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的故事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泰山並不像今天這樣山勢起伏,青山連綿,周圍也並沒有這麼多的山。這大山就好像是平地裡拔起來的一樣豎在那裡,直挺挺的,也像是一塊大石頭孤零零地矗立在大平原之上。別說爬,就是飛也難飛上去,往上看只能看見半山腰,雲霧繚繞,常年不開,人們根本就望不到山頂,也不知道這大山到底有多高。這才真真地叫作拔地通天。不過當地的老百姓卻常說,雲彩上面是玉皇大帝的天宮,也就怪不得你看不到頂了。
傳說,泰山腳下住著這麼一戶人家,姓岳,一家六口人,岳老漢帶著他五個兒子。老大叫岳岱山,老二叫岳華山,老三叫岳衡山,老四叫岳恒山,老五叫岳嵩山。別看老三老四名字叫起來一樣,可是字卻不同,老三是「平衡」的「衡」,老四是「恒久」的「恒」。故事就從這兄弟五個開始說了。
雖然是大山腳下,但是常年烏雲蔽日,不見太陽。這裡的土地越來越貧瘠,地裡的收成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十里八鄉的鄉親們為了尋求活路,紛紛背井離鄉,離開了這個荒涼之地。但是岳老漢卻對大山有感情,一直帶領著五個兒子在山下辛勤勞作,哪怕苦點累點,哪怕收成不好,也從沒想過離開。有一年,岳老漢因年老力衰病倒了,兄弟五個一起圍在老漢身邊,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十里八鄉早就沒什麼人了,更別說找郎中看病了。岳老漢看了看焦急的兒子們,歎了口氣說:「這大山的周圍其實都是風水寶地,只是那雲層太厚,太陽照不下來,所以鄉親們都離開了,地裡也打不出糧食來了。」
老大岱山忙問道:「爹,那有什麼辦法呢?難道我們也要像左鄰右舍那樣逃荒嗎?」
岳老漢搖了搖頭,指了指在牆角放著的一把寶劍和一個鑿子說道:「昨天仙人托夢給我,說咱家這兩樣東西都非凡物,一個是能斬雲化雨的『斬雲劍』,一個名叫『如意金剛鑽』。你兄弟五人只要用心,就能用這個金剛鑽在大山上鑿出一條登山的天路,等鑿到雲端,再用斬雲劍把雲彩斬開,太陽就能露出頭來了。」說完,岳老漢便安詳地離開了人世。
從那以後,五個兄弟就開始修起路來,他們用如意金剛鑽鑿啊,鑿啊,也不知修了多少年,那雲梯才鑿了一少半。華山便犯起愁來:「哎!咱爹也真是,世間那麼大,上哪兒找不著個安身之地,偏讓咱受這等苦罪,成天在這兒鑿,連個老婆也娶不上,我不幹了。」說完,華山就朝西走了。
剩下的兄弟四人沒法,只能繼續幹活,幹著幹著,衡山又煩了:「哎!成天在這兒鑿,到哪一年才是個頭呢?要是到別處去,也許咱早就混成個大財主了,我不幹了!」說完,他也走了。
就這樣,誰也不知道他倆出去怎麼樣,但是天天在這裡枯燥地鑿天梯,放誰身上也受不了,慢慢地,恒山和嵩山也相繼離開了大哥,各奔前程,最後就只剩下岱山自己了。
岳岱山不言不語,謹遵著父親的臨終教誨,仍然像先前那樣默默地鑿著。他鑿啊,鑿啊……也不知又過了多少年,當年的岱山,慢慢地變成滿頭白髮的老頭了,那石梯也終於修進了雲彩裡。
透過雲彩,岱山終於看到了紅彤彤的太陽,聽到了仙鶴的鳴叫,聞到了陣陣的花香。慢慢適應了刺眼的陽光,岱山這才看清楚,原來這雲彩上面正如老百姓傳說的一樣,果然是天宮,是神仙們居住的地方。遠遠就看到有一個石牌坊,上寫著「中天門」三個大字,從中天門再往上走就已經有了上山頂的臺階。
