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密察(國史館館長)
國史館於1957年在臺復館後,陸續向外徵集檔案與文獻。1973年,本館前館長黃季陸函請行政院同意函示各部會處局署,將大陸運臺舊檔案及在臺已失時效案卷、文牘移送國史館。因此,國史館得以入藏多數政府機關檔案。對於這些來自各機關之檔案,本館經初步整理後,曾設定主題出版史料彙編,另也以移交清冊目錄為基礎提供研究者調閱檔案,惟多係隨機而為並未成為定制。而且,當年尚少學者利用檔案進行研究,到館應用者為數有限。1980年代後,臺灣的政治民主化加快了腳步,隨著政府宣布解除戒嚴,過去政治、思想的束縛不再,歷史研究得以揚棄既定框架和限制,得到寬廣的空間,本館所藏的檔案也逐漸受到研究者的矚目,來到本館調閱檔案的人數也逐漸增加。
1994年,前總統嚴家淦之家屬將官邸存放經年的經濟部和行政院時期舊檔文件移轉本館。1995年,總統府也將前總統蔣中正的檔案(即一般俗稱的「大溪檔案」)移交本館典藏管理。此後,國內外學者來館參訪和調閱檔案者,可稱絡繹不絕。2003年底,前副總統陳誠的家屬也將陳誠的「石叟叢書」和相關文物陸續移轉本館。2004年,制定「總統副總統文物管理條例」,明定本館為主管機關,此後本館依法移轉或接受捐贈歷任總統副總統文物。2002年起,本館參與「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將館內典藏的部分重要檔案進行數位化,並進行細部整編逐件編目,而且建立檔案目錄檢索系統2016年5月,本人接篆館務,本於「回歸法制,充分開放」原則,準據「檔案法」、「政府資訊公開法」、「國家機密保護法」、「個人資料保護法」等檔案管理相關法令,更訂檔案閱覽規則。一方面將機密檔案提報原機關審酌辦理解降密作業,一方面檢視檔案中的個人資料做應有之處置。經過大約五個月的努力,終於將數十年來未積極辦理解降密作業的二十六萬件蔣中正總統檔案都一一檢視過,完成解密作業及個人資料的處理,並以使用者之角度修改檔案檢索系統,將檔案之數位檔上網公開提供無國界的閱覽服務。這是數十年來國內典藏之政府檔案大舉公開的壯舉。
檔案庋藏機關的基本工作是製作檔案目錄,提供閱覽者檢索檔案的線索。因此,提供完整而正確的目錄,是檔案庋藏機關的首要基礎工作。在此之前,本館典藏之檔案雖也有移轉之際所製作的清冊目錄或初步整編時製作的基礎目錄;2002至2012年參與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時也曾細部整編製作以件為單位的目錄,但因為該計畫執行時間倉促,細部整編之目錄既不完全也多有訛誤,因此自2016年6月起本館擬訂「國史館現藏總統、副總統檔案目錄」出版計畫,由何副館長智霖率領修纂處同仁,依序校訂本館典藏之歷任總統、副總統檔案目錄。這些經過仔細校訂之檔案目錄,除了上網提供閱覽者據以檢索出檔案之外,也將出版成書本式目錄,讓閱覽者不但可以用一般的關鍵詞檢索檔案,還可以瀏覽的方式理解檔案全宗的樣貌。
本套檔案目錄叢書的出版,首先要感謝何副館長智霖帶領全體修纂人員辛苦的付出,同時也要感謝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王主任泰升教授及其率領的團隊全力配合,此一目錄巨帙方能付梓以此方式嘉惠各界。相信本館自2016年5月以來的一連串興革,可以讓本國之檔案館作業跟上國際的一般專業標準規範,並得為「政府資料開放」(Open Government Data)政策跨出堅實的腳步。
導言
蔣中正(1887-1975),字介石,浙江奉化人,自北伐時期起軍政職迅速攀升,於1930年代成為中國國民黨領導人之一,實際統治中華民國和戰後臺灣將近半個世紀,是現代史上重要的人物。有關蔣中正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在1980年代之前,臺灣方面因政府倡導國民革命史觀,讚美者譽蔣氏為「偉人」、「民族救星」;但同一時期,海峽對岸也在官方帶領下進行批蔣運動,蔣氏被貶為「人民的公敵」、「千古的罪人」,西方學界則長年維持批判美國扶蔣反共政策。1980年代起兩岸政治束縛逐漸解除,研究框架和意識形態的限制漸次鬆綁,對蔣氏兩極化的歷史評價在研究氛圍的改善下,有了重新檢討的契機。但真正帶起蔣氏的研究風潮,甚至在對岸掀起「蔣學」之熱,莫過於蔣中正檔案和日記的開放應用。
