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秋天,依照我自己的生涯規劃,逐漸退出教棋的第一線,開始寫作「圍棋小百科」系列叢書,如今已經出版了12冊,總算完成了計畫中21冊的一半,其中也寫了2008圍棋手札與2009圍棋手札兩本筆記書。
筆耕生涯,正如同唐寅所寫的二句詩:「莫笑立錐無餘地,萬里江山筆下生。」論起筆耕的收入,豈止是「立錐無餘地」,若非其他來源,簡直是「一貧如洗、兩袖清風、三餐不繼、四大皆空」。但坐在書桌前,拿起筆來,如果文思泉湧,那真是人生千金不換的一大快事。有時文思枯竭,實在寫不出東西,把筆一丟,腦中開始浮現圍棋界的點點滴滴。說也奇怪,此時思緒格外的清楚銳利。與圍棋結緣超過40年,難免開始構築自己圍棋世界的版圖,由棋院的設立,到教材的編寫,圍棋的萬里江山由此而生。
有關圍棋教材的部分,正是我現在的工作,不但要談,而且希望談的深入。本書「圍棋兵法」,正是在此一思維之下得第一本作品。
在此與大家分享一下撰寫此書的理念與心得。
1,大眾與小眾
不管是中、日、韓,任何一個圍棋發達的國家,圍棋人口都是全部人口中的少數,台灣號稱有200萬的圍棋人口,恐怕是一個灌水的數字,實際數字「打個對折再攔腰砍」,恐怕都略有虛胖之嫌。
換句話說,所謂圍棋人口,不論在哪一個社會,都只是「小眾」。
目前的「圍棋書市場」,基本上是照顧了小眾而忽略了大眾。除了少數的入門書之外,其他的圍棋書籍,對不懂圍棋的人而言,無啻於翻閱天書。
除了技術以外,圍棋仍有豐富的內涵可以介紹給廣大群眾,如何將圍棋的故事趣味化,這是未來編寫圍棋書籍的重要指標。
2,人文與教育
圍棋書籍除了技術之外,還應該與人文、教育結合,在學棋的同時,也豐富知識與藝術的鑑賞能力。
長久以來,圍棋界過於本位主義,排除了圍棋以外的人文藝術。「圍棋兵法」的出版,對我而言,是本著拋磚引玉的精神,希望能帶動更多棋界高手的腳步,因而有更多的優秀作品出版。
寫了十幾本書,「圍棋兵法」是我最耗盡心血的一本,其中參考了無數中外典籍。「讀書學棋兩不成」的我,既沒有高深的棋力可以創作棋圖,更沒有足夠的學識可以詳解孫子兵法。唯一的辦法就是下苦功,兵法讀了一遍又一遍,總算勉強弄懂其中的一小部分。
再將自己弄懂得部分配上棋譜說明,手頭不足的資料就上網查,網上查不到就跑到圖書館。經過大半年的辛苦,總算是集結成冊,本書也許不入高手法眼,但對我而言,還真有「敝帚自珍」的喜悅。
忙完了「圍棋兵法」,下一本書我想寫寫「三國演義與兵法三十六計和圍棋的相結合」,難度更高,挑戰性也更強。
來時荒漠一片,希望走時綠蔭遍地。已經過了知命之年的我,本著「前人種樹」的心情,筆耕不綴。雖然我早已習慣孤獨的面對書桌,但讀者如果能有所收穫,則心中的溫暖就足夠使我加倍努力向前。
李敬訓 自序200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