岱山越看越興奮,感覺渾身突然有了使不完的勁。他突然想到了父親的臨終遺言,要把這厚厚的雲彩斬開,讓陽光重新普照大地,造福萬民。於是岱山便用那斬雲劍向厚厚的雲層劈去。一劍斬過,那雲彩果真被劃開了一道口子,可馬上又被另一朵雲彩飄來接住了,他又連斬了幾下還是如此,眼前依然是厚厚的雲層。
岱山眼見如此,知道這樣漫無目的地斬雲看來都是徒勞。於是,他便順著雲彩飄來的地方找了過去,隱隱約約看見前面出現了一個寨子,寨門上寫著「老雲寨」三個大字。岱山心中大喜,心想:看來這斬雲的奧秘必在其中。
他疾步向前欲進老雲寨,可剛一到寨門,突然覺得頭頂一陣發蒙,瞬間感覺天旋地轉,眼前發黑。他心說不好,趕忙抽出斬雲劍使出全身的力氣,說時遲那時快,迎住雲頭,沖著寨門「唰」的一劍斬去。只聽「轟」的一聲,偌大的寨門從中間被斬開一條裂縫,轟然倒塌。寨門是被斬開了,但是岱山卻仰面倒在了地上,手裡還緊緊握著那把斬雲劍,只見劍鋒朝上,直沖雲頭。原來,這老雲寨的寨門正是這雲彩的源頭,源頭被岱山斬斷,那厚厚的雲層果然就被撕開了一條大口子,太陽終於照到了山下。
玉帝在天宮一看,世間竟然會有如此心誠志強的人,心中欽佩不已。遠遠看到一條雲梯已經從山下直通山頂,凡人憑此路也可以到達天宮,以後這裡不便再住。他當即下令,帶著一家老小和眾天官搬到天上去了。可是那些亭臺樓閣,像南天門、天街、玉皇頂等卻留了下來。
誰知玉帝一走,就聽「轟隆」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那山一下子沉了下來,那大山往下一沉立刻在周邊擠出了眾多的小山。山石崩塌也把岱山埋進了土裡,永遠把岱山留在了大山之中。但那把斬雲劍卻仍像以前那樣直立著插在了中天門的雲寨門前。
從此以後,這大山周圍慢慢從外地搬來了許多人家,他們來到這塊風水寶地,開荒種田,生兒育女,過著和平安寧的日子。
為了紀念岱山這種犧牲自我、造福大家的精神,人們給這座大山取名叫「岱山」。隨著年歲的增長,慢慢地它又有了一個新的名字——「泰山」。那把斬雲劍歷經萬年就變成了一塊石頭,如今還矗立在山上。聽說兄弟四人也都在別處安家了,但他們的氣勢和名氣都趕不上泰山,這泰山「五嶽獨尊」的名氣就一直被人們傳頌到了今天。
樸實的山民將這個美麗的傳說流傳至今,既展現了巍巍泰山直通雲霄、拔地通天的氣勢,又讚頌了人民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勤勞去創造美好生活的岱山精神。岱山用自己的生命為人們換取了一條登雲破霧的天路,也讓更多的人走近了泰山,瞭解了泰山。
泰山腳下起金鑾
話說在泰山腳下的泰安城內,有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皇城,真可謂是氣勢恢宏,聞名中外。古往今來,唐槐漢柏訴說著歲月的變遷,碑刻銘文記錄著歷史的滄桑,多少王侯將相、文人墨客都在此流連忘返,乾隆皇帝更是把此地作為自己在泰山的行宮,這就是泰山引以為豪的岱廟。
按理說,這皇城裡住的是真龍天子,但是這個宮殿裡住著的可是位山神爺。誰呢?正是老百姓常說的泰山老爺爺——東嶽泰山神。走遍名山大川,以山神爺來講,或許就泰山老爺爺住的宮殿是最豪華和氣派。不過,問題來了。這個岱廟不就是個廟嗎?憑啥一個廟就修得跟皇城似的?而且這個天貺殿直接修得跟皇上的宮殿一模一樣,還被世人稱為「中國三大殿」之一,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相傳在很久以前,這個岱廟就是個小小的山神廟,年久失修,透風撒氣。廟裡道士十分著急,萬一哪天廟突然塌了,被砸到了怎麼辦!就算還能撐一陣子,這樣的破廟也吸引不了多少香客來燒香還願。那時候的官府又不懂什麼旅遊開發、文物保護,更別說撥款修廟了。但是著急也不是辦法,於是道士立志,就算化緣攢錢也要把廟宇翻新一遍。說幹就幹,道士走南闖北地到處化緣,真是皇天不負有心人,也不知道用了多少年的工夫,這銀子終於攢得差不多了。不過有了修廟的錢,得把它藏好,於是他把錢都藏在山神爺的神檯子底下了。