蔣中正頗為重視個人資料的留存,特請專人如毛思誠、陳布雷、俞國華、毛慶祥和周宏濤等有系統地保留其統軍主政以來的函電、手稿、書信,以及部屬呈送之報告、計畫等文件。這些資料在大陸政權易手前,於1949年5月16日隨同中央銀行庫存黃金由專艦遷運臺灣,同年8月再由高雄移置桃園大溪頭寮賓館,因此被習稱為「大溪檔案」。大溪檔案由總統府機要室負責保管,同時繼續增添文件資料,過去僅在特殊情形下對外刊布部分史料,如總統府機要室編印的《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而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出版的《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共計七編,即部分取材此檔。《近代中國》雙月刊也曾以「先總統蔣公抗戰方策手稿彙輯」為專欄,刊布大溪檔案中有關抗戰時期的電令和諭告,連續登載三十餘期。早期也僅有特殊機緣的學者,才能得到總統府機要室的同意,有幸窺得這批檔案,並以之從事專題研究,如梁敬錞的《史迪威事件》、《開羅會議》,李雲漢的《西安事變始末之研究》,以及李國祁有關北伐政略的研究等。日本與美國方面則有古屋奎二編著的《蔣總統秘錄》、馬若孟(Ramon H. Myers)等研究二二八事件的 A Tragic Beginning: The Taiwan Uprising of February 28, 1947,曾利用一二。也因此,這批史料雖被民國史研究學者視為「瑰寶」,卻往往不得其門而入。
1995年初,總統府前秘書長吳伯雄考量這些檔案雖從大溪搬至陽明書屋,但終究非長遠之計,遂裁示移交國史館典藏管理;本館隨即通過「國史館典藏管理機要檔案辦法」,並成立一個代號為「中興計畫」的臨時任務編組,專責點收這批珍貴的史料。有關檔案移轉過程,已有學者撰文介紹,不再贅述。國史館接收後,將其正名為「蔣中正總統檔案」,隨即展開初步的整理、分類和編目工作,翌年預告檔案開放的消息,還曾是頭條新聞。國史館也因這批史料和大陸遷臺前的機關檔案,一時成為民國史研究學者的朝聖之地,即使當年國史館位處新店偏遠之區,交通不甚便利,卻絲毫影響不了絡繹不絕的學者造訪一窺寶藏。學界常簡稱「蔣中正總統檔案」為「蔣檔」,但外界往往沿襲「大溪檔案」一詞,藉以凸顯蒙上神秘面紗的時期。隨後受到草擬「總統副總統文物管理條例」的影響,國史館於2001年又將其更名為「蔣中正總統文物」,但學界仍採「蔣中正總統檔案」舊稱,或是習慣簡稱「蔣檔」。
「蔣中正總統文物」總數近33萬件,涵括時間約從1924至1975年止,其文件適足見證國民革命軍北伐、南北統一、剿匪安內、對日作戰、中國國際地位提升、國共從戰時合作到內戰再到冷戰、中央政府遷臺建立威權統治等重要階段的演變,是研究民國史和1940至1970年代臺灣史珍貴的一手史料。本館開放閱覽之初,是以典收清冊作為調卷目錄,按照原先的分類劃分籌筆、革命文獻、特交文卷、特交文電、特交檔案、家書、文物圖書、蔣氏宗譜、照片、器物和其他等十一項,再依冊別提供調閱。為了提升服務,本館立即著手目錄的製作,因先前總統府機要室對籌筆類整理尚少,特以此優先進行細部編目,由檔案編目同仁逐筆撰寫檔案摘由,且嚴格控管摘由字數,並經修纂人員二次的審核,出版《蔣中正總統檔案目錄—籌筆》2冊(1998)。此一目錄出版,深獲學界好評。2001年本館審編處參照原有目錄稿出版《蔣中正總統文物目錄—革命文獻》數位光碟。
2001年政府為妥善保存國家珍貴文物資源,且進一步運用,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即今之科技部,依據行政院所推展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特別執行「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後更名為「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國家型科技計畫」),將全國珍貴典藏品進行數位化,並建立資料庫,透過網路媒體與全民分享國家資源。翌年本館參與這項計畫,有了經費挹注,開啟檔案數位化之路,2003年即以「蔣中正總統文物」為標的。隨後本館建置檔案目錄檢索系統,有效地為學者節省搜尋檔案的時間,加以蔣氏的日記在2006年起由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Stanford University)開放,一時風起雲湧,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有關研究蔣中正的論文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國內方面率先有2007年的「近代中國國家的型塑:領導人物與領導風格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的「回歸歷史的蔣介石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2009年「蔣介石的權力網絡及其政治運作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的「蔣介石日常生活研究學術研討會」等等,其中有關蔣氏的研討論文多為新的課題或有新的觀點。就學術期刊論文觀察,民國史的研究於2006年進入新的里程碑,此際的期刊論文或學位論文縱使不以蔣氏為論題,也會參酌、引用蔣氏的檔案或日記。西方與中國大陸民國史研究學界亦深受蔣氏資料開放影響,開始對蔣中正的評價進行修正,其中以陶涵(Jay Taylor)、楊天石二人的研究詮釋最為明顯。2007年浙江大學歷史系成立「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2009年加拿大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舉辦國際學術會議Reassessing Chiang Kai-shek: An International Dialogue,2010年4月浙大歷史系更是突破以往的限制,直接以蔣氏為主題,召開「蔣介石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
