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中醫藥物學》提挈學習中藥用藥觀念,依循中醫用藥「君、臣、佐、使」之分,結合《內經》諸多篇章,望診顏面各部呈現顏色的良莠,透過穴道的觸壓診比較,辨證病變,提供適證藥方的面診示例,溯源明瞭單味藥物的價值;並以經脈穴道貫穿全書,於臨床上可靈活參酌,有助正確處方。多看多比較,多了解、多運用,巧妙自現。
自《圖解內經》、《圖解傷寒論》……《圖解中醫學概論》延續一貫傳統醫學命脈,兼顧做學問與教本之效,《圖解中醫藥物學》可廣用於臨床之外,足可因應研究所及中醫師國家考試。
作者簡介:
李家雄醫師
1951年生,1980年中醫特考及格,現為李家雄中醫診所所長及負責人、臺北市體會總會鐵人三項協會名譽理事長。
經歷:
中國醫藥學院中醫內科醫師、中醫研究所針灸推拿指導老師、遼寧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客座教授、各大報章雜誌養生專欄執筆、廣播節目主講、日本、新加坡各地巡迴演講中醫、養生操、從臉看病等健康主題。
著作:
《幸福素女經》、《妙用經穴養生DIY》、《從氣色看病》、《經絡診治》、《關節診治》、《十二種要你命的病》、《圖解內經》、《圖解傷寒論》、《圖解金匱要略》、《圖解溫病學》、《圖解中醫診斷學》、《圖解難經》、《圖解中醫學概論》、《李家雄養生術─乾坤手》等超過兩百本著作,目前仍每日持續不斷寫作中。
章節試閱
1-1 黃耆
黃耆皮黃肉白,堅實者良,為補藥之長,故名耆(俗作膋)。使茯苓,惡龜甲、白蘚皮,畏防風。
表旺者不宜用,陰虛者宜少用,恐升氣於表,而裏愈虛。
炮製方法:達表生用,入補中藥槌扁,蜜炙。蜜炙甘緩益元。
1. 黃耆紅棗茶:炙黃耆與紅棗去核(4:1)加水熬煮去渣當茶飲用。改善氣短懶言、面色清白、頭昏神倦、舌質淡。炙黃耆補氣生血,血充則肉長,補氣故能內托,固實肌表;癰疽不能成膿者,死不治,痘症亦然。
2. 黃耆湯:黃耆、人參、甘草(3:2:1),退大虛之熱,瀉火補元氣,是瀉火第一聖藥。宜虛勞族群,初期症狀出現者。
3. 保元湯:生黃耆9克,人參、炙甘草各3克,肉桂1.5克,加生薑1片,水煎,不拘時服。治虛損勞怯,元氣不足證,及小兒痘瘡。生黃耆大補陽虛自汗,表虛有邪,發汗不出者;加官桂、糯米,更助美容養顏。
4. 玉屏風散:益氣固表止汗,增強機體免疫作用,保護和恢復氣管黏膜正常結構,抑制流感病毒,抗疲勞,抗衰老。黃耆加防風,乃相畏而更以相使也。
5. 補中益氣湯:補氣藥多,補血藥從而補氣,補血藥多,補氣藥從而補血。黃耆補腎,補彼經而益及此經。鹽水浸炒黃耆以補腎及治崩帶淋濁,黃耆補中升氣,氣盛則無陷下之憂,腎受蔭而帶濁崩淋自止。
6. 當歸補血湯:從當歸所引而補血,氣藥多而補血者,氣能生血,有當歸為引也。促進內皮細胞增殖,參與造血,預防血栓形成,增強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變性,最宜過勞族。
7. 補陽還五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紅血球變形,具抗凝血作用,特益於擴張腦動脈血管,防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特別是下肢血管;只宜暫用,不宜久服。
1-1 黃耆
黃耆皮黃肉白,堅實者良,為補藥之長,故名耆(俗作膋)。使茯苓,惡龜甲、白蘚皮,畏防風。
表旺者不宜用,陰虛者宜少用,恐升氣於表,而裏愈虛。
炮製方法:達表生用,入補中藥槌扁,蜜炙。蜜炙甘緩益元。
1. 黃耆紅棗茶:炙黃耆與紅棗去核(4:1)加水熬煮去渣當茶飲用。改善氣短懶言、面色清白、頭昏神倦、舌質淡。炙黃耆補氣生血,血充則肉長,補氣故能內托,固實肌表;癰疽不能成膿者,死不治,痘症亦然。
2. 黃耆湯:黃耆、人參、甘草(3:2:1),退大虛之熱,瀉火補元氣,是瀉火第一聖藥。宜虛勞族群,初期症狀出現...