等到夜深人靜,道士就把錢拿出來,數了又數。畢竟這麼多的銀子也是費了老大勁才換來的,眼看這錢也夠了,自己也很激動啊!這一激動就得給山神爺爺報個喜啊,只見他虔誠地跪在神像前說:「山神爺,我給您老人家修廟的錢可算是夠了,過不了多久,你就甭擔心風吹雨淋,跟著我活受罪了。」
可是沒承想,這道士的舉動正好被一個路過的小偷給看見了。正所謂,賊不走空。等道士睡下以後,小偷把神檯底下的錢一文不剩地全都偷走了。第二天一早,道士發現錢被偷了,像丟了命一樣急得直哭。抬頭一看,山神爺還依舊笑眯眯地坐在那裡,這道士可就來氣了,埋怨道:「山神爺呀山神爺,我都快急死了,您怎麼還笑得出來?您說我容易嗎,我省吃儉用一年多,好不容易攢了這些錢,您自己都看不住個家,這廟還怎麼修?」
又氣又惱,又餓又累,這道士躺在炕上,迷迷糊糊地睡著了。朦朧之中,只見山神爺笑著向他走來說:「別著急,這廟當然得修,不光要修,還得修得好一點,還不用你自己動手費力。看在你多年來為修廟日夜奔波操勞,我就點化點化你。現在京城裡皇上最心愛的公主得了重病,請了各地名醫都沒治好,我這裡有三包香灰,你拿去給她看病。到時候,廟自然就有了。」說完,山神爺從袖子裡掏出三包香灰遞給道士。道士一睜眼,原來是做了個夢,可這懷裡明明就真抱著三包香灰:「哎呀,看來真是山神老爺顯靈了。」這下可把這道士高興壞了,二話沒說,拾掇了拾掇就趕緊進城。
一到京城,只見城門前許多人都在圍著看告示,一打聽,果然是皇上最疼愛的公主生了一種怪病,臉上長滿了膿瘡,就別提多醜了。皇上心疼啊,於是就下令,誰要能治好公主的病,就滿足這個人的所有心願。道士這可高興了,這不是和夢裡山神爺描述得一模一樣嗎?只見他伸手就把告示撕下,跟著衛兵大搖大擺地進了皇宮。到了後宮,道士一看公主的病,果然和山神說得不差分毫,他喜出望外,趕緊把香灰給敷上了。就這樣,道士連敷了三天,那瘡第一天就合了口,第二天結了痂,第三天就完全好了,而且一點疤也沒落下。
卻說這皇上得知愛女的病治好了,非常高興,就把道士召進金鑾殿,要賜給他許多的金銀財寶,可是道士一概都不要。皇帝很納悶,世上竟然還有這種見了財寶不動心的人?不過轉念一想:可別是惦記上我家公主了吧?想到這裡,趕忙問這道士:「那你到底想要什麼啊?」道士就把他攢錢修廟的事如實地告訴了皇帝,只要求皇帝修座小廟。皇上一聽,徹底放寬心了:「原來就這點要求啊,修座小廟還不是小事一樁。」皇上當場就一口答應了,又問道士要修個什麼樣的。道士哪裡見過世面,他抬頭環視了一下說:「我看你這屋不錯,就修個這樣的吧。」
一個窮道士,怎能和皇帝住一樣的金鑾殿呢?可是皇上有言在先,要啥給啥,不能失信於民啊,就很不情願地說:「好吧,就修個這樣的,不過修好了之後可要比我的金鑾殿矮三磚才成。」矮三磚就矮三磚,道士也沒說別的,連忙向皇帝叩頭謝恩。所以,現在的天貺殿和皇帝住的金鑾殿是一樣的富麗堂皇,只不過矮了三磚而已。
正所謂,仁善之心感上天,泰山腳下這才蓋起了金鑾殿。岱廟從此成了登泰山的起點,由此一路向北,就開啟了登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