義工,分別以攝影及文字記錄證嚴法師的慈悲與智慧、慈濟志工的大愛與付出。
阮義忠曾在法國、美國、墨西哥、立陶宛、瑞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澳門、台灣舉辦個展。作品被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等著名機構收藏。 自1988年起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授課,2005年起擔任魯迅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13年以教授資格自台北藝術大學退休,於中國各大城市巡迴講座、開攝影工作坊,著作出版頻繁。
2007年阮義忠獲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東元獎人文類獎,得獎評語:「用鏡頭帶著大部分人的眼睛,凝視台灣即將逝去的人文價值,在逐漸物化的環境中,重新喚醒寶貴的記憶。」 2009年獲《南方都市報》評選為全球華人五十位魅力人物之一。 2013年獲頒第一屆全球華人傳媒大獎「攝影文化貢獻獎」。 2015年獲現代傳播集團《生活月刊》「國家精神造就者榮譽」。
2016年阮義忠成立「阮義忠攝影人文獎」,成立宗旨:「攝影的本質是發現與記錄,也就是向外觀看,找到事事物物之間的關係,將其捕捉,把意義傳達給更多人知道。文學、藝術的價值正是在此:讓別人的生活經驗成為自己的成長參考,然後把刻骨銘心的領會表現出來,供另外的一些人借鏡。有人共鳴的世界才是溫暖的、幸福的,也才能看到希望。」「攝影也是一種價值肯定,是打開視野、心門,與外界溝通的管道。能肯定外在的好,自己的內在也會更豐富。僅在意表達個人的巧思、觀念,輕忽對象的意義,易使影像淪為手段而非創作目的。當然,並非紀實才叫人文,任何攝影手法,只要表達出對生存環境的珍視、對人間事物的關懷,都是富於人文精神的。」
2018年阮義忠於宜蘭成立阮義忠台灣故事館:「在我拍照的年代,台灣是個人與人互信,人與環境和諧共處,人們敬天愛地、遵循傳統倫理道德的美麗的寶島。時代之輪快速輾過,我們已失去了太多,但無論世界怎麼變,有些價值是不能變的。台灣故事館用照片說故事,讓故事傳真情,它的成立不僅僅是為了提供鄉愁的慰藉,還希望大家正視、思考,如何攜手找回、保存、傳承台灣這塊土地的珍貴價值。」
維基百科
本次主要作品系列「回家的路上」,可視為對作者家鄉的回顧,更可將所有系列都視為對於記憶主體的共住與回歸,如此「家」不僅作為一個烏托邦式的主題或題材,不再只是某種鄉愁式的懷舊,而是為我們重新塑造了某種探索熟悉/陌生的可能,本次回顧展著重於探索記憶的遺痕、蹤跡(trace)及其效應(effect),影像作為一種記憶不斷覆寫、銘刻的材料,展覽也成為某種後設地反身觀看視線,即展名中的「回」的意涵。是故,以「回.家──阮義忠影像回顧展」為展名,更具「如實回返」的不同意涵。
本文所稱的「回.家」,不僅指涉藝術家個人返回創作起點的原鄉展出創作,也意味著當真實已難尋時,觀者只能從想像到真實不斷的回返行動(regression),也就是從自我身分的認同建構,回到象徵之外的某種難以表述的狀態。除了影像之外,透過本展展示的檔案文件,一方面可見到阮義忠通才式的全方位藝術家面貌,另一方面,也透過暗房設備與器材、插畫、手稿、文藝書籍封面的裝幀、專書,從展覽介面的重新設定,使觀者重新與事件相遇,也唯有這種觀看關係的重擬,才能幫助我們看到阮義忠的創作真義,不在於影像表述的對象物所在,而在於每一次觀看的回返行動中,與事件的相遇與共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