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迦葉!我於過去久遠世時,在毘舍離城作轉輪王,名難提斯那。爾時毘舍離城如四天下閻浮提,如忍世界,其餘天下亦復如是。如是三千大千世界,我時壽命不可思議,我作如是轉輪聖王,行阿僧祇殊勝布施及諸功德,持戒清淨修諸善行,合集如是無量福德。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一乘《大法鼓經》戲笑而往,乃至一念,所得功德勝前福業不可稱記,算數譬喻所不能計。如有咒王名曰焰炤,一說此咒,四月善護。迦葉當知,世間凡咒勢力如是,何況一讀《大法鼓經》而力不能盡壽為護?是故,有能供養『此經』者,是諸眾生為無上菩提作決定因,乃至究竟菩提不離『是經』。」】
語譯:【世尊又說了:「迦葉!我於過去很久、很遠的世代,那時我在毘舍離城作轉輪王,那時的名號叫作難提斯那。當時毘舍離城猶如四天下的南閻浮提洲,猶如這個忍世界一樣,其餘的天下也像是這樣。就像是這樣子,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中,我當時的壽命不可思議,我作這樣的轉輪聖王,實行了無量數的殊勝布施以及各種功德,持戒清淨而修學種種的善行,合集了像這樣的無量福德。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聽聞菩薩演說唯一佛乘的《大法鼓經》之後,以戲笑的態度而離開了,乃至於只有一念記憶,他所得到的功德勝過前面我那時當轉輪聖王時所修的福業,沒有辦法來數說、來記別,算數和譬喻都沒有辦法來計算說明的。猶如有一個咒王名字叫作焰炤,只要有人一唸誦這個咒,四個月之中都會得到妥善的保護。迦葉你應當知道,世間凡人的咒語勢力尚且像這樣子,何況能夠一讀《大法鼓經》而祂的力量不能夠盡壽為他守護呢?由於這樣的緣故,有能夠供養『此經』的人,這一些眾生可以作為無上菩提的決定因,乃至於將來究竟菩提成佛的時候,也都不離這一部經。」】
講義:過去久遠時,在毘舍離城作轉輪聖王,名為難提斯那。當時毘舍離城猶如四天下的南閻浮提一樣,猶如這個堪忍世界,那其餘的天下也是這樣。是說當時 釋迦如來在這樣的三千大千世界裡面,壽命不可思議,也就是長壽到無法想像。當時作轉輪聖王,當然是一切資財具足。轉輪聖王永遠都是資財具足,因為他有七寶;只要其中那個典藏臣寶,叫他每天弄很多的財寶來就行了,要怎麼樣布施都行。又有無量數的壽命,可以不斷地布施;而且始終清淨持戒,修各種的善行,把這麼多的無量福德合集起來,那福德當然很大。從另一面來講,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聽聞到人家演說這一部《大法鼓經》,這個唯一佛乘的經典;聽完了,一面歡喜、一面談笑著離去,甚至於有一點點嘲笑的味道而離去;這個功德就勝過前面難提斯那轉輪聖王那麼長的時間所修集的福德。
不單是這樣,乃至於有人聽完了以後,只有一念說:「欸!這部經也不錯!」只有這麼一念,這樣的功德也勝過前面難提斯那轉輪聖王那麼長壽布施、修集一切善行的功德;不但勝過了,而且是好幾倍。究竟是幾倍呢?是「算數譬喻所不能計」。然而這一部《大法鼓經》叫作什麼經?(眾答:如來藏經。)對了!就是如來藏經。
諸位這一部經快聽完了,心中歡喜,不是像他們那些人「戲笑而往」,是歡喜信受!要知道這福德有多大!而這功德有多大!所以呢,跟對了善知識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跟錯了善知識,不但沒有這個好的功德,而且還跟著造惡業,都會謗佛、謗法兼謗勝義僧。所以我剛剛說,諸位能夠坐在這裡都有前因;沒有過去世的因,不可能今天會坐在這裡聽這一部經,因為你一定坐不住,來一次就如坐針氈,再也不來了。
