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排序:
 
 有 1 項符合

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日治台灣新式教育的誕生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1 則評論
 由於在《好美麗株式會社》中讀到...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4/03/04
由於在《好美麗株式會社》中讀到無趣、冗長的教師體制論述,因此讓我差一點對同樣是談論日治時期台灣教育的本書失去信心與閱讀的興致,但是我卻忘了東村的大眾史學書系宗旨明確,就是立志要突破這種「歷史沉悶」的窠臼。   所以同樣是教育體制的題材,只要切入的觀點與視角來一點別出心裁,研...
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日治台灣新式教育的誕生
$ 228 ~ 229
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日治台灣新式教育的誕生
作者:許佩賢 
出版社:東村出版
出版日期:2012-11-28
語言:繁體書   
點我評分 1 則評論 圖書介紹2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學校
學校學校是一種為教師及學生提供學習環境的機構,並通過特定的教育方式增進對學生的知識和價值體系。現時,大部分國家設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時更為國民提供義務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學生需在不同類型的學校接受教育。這些學校的分類因文化和制度而異,但可以總括為小學、中學和大學。小學一般為兒童而設,提供基本教育。學生在完成小學教育後,通常會就讀中學。最後,提供高等教育的學校可成為「大學」或「專科學校」。

在這些主要學校類型外,在某些國家的學生可能會在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的前後在其他學校接受教育。幼兒園和幼稚園為年幼兒童而設,在小學教育前就讀。在完成中學教育後,中學生可選擇就讀大學、職業學校、專科學院或神學院。某些學生可以選擇就讀另類學校,接受有別於主流教學方法和課程的另類教育。

學校也可分為政府營運和私人營運的學校。私立學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夠提供某種教育方法或課程時設立。某些私立學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時,作出額外教育,如基督教學校、伊斯蘭學校、佛教學校等。為成人而設的學校更提供專門教育,如軍事學校、商學院,等。另類學校更包括在家學校和線上學校等,使教學可以脫離傳統校舍。

學校 早上學晚回家 延長上課 縮短下課
  維基百科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圖書名稱: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日治台灣新式教育的誕生

內容簡介

  新教育打造新國民
  一場魔法般的蛻變在台灣全面展開

  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後,延續了明治維新的西化思維,將新式學校引進台灣,深刻影響了台灣人民的知識視野。相對傳統以讀聖賢書為主軸的私塾教育,新式學校裡提供的理化、歌唱、繪畫、體育等課程,在在都衝擊了原有的教育想像。日本殖民政府利用這一套教育體制的設立,逐步將台灣人民日本化,納入到現代的國家體制之中,宛如魔法般地改造了台灣人的內涵。

  本書記錄、重建了台灣歷史的這個側面,讓讀者瞭解到台灣人是走過怎樣曲折的途徑,才來到二戰之後隸屬國府的現場。而其中語言文化的轉換,又是如何像魔法般變變變,塑造了台灣人一波三折的歷史記憶。閱讀本書之後,將對台灣歷史的精神面,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本書特色

  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日治時期台灣近代學校建立的歷史,穿插許多人物如吳三連、楊肇嘉等關於上學的小故事,並附有珍貴舊照片,不僅是學生學習台灣歷史有趣的課外補充讀物,也讓一般對歷史有興趣的社會大眾能一窺當時學校的風貌。

作者簡介

許佩賢

  台灣嘉義人,台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專長:台灣史、教育史。多年來從事臺灣教育史研究及史料蒐集整理的工作,發表過十數篇相關論文,著有《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遠流),並譯有《攻臺戰記》、《攻臺見聞》等重要史料。

 

目錄

大眾敘事史學時代的來臨◎蔣竹山
作者序◎許佩賢
前言

(一)施魔法的人
日本政府的如意算盤
教化意見書的提出
「同化」是沒有必要的
用「國語」將台灣「日本化」
教育敕語的發布
台灣公學校令
實施義務教育只是空論
沒有抵抗力的台灣書房
以不教育為教育的方針
台灣教育令的出現
內地延長主義
新台灣教育令--台日孩童一起上學去
會不會說「國語」差很大
不能算是全民皆學的「國民教育」
「國民學校」來了

(二)魔法的學校
孔廟與書房
書房生活的回憶
在書房學什麼
一定要讀書的理由
新學校的建立
對政府的陌生和不信任
想盡辦法吸引你來上學
打造能配合殖民統治的「新人種」
錢從哪裡來?
慢慢建立起來的魔法學校

(三)學校的魔法
從「好兒童」到「好日本人」
賢妻良母
忠君愛國
鄉土教材與實用知識
不要你努力向上、出人頭地
新課本變漂亮了
戰爭美談
學校生活的一日
各式各樣的紀念日

(四)被魔法吸引的人
那一年,我們一起上學去
從剪辮子到留日
學校是兒童的樂園
文明女的誕生
弊衣破帽的高校生
台灣的少國民
姓名怎麼改
告別日本時代
結論
延伸閱讀書目
年表
圖片出處一覽表

 

總序

大眾敘事史學時代的來臨

  一般所謂的大眾史學(public history)有三個概念:大眾的歷史、歷史是寫給大眾的、歷史是由大眾來書寫的。 當代大眾史學的新趨勢是歷史已成為消費的商品,消費者可以透過物質媒介,公開地接觸過往的工具、人工製品及文本。大眾不僅可透過學院史家掌握歷史知識,也藉由大眾文化發展趨勢下的虛擬轉向(virtual turn)與視覺轉向(visual turn)接觸歷史,以及發展他們自己的敘事、故事及歷史經驗。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歷史教授德.古魯特(Jerome de Groot)即認為在歷史商品化之後,有愈來愈多的人得以更方便地接觸過去、論述過去,及建立自己的歷史。我們常見的幾種大眾史學類型計有日常生活史、數位歷史、歷史扮演、歷史紀錄片及歷史電影。

  近來大眾史學的趨勢之一是名人史家當道,帶有學院身分的史家逐漸增多,往往他們的學術資歷還比不上他們的個人風格及魅力。新世代的史家相當倚賴書籍來建立他們的權威、發展他們的形象。大眾史學著作的訴求是滿足於那些不被專業史家關注的大眾讀者需求。

  西方的大眾史學出版品的主題涵蓋了時代分析、紀念日、記憶、傳記、軍事、地方史、文化史、機構史、見證敘事、歷史地理、真相、藝術史及邊緣史。書店及圖書館的大眾史學區塊有日漸擴增的