作者序
序言
《圖解中醫藥物學》以草部領軍,第一味藥黃耆,第二味藥甘草與第三味藥人參,尤其是人參,資料太多,取捨不得,有如進退維谷,進退兩難。提醒重點是「大補肺中元氣而瀉火」,警告的重點是「肺中實熱者忌之」。人參黃潤緊實,似人形者良,生人參味甘苦性微涼,瀉火用生人參,補陽又能補陰。熟人參甘溫,大補元氣,煉膏服,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有火者,用天冬膏對服。黃耆湯在第三味藥人參內文中,人參得黃耆、甘草,合甘溫以退大熱,補元氣而瀉火,合用名黃耆湯,是瀉火之聖藥。虛勞族群,初期症狀出現,宜黃耆湯;中後期症狀出現,宜補中益氣湯;初期症狀與中後期症狀的出現,於該說可能過勞死的族群,常常不知不覺,不知道自己已經深陷其中,虛勞內傷的族群,會時而發熱自汗,時而患痢,時而腹脹排便不順,時而倦極不堪。總覺得是一時疏忽而造成身體不適,休息一下或吃吃藥就好了。朱丹溪治病之先補後下法,強調:「補未至而下,則病者不能當;補已至而弗下,則藥反添藥。」臨床上,補法之益如補中益氣湯與腎氣湯,下法之清如加味逍遙散與半夏瀉心湯,柴胡桂枝湯與人參敗毒散則介乎其間。
最後人部的紫河車:
1. 河車蓯蓉飲治腎精不足,婚後久不受孕,常因腦下垂體前葉的黃體生成素、卵泡刺激生成素多有問題。壓診太衝穴與太溪穴,比較其僵硬、疼痛、塌陷程度。太衝穴區較弱者,宜晚餐後、睡前服用;太溪穴區較弱者,宜傍晚服用。
2. 河車肉丸治產後體虛,乳汁不足,多腦下垂體後葉、泌乳激素分泌等問題。壓診太衝穴與太白穴,太衝穴區較弱者,宜晚上6、7點服用;太白穴區較弱者,早晨醒來就服用。
3. 補腎膏治不孕不育、陽痿遺精,主治男性精子活動力不足,腦下垂體問題多。壓診太衝穴與三陰交穴,太衝穴區較弱者,宜三餐後酌服;三陰交穴區較弱者,宜三餐前酌服 。
十二經脈與五臟六腑生息與共。學中醫是學習解決整個身心的問題。中醫診治講究「望、聞、問、切;神、聖、工、巧」四種密切關係,用藥要有「君、臣、佐、使」之分,透過穴道的觸壓診比較,有助處方正確,更可以溯源明瞭單味藥物的價值。《圖解中醫藥物學》以經脈穴道貫穿全書,多看多比較,多瞭解多運用,巧妙自現。
序言
《圖解中醫藥物學》以草部領軍,第一味藥黃耆,第二味藥甘草與第三味藥人參,尤其是人參,資料太多,取捨不得,有如進退維谷,進退兩難。提醒重點是「大補肺中元氣而瀉火」,警告的重點是「肺中實熱者忌之」。人參黃潤緊實,似人形者良,生人參味甘苦性微涼,瀉火用生人參,補陽又能補陰。熟人參甘溫,大補元氣,煉膏服,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有火者,用天冬膏對服。黃耆湯在第三味藥人參內文中,人參得黃耆、甘草,合甘溫以退大熱,補元氣而瀉火,合用名黃耆湯,是瀉火之聖藥。虛勞族群,初期症狀出現,宜黃耆湯;中後期症狀出現...