那麼你看:「乃至一念,所得功德勝前福業不可稱記,算數譬喻所不能計。」為什麼如此?因為你聽聞到這一部經之後,從此生生世世跟第八識如來藏相應,生生世世永劫都會跟「此經」相應;「此經」就是如來藏,那你就會繼續往佛地前進。人家講其他的表相佛法,你都聽不進去了,聽著就當作耳邊風;雖然你不會說他講得不好、說那個法不對,但是你會把它當作耳邊風。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講的都只是一些思想,沒有實質,都是意識思惟想像所知的內容,並非有第八識真實法可以實證,等於是無根的浮萍一樣,都是外門修學佛法(編案:二○二○年退轉的琅琊閣、張志成……等人即是如此);可是一聽到如來藏的殊勝法,你打從心裡振奮起來,眼睛亮了:「這個我要聽,這個我要學!」你就會相應,學而時習之,久了就一定會證悟「此經」,進入內門廣修佛法。所以我說這個功德太大,因為這個是盡未來際的;所以 世尊這個譬喻一點兒都沒有超過。我們今天只能講到這裡。
《大法鼓經》上週講到四十一頁倒數第二行。今天從第三句說起:「如有咒王名曰焰炤,一說此咒,四月善護。迦葉當知,世間凡咒勢力如是,何況一讀《大法鼓經》而力不能盡壽為護?」現在先談這一小段。如來舉示一個例子說,譬如世間的咒裡面,有一個咒王叫作焰炤,顧名思義就是它的光焰非常強烈,可以遍照一切。持這個咒的人,他只要把這個咒唸上一遍,這個咒的威神力就會在整四個月當中對他善加護持。
那麼「咒」真的是有點奇怪,所以唸咒的時候會有一些作用產生;但那個作用是怎麼來的?難道是那個聲音會有作用嗎?其實呢,每一首咒背後都有發了大願要護持誦那一首咒的有情;那一些有情,或者是諸佛菩薩,或者是阿羅漢、通教的菩薩,或者是鬼神、天王不等。說一件奇特的事給諸位聽聽,譬如有的人染著了皮蛇,有在胸前、肚子、頭上都有。其實很多藥都可以治,但嚴重的話真的治不了。但是又有一種祖傳的治法,他就是跟你拉著手,唸唸有辭;唸完了咒以後不許你離開,就在那兒跟著他待一段時間,漸漸就好了。只是有一個禁忌,回家後不可以吃蛋,吃了蛋又會馬上發作起來。這是我們幾位同修的親身體驗。
還有,比如說咱們〈正覺總持咒〉。我們有一個師姊住公寓的五樓,五樓上面不是有平臺嗎?屋頂她加蓋了佛堂。隔壁鄰居沒加蓋,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請神來,乩童也來了,在那邊敲敲打打之後,乩童吸了一點香,然後就起乩了。這師姊覺得每個月都這樣來吵吵鬧鬧,因為只隔著一個牆壁,然後前後窗戶都會透進來,覺得很吵。有一次異想天開,當他們又開始敲敲打打,乩童快起乩了,她就開始持起〈正覺總持咒〉。持了以後,他們弄了老半天,那鬼神上不了身,所以無法起乩。大家納悶:「今天為什麼沒辦法請得動神來降乩?」再經過一次,總共兩次都無法起乩,然後就不來了,因為這裡神無法上身,所以不來了。
那究竟是什麼緣故?因為有佛菩薩護持著,有某一部或幾部的護法神在護持這個咒,因為這是佛法的總持。就像我們臺中游老師一直推廣〈正覺總持咒〉,他印了很多而且護貝然後到處去發,讓人家去唸;藉這個方法,讓世俗人跟正法結下一個緣;而他們感應很好,所以就開始傳開了,就有許多人在中南部持這個咒;他們學法的因緣還沒有到,但因為有感應,就種下這個種子了。所以聲音的本身、咒的本身沒有功用,但是有一些有力的有情,他們發願要護持什麼咒時;誰持那個咒,他們就去護持,於是離諸衰惱,是這樣來的。所以如果學了義法始終有業障的話,多持〈正覺總持咒〉也是好的;曾經得罪的鬼神,不管是往世的、今世的鬼神,干擾漸漸會減少,這就是「咒」的功用之所從來。