本館將「蔣中正總統文物」視為鎮館之寶,基於史料珍貴考量,故其閱覽規則起先只能摘抄檔案內容,不能拍攝和複印,但利用出版方式做為推廣,如《蔣中正總統文物—革命文獻》和《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前者於2002年出版,取材自革命文獻類,摘錄部分史料以原件圖像方式出版北伐史料、寧漢分裂與清黨、剿共與西安事變、中日關係史料4冊;後者則是本館第一次將該檔在文物圖書項下的事略稿本內容完整地呈現。事略稿本係蔣氏的秘書參閱相關函電令告及節抄蔣氏日記,以編年記事方式編纂而成,時間自1927至1949年底,目前尚缺漏1939年下半年;為取信使用者,本館特以原件影像方式出版,這套書出版時間從2003至2015年底止,共計84冊。另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合作出版《蔣中正總統五記》(2011),此亦出自該檔的文物圖書類,係蔣氏的秘書仿類抄體例,以編年體方式,分類摘抄日記而成困勉記、省克記、學記、愛記、游記等五種,此套書採打字出版,現於網路公布應用。2014至2015年,在「蔣學」蔚然成為民國史學術研究新的潮流,本館又與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合作,引用蔣氏檔案與日記,勾勒蔣氏生平大事,描繪其行動軌跡,編纂完成《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共計12冊。此外,本館尚有運用專題或事件蒐羅該檔相關文件出版,如2002年起本館出版《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的第17冊(2008),又如《中美協防》3冊(2013-2014)和《臺海危機》2冊(2014),則是多數取材於這份史料。
現本館以「開放政府」的施政原則,特擬訂「國史館現藏總統、副總統檔案目錄」出版計畫,繼保存、整理、開放國家檔案後,尋求提高檔案應用效能,就本館重要典藏依行憲後歷任總統、副總統任期先後,擇定蔣中正、嚴家淦、陳誠和蔣經國的檔案文物,分年編印其檔案目錄,提供社會大眾研究、利用。是項計畫可謂本館參與「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成果的體現。為求精進,由本館修纂人員檢視和審訂各件的摘由描述,或改正訛誤或新增內容或重新撰寫,並儘力查核檔案中所提及的人名,提升參考作用。這些經過仔細校訂之檔案目錄,除了出版成書本式目錄,亦將透過本館檔案目錄檢索系統提供閱覽者據以查詢出檔案。
由於「蔣中正總統文物」卷帙繁浩,是以此一檔案目錄的審查和出版工作分為二期。第一期出版該檔從籌筆至特交檔案系列止,第二期為特交文電系列;蔣氏宗譜、照片和文物圖書類,考量個人資料問題和已經出版等因素,不在出版之列。全書依數位典藏計畫的層級管理方式,依系列號和數位典藏號之順序編排成冊,第一期出版12冊,第二期預計出版14冊。第一期審校的分工,籌筆系列由張世瑛、革命文獻系列由朱文原、家書系列由周美華、特交文卷系列由何智霖、特交檔案系列的分類資料由吳淑鳳、劉熙明,一般資料依序為劉熙明、林秋敏、葉惠芬、蕭李居、廖文碩、陳世局、郭維雄、蘇聖雄和周美華等人負責審校。業於出版之際工作團隊因人員退休減少一名和求取各冊頁數相當,是以調整負責校對冊別,每冊明列審校與校對者,如革命文獻系列改由吳淑鳳和蕭李居接手辦理。由於該檔文件性質多樣,也為遷就已成事實的分件,統一摘述規範頗有難度,此次審校除更正前述訛誤外,以特交檔案系列的分類資料和一般資料中的「呈表彙集」更動最大。關於分類資料,過去以該典藏號所含文件中最早的日期描述,檔案摘由僅一、二件,現統一更正為第一份文件之時間,並摘述多份重要文件。「呈表彙集」係由秘書整理並擇要簡述近日各方的來電或情報呈給蔣氏,內容和數量繁複,改以簡述第一份文件內容和標示則數。另本套書因依卷別排序,文件時間序列難免有所重複。
2016年本館強調「回歸法制,充分開放」原則,故蔣氏檔案除個人資訊和密等文件外,其檔案圖像已陸續在本館網站無償公布。該檔的閱覽從限制複印到每年限量複製再到網站公布,充分顯示本館真正落實全民分享國家資源。蔣氏逝世迄今四十餘年,應該請下神壇,也該除去妖魔化,讓學術研究還其原本面目,本館希望透過其檔案目錄的出版和公布檔案圖像,提供研究紮實且便利基礎,促使學術研究更臻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