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動動手指,動動口,腦袋更靈活
寶寶自出生之後,便開始不斷地用各種方式探索環境,建構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也與周遭環境的人事物互動,同時在各種遊戲及活動中,學習如何運用肌肉、手眼協調的能力,並且學習掌控自己的身體狀態。
孩子的小肌肉發展,在三歲以前可以觀察是否照著一般的發展時程來進行,三歲以後則強調手部肌肉的經驗豐富度與正確性。訓練孩子的手部肌肉發展,對未來的書寫、操作精細工具等,都有其好處。
接觸「手指謠」對許多孩子來說,是個有趣的過程;它本身結合了語言及小肌肉活動,念謠的內容也幫助認知及基本知識的建立。透過似兒歌韻律的複誦、押韻的內容,孩子可以練習口語表達能力及提升流暢度。再搭配手指頭動作,更可同時訓練並提升孩子的手指靈活度。例如本書中這首融合數數與動物概念的手指謠,就能讓孩子在複誦的過程中,直接學習基本數字0~10的概念,也因為內容中的動作與相對應的動物做連結,孩子可以藉此累積對動物的基本知識,如:動物的動作、發出的聲音……等。生活經驗的累積,對孩子與世界的建構,是息息相關的。
因為孩子是透過「遊戲」的方式來建構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在面對「遊戲」的態度上,家長不妨試著以更自由、開放的方式,來面對孩子的遊戲。
〈1〉給予自由探索的機會: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來面對與接觸環境,累積生活經驗。
〈2〉營造包容與耐性的空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必需透過不斷地練習與嘗試,來熟悉各種不同的技能。要有允許失敗的可能,才有獲得成功的機會。
〈3〉提供必要的示範:家長可以透過自己的示範,讓孩子模仿,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孩子可以逐步做修正。
〈4〉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在遊戲的過程中,除了訓練孩子本身的能力外,也可鼓勵孩子學習與他人之間的溝通與互動。
文/何采諭
序
培養自動自發的小幫手
一個孩子的出生,改變家庭中幾乎所有的生活模式。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給予他什麼,他就接收了什麼,他們藉著不斷的探索、接觸與學習,來認識這個世界、建構對這個世界的了解。
從孩子開始會走路、聽得懂「拿東西」的指令後,「幫忙」就成為他們喜歡的活動之一,這是人際互動中「利社會行為」的展現。家長當然也希望孩子可以當個獨立自主、自動自發的孩子,但卻往往無意間阻絕了讓孩子體驗、接觸的機會,例如:怕弄壞東西、怕危險、怕孩子弄不好還要收拾殘局……
透過這本書,家長可以重新檢視自己與孩子互動的關係。不論孩子是否做得完美、能否達到您的期待,給孩子展現「幫忙」的舞台,肯定、讚美他們的心意,讓他們多體驗、多練習,這能夠協助其利社會行為的發展。此外,「幫忙」也能提昇孩子的主動性、探索性,以及大腦功能的發展,可說是好處多多唷!
本書的創作構想,是來自我親愛的小女兒──尼姆,那時弟弟──樂樂出生約半年,面對這個闖入自己生命中的「小生物」,尼姆充滿了好奇,她學習修正自己的生活模式來配合這個小弟弟,也藉著幫忙拿弟弟的尿片、衣服……甚至練習包尿片,來學習當個姊姊。其他的生活事件,只要沒有危險性,在孩子可以做到的範圍內,都應讓孩子自己去嘗試與練習,從不斷的嘗試中,學習修正、調整自己,進而找出更合適的因應模式,甚至想出許多做家事或面對事情的好方法喔!文中所有的事例,都是尼姆的生活經驗,就一個兩歲多的孩子而言,這是多麼豐富的體驗哪!一旁的樂樂,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接觸,看著姊姊「玩」好多不一樣的事情,也跟著學習;現在的樂樂也是個超級小幫手喔!
文/何采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