那麼 如來舉了這個「焰炤咒王」作為例子說:「迦葉你應當知道,世間凡俗中的咒,勢力已經可以這樣,何況你讀過一遍《大法鼓經》,而這個威神力不能夠盡壽來為你護持?」當然,如果他讀了不懂,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但如果你讀懂,至少有法義上的勝解,即使沒有親證也沒關係,你有勝解就夠了。也就是說:「有善知識如實解說,而你聽了有勝解,那你就可以盡壽被《大法鼓經》所攝受。」這是從「事相」上來講,可是在「理」上,你唸誦過一次「此經」,你就要有信心知道「此經」一直在護持你。不要懷疑!等你哪天悟了,你就知道我沒有說任何謊言,說的是誠實語——盡形壽護持你,而且這種子還會在盡未來世護持你。
所以 如來接著開示說:「是故,有能供養『此經』者,是諸眾生為無上菩提作決定因,乃至究竟菩提不離『是經』。」如果有人能夠供養此經,這一些眾生因為供養「此經」,就可以用這個因緣作為「無上菩提」將來親證的「決定因」;不是一般的藉種種緣而產生的緣因,而是「決定因」。換句話說,你要有勝解,你知道有「此經」和自己同在一起,始終不變地護持我們;當你知道了、信受了,那麼這就是「決定因」——決定你未來一定會實證「此經」。那個時間的長短就看個人的因緣,但只要你信了,你就有這個「決定因」;就是未來際,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而已,看個人修學十信位和六度的狀況來決定;但不論遲與早的差別,終有一天或者終有一世會實證「此經」,你就會親自證實:果然「此經」每一世都是盡形壽護持你。
所以有勝解之後,不論悟與未悟都應該要「供養」此經;但是未悟之前供養「此經」,跟證悟之後供養「此經」,不能夠是同一種方式。還沒有證悟之前,你們來聽經,聽這一部經開講之前,都有發給你們一本;你就每天供在佛案上,別把它擺在經櫥裡面。每天早上上香供佛時,就把這經本請了,在佛前齊眉,然後再放回佛案上,這就是你供養「此經」的方法。然後,再上香、上淨水等供養,然後再禮拜,也就是禮拜佛菩薩時就順帶禮拜「此經」。每天要作,不能停,這很重要,因為這是為你將來的證悟作「決定因」。
那你禮拜「此經」、供養「此經」的時候,你心中有個作意:「我身上也有這部經,跟我五陰同在一起。」一定有這個作意,因為你已聽完「此經」有勝解了,這個作意就會在,那你每天就這樣供養「此經」。如果你心中想說:「難道就這樣供養?不夠至誠吧!」不然你每天準備一朵花也行,或著幾粒米飯也行,一顆糖果也行,你就供在「此經」經本前面也可以,不怕複雜。這是還沒有證悟「此經」之前,就這樣供養《大法鼓經》。
那如果有一天證悟了,不用這麼麻煩了!來到佛菩薩聖像面前上供之時,你只要望著這「經本」,一個合掌就好了。如果合掌合上一年了,你說:「也夠了,供養夠了,我把它供上經櫥裡面。」也可以。你每天禮拜佛菩薩、供養佛菩薩時,你就是已經供養「此經」了。為何如此呢?不用我解釋,等你哪天悟後就懂了;所以悟了以後,只要這樣供養,作為將來成佛的「決定因」;至於還沒有悟的人這麼供養,也作為未來證悟無上菩提的「決定因」。
這一供養過了,乃至究竟菩提,也就是最後成究竟佛了,你依舊不離「此經」,所以「此經」太重要了!請問「此經」叫作什麼?(眾答:如來藏。)又名什麼?(眾答:《大法鼓經》!)又名《金剛經》、又名《法華經》、又名《華嚴經》。啊!不管什麼經都是「此經」,因為都是依此第八識心而演述出來的經典。所以如果你來聽此經來得晚,沒有領到《大法鼓經》的經本,沒關係!你就把前面聽的《法華經》的經本拿上來供也可以,因為《法華經》就是《大法鼓經》,就是《金剛經》,就是《大般若經》。有一天親證了,繼續把見道位的法學盡,到了通達位時,親自證實:乃至成佛都不離「此經」。這就瞭解了:此經多麼勝妙啊!那我這樣講了,有沒有辜負人?(眾答:沒有。)因為咱們理、事雙全,都教給大家了。所以要記得今天我講的,好好供養「此經」。那 如來這麼勝妙的開示說完了,大眾是怎麼反應的呢?