目錄
目錄
前言
緒論
序
導讀
第1章 草部(一)
1-1 黃耆
1-2 甘草
1-3 人參
1-4 沙參
1-5 丹參
1-6 玄參(元參)
1-7 白朮
1-8 蒼朮
1-9 葳蕤、黃精、狗脊、石斛
1-10 遠志、石菖蒲、牛膝
1-11 甘菊花、五味子
1-12 天門冬、麥門冬
1-13 款冬花、紫菀、旋覆花、百部
1-14 桔梗、薺苨、馬兜鈴、白前、白芨
1-15 半夏
1-16 天南星
1-17 貝母、栝蔞仁、天花粉、夏枯草
1-18 紫菜與海苔
1-19 海帶與昆布
1-20 裙帶菜
1-21 獨活、羌活、防風、蜧本
1-22 葛根、升麻
1-23 白芷、細辛
1-24 柴胡、前胡
1-25 麻黃、荊芥、連翹
1-26 紫蘇、薄荷、雞蘇、木賊、浮萍
1-27 蒼耳子、天麻、秦艽、豨薟草、威靈仙
第2章 草部(二)
2-1 鉤藤鉤、茵芋、當歸
2-2 芎藭、白芍
2-3 生地黃、乾地黃、熟地黃
2-4 何首烏、牡丹皮、續斷、骨碎補
2-5 益母草、澤蘭、白薇
2-6 艾葉、延胡索
2-7 紅花、茜草、紫草、凌霄花
2-8 大薊、小薊、三七、地榆、蒲黃、卷柏、茹、菴子
2-9 鬱金、薑黃、莪、荊三稜
2-10 白茅根、蘆根、苧根、薔薇根、芭蕉根、大黃
2-11 黃芩、黃連、胡黃連
2-12 苦參、知母、龍膽草
2-13 青黛、大青、牽牛、防己
2-14 葶藶、甘遂、大戟、商陸
2-15 芫花、蕘花、澤漆、常山、藜蘆
2-16 木通、通草、澤瀉
2-17 車前草、燈草、瞿麥、萹蓄、天仙藤
2-18 地膚子、石韋、海金砂、茵陳
2-19 香薷、青蒿
第3章 草部(三)
3-1 附子、草烏頭、白附子
3-2 破故紙、肉蓯蓉、鎖陽、巴戟天、胡蘆巴、仙茅、淫羊藿、蛇床子
3-3 菟絲子、覆盆子、蒺藜子、使君子、益智子、砂仁
3-4 白豆蔻、肉豆蔻、草豆蔻、香附
3-5 木香、藿香、茴香、甘松香、山奈、良薑
3-6 蓽茇、煙草、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杜牛膝、鶴蝨、山豆根、牛蒡子、山慈菇
3-7 漏盧、貫眾、射干、續隨子、馬藺子、蓖麻子、白頭翁、王瓜 110
3-8 王不留行、冬葵子、白蘚皮、萆薢、土茯苓 112
3-9 白歛、預知子、旱蓮草、劉寄奴、馬鞭草、穀精草、青葙子、決明子、蓼實、馬勃、木鱉子
3-10 西洋參、東洋參、黨參、太子參、珠兒參、土人參
3-11 霍山石斛、冬蟲夏草、落得打、水仙根、草棉花子、香蕉、淡竹葉、建蘭、秋海棠、玫瑰花
3-12 仙鶴草、野薔薇、馬蘭、藍根、百腳草、芭蕉根、敗醬、地錦、臙脂、雞血藤、絡石藤
第4章 木部
4-1 茯苓、茯神、琥珀、松節
4-2 柏子仁、側柏葉
4-3 肉桂、桂心、桂枝
4-4 枸杞子、地骨皮
4-5 山茱萸、酸棗仁、杜仲、女貞子、楮實
4-6 桑白皮、桑寄生
4-7 梔子、豬苓
4-8 黃柏、枳實、枳殼
4-9 厚朴、檳榔、大腹皮
4-10 槐實、苦楝子、蔓荊子、石南葉
4-11 辛夷、郁李仁、金櫻子、訶子、烏藥
4-12 五加皮、椿樗白皮、榆白皮、秦皮
4-13 海桐皮、蕤仁、密蒙花、芙蓉花、山茶花、木槿、杉木、烏諵魽B水楊柳
4-14 皂角、肥皂莢、棕櫚、茶、吳茱萸
4-15 川椒、胡椒、蘇木、沉香、檀香、紫檀
4-16 降真香、丁香、乳香、沒藥、楓脂香
4-17 冰片、樟腦、蘇合香、血竭、阿魏、蘆薈、胡桐淚
4-18 蕪夷、沒石子、衛矛、漆、巴豆、大風子
4-19 荊瀝、竹瀝、竹茹、淡竹葉、天竹黃、雷丸、赤檉柳
第5章 果部
5-1 大棗
5-2 桃仁
5-3 杏仁、烏梅
5-4 陳皮、青皮
5-5 栗、柿乾、木瓜、山查、梨、枇杷葉、橄欖
5-6 白果、石榴皮、枳椇子、胡桃、龍眼肉、荔枝核
5-7 榧實、海松子、落花生、蓮子、蓮蕊鬚、藕、荷葉、芡實
5-8 甘蔗、荸薺、菱、西瓜
5-9 巴旦杏仁、梅花、南棗、香櫞佛手、香欒、櫻桃核、化州橘紅、金柑皮、
胖大海
第6章 榖菜部
6-1 粳米、糯米、米穀芽、大麥芽、小麥
6-2 稷、粟、蕎麥、黑大豆、赤小豆
6-3 綠豆、白扁豆、淡豆豉、刀豆、胡麻、大麻仁
6-4 薏苡仁、御米殼、神麴、紅麴、醋、酒
6-5 韭、蔥、大蒜、薤、胡荽
6-6 生薑、乾薑、黑薑
6-7 山藥、百合、萊菔、白芥子、蔓菁子、蕓薹
6-8 馬齒莧、甜瓜蒂、冬瓜、絲瓜、茄根、豆腐、鍋巴、飯鍋焦滯、范志建麴
第7章 金石水土部
7-1 金、銅綠、自然銅、鉛、鐵、密陀僧、丹砂、水銀、輕粉、空青、雲母石、石膏、滑石
7-2 石膏、滑石、朴硝、芒硝、元明粉
7-3 太陰元精石、赤石脂、禹餘糧、浮石、硼砂、砂、磁石、礞石
7-4 代赭石、花乳石、鑪甘石、陽起石、石鍾乳、白石英、紫石英
7-5 雄黃、石硫黃、石蟹、無名異、礬石、砒石、石灰
7-6 白礬、膽礬、皂礬、青鹽、食鹽
7-7 逆流洄灁水、急流水、甘瀾水、井泉水、百沸湯、陰陽水、黃虀水、露水、臘雪水、冰、地漿水、孩兒茶、百草霜、墨、伏龍肝、鹼、古文錢、新絳、石燕
7-8 各種藥露
第8章 禽獸部
8-1 雞、烏骨雞、鴨、五靈脂、夜明砂
8-2 豬
8-3 犬肉、羊肉、牛肉、牛黃
8-4 白馬溺、驢溺、阿膠、黃明膠、虎骨、犀角、羚羊角
8-5 鹿茸、熊膽、麝香、象皮、獺肝、蝟皮、兔矢、豭鼠矢
8-6 燕窩、雀、鴿、雉、鵝、麋茸、麋角
第9章 鱗介魚蟲部
9-1 龍骨、龍齒、鯉魚、鯽魚、石首魚、鱧魚膽、青魚膽、鱔魚、鰻鱺、蚺蛇膽、白花蛇、烏梢蛇、蛇蛻
9-2 海狗腎、穿山甲、海螵蛸、龜板、鱉甲、蟹、蝦
9-3 牡蠣、蛤粉、瓦楞子、田螺、石決明、珍珠
9-4 蛤蚧、蜂蜜、露蜂房、殭蠶、原蠶砂
9-5 桑螵蛸、蟬蛻、五倍子、白蠟、斑蝥、蠍、蜈蚣、蟾蜍、白頸蚯蚓、五穀蟲
9-6 海蛇、海馬、海龍、海參、淡菜、貝子、馬珂
第10章 人部
10-1 髮、人牙、人乳、紫河車、童便、秋石、人中黃、糞清、人中白
後記
目錄
前言
緒論
序
導讀
第1章 草部(一)
1-1 黃耆
1-2 甘草
1-3 人參
1-4 沙參
1-5 丹參
1-6 玄參(元參)
1-7 白朮
1-8 蒼朮
1-9 葳蕤、黃精、狗脊、石斛
1-10 遠志、石菖蒲、牛膝
1-11 甘菊花、五味子
1-12 天門冬、麥門冬
1-13 款冬花、紫菀、旋覆花、百部
1-14 桔梗、薺苨、馬兜鈴、白前、白芨
1-15 半夏
1-16 天南星
1-17 貝母、栝蔞仁、天花粉、夏枯草
1-18 紫菜與海苔
1-19 海帶與昆布
1-20 裙帶菜
1-21 獨活、羌活、防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