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民國,滄桑百年
楊蓮福臺灣史學巨擘連雅堂嘗謂:「國可滅而史不可滅!」因而發憤力撰臺灣通史,而有「臺自開闢以來,三百餘載,無人能為此書,而今日三百餘萬人,又無人肯為此書」之喟歎,這是連橫編撰臺灣通史的動機,他身處日人統治之臺灣,往返臺廈之間,目睹「中華民國既建之年」,可謂修史者之機遇,也是百年來無數華人的尷尬和困境。到底中國、臺灣、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何?彼此間的聯結關係又是為何?到底民國百年的意涵為何?中華民國和中國、臺灣之間存在何種歷史脈絡?種種的歷史糾結夾雜國族、主權和政經利益、文化意識,令數代有志之士陷入史觀解釋和國家認同的痛苦泥沼。誠如近日隸屬中華民國總統府國史館館長因民國百人票選爭議,遭受立委質疑,憤而辭官。她個人表示已貢獻歷史專長,讓民眾知道所謂「民國」的真正意涵,問心無愧。連一個掌握中華民國歷史解釋權的國史館長,都會因為民國百人的票選一事,引發爭議,可見目前中華民國百年歷史之困境。因為民國百人票選就是放棄歷史詮釋權利,國史館等於自廢武功,喪失解釋民國歷史的功能,何況一般民眾,如何明瞭民國百年之歷史梗概及意涵,他們對這些民國歷史人物的認知從何而來,個人興趣抑或膚淺印象?真是大問哉。
國父孫中山先生曾說:「國家構成四大因素,土地,人民,主權,政府。」由此觀之中華民國國家之存在,是毫無疑問,但是中華民國在百年前由一群革命黨、新軍在武昌起義,結合掌握當時實權的軍閥,共同推翻滿清,創建共和,爾後的北洋政府,就是國際承認的中華民國政府,反而孫中山、蔣中正所領導的南方政府是分裂的一支,隨歷史演變,蔣中正率國民革命軍勢如破竹,歷經東征、北伐,進而統一中國,定都南京,國民政府勉強形成,加上共產黨武裝勢力擴張及對日抗戰,直到民國34年,抗戰勝利,中華民國光復臺澎金馬、東北各地,繼而行憲、選總統,形成短暫但實質統一的中華民國政權。不過好景不常,民國38年,國民政府在內戰中潰敗遷臺,成為中國歷史上繼南北朝、五代十國、南宋、南明之後,又一個分裂局面,使中華民國歷史進入另一階段,形成中華民國在臺灣時期,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由衰而盛,國際外交之優勢,臺灣內部本土意識的認同,都使得中華民國在國家、主權、歷史產生認知危機。因此,為了讓更多民眾能認識中華民國百年來的歷史發展,籍由歷史圖像、文物及簡要文字,讓一般民眾、學生能輕鬆瞭解中華民國的歷任元首、國旗、國歌、國幣、相關紀念品等,大致內容有中華民國之歷史,包括孫文的革命歷程、辛亥革命一武昌起義的槍聲、臨時大總統及就職典禮,北洋政府及南方政府、南京訓政時期、重慶抗戰時期、南京憲政時期、中華民國在臺灣時期,另外在中華民國元首方面,則是從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孫文、繼任之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段祺瑞、張作霖、蔣介石、林森嚴家淦、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及歷任副總統。在中華民國憲政的內容則是介紹憲法、國民大會、五權機構。另一章則是有關中華民國圖騰,包括國父、國徽與國旗、國璽、國歌、國幣、國曆、國花、勳章等。另外關於中華民國相關文創紀念品,包括建國與就職、紀念幣、紀念酒、紀念郵票、紀念章、國旗T恤、圍巾、帽子等。讓民眾透過不同的角度、美麗圖像、扼要文字,重新認識我們的國家–中華民國。
正值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之際,中華民國政府大肆耗資慶祝百年大業,但因視野不足,格局有限,沒有充分歷史感,更突顯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困境,無法正解詮釋中華民國百年歷史之滄桑,遂撰述本書,以正視聽,傳承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