經文:【時諸大眾同聲唱言:「善哉!善哉!甚奇!世尊!今此童子當為持佛名比丘,若般涅槃者,祇洹林神無所依怙。所以者何?彼從南方來至佛所而般涅槃。」佛告大眾:「彼亦不來,『我』自往彼示現其身,先遣『此經』,然後乃往。所以者何?若『此經』不往至彼手中,則彼生退心。若彼有眾生應調伏者,『我』與大眾往住其前;彼見『我』已,當即還往迎彼;已,便般涅槃,隨其所欲度眾生處而般涅槃。爾時天帝釋子,名阿毘曼儒,當乘神通而來至此。彼雖幼小,真心清淨信樂大乘,唯獨一人無有儔匹,於天人中持此大乘甚深經典;是故彼為說解脫因,得受佛記。」時諸大眾同聲說偈:
奇哉一切世間樂見,為比丘像擊大法鼓,
護持佛法令得久住,般涅槃後世間虛空,
彼滅度後無與等者。如是比丘世間難得,
能為世間說究竟道。
爾時迦葉、阿難、賢護菩薩等無量大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語譯:【這時候,所有的大眾異口同聲大聲地說出來:「太好了!太好了!真的奇特!世尊!如今這位童子將會成為持佛名的比丘,如果他般涅槃的話,祇洹精舍這一些林神就沒有所依怙的對象了。為什麼這樣說呢?這位童子從南方來,到達佛的所在而般涅槃了。」佛陀告訴大眾:「他其實也沒有來,『我』親自往那個地方,示現那個色身;先派遣『此經』前往,然後我才前往。為何這樣說呢?如果這一部經不前往到他的手中,那他就會生起退轉之心。如果那邊有眾生是應該調伏的話,『我』和大眾前往住在他們的前面;他們看見了『我』以後,就會立即前往迎接那位童子;證悟不退時,然後就般涅槃了,隨著他所想要度化的眾生的處所而般涅槃。在那個時候,釋提桓因的兒子名為阿毘曼儒,將會乘著神通而來到這個地方。他雖然還幼小,但是他真實的心地中是清淨、信受、愛樂大乘法的,唯獨他這麼一個人,世間沒有人能和他一樣相提並論,在諸天眾人之中受持這一部大乘甚深的經典;由於這樣的緣故,他為大眾解說解脫因,而得到佛陀的授記。」這時候所有的大眾們異口同聲說了這樣一首偈:
真的很奇特呀!一切世間樂見童子,將來成為持佛名比丘,示現出家相而敲擊大法鼓;
護持佛的正法使得長久住於人間,當他般涅槃之後,世間就顯得空虛了;
當他滅度之後,再也沒有誰能夠像他這樣住持正法了。像這樣的比丘,在世間非常的難得,能夠為世間演說究竟之道。
這時摩訶迦葉、阿難和賢護菩薩等無量的大眾,聽聞到佛陀的解說,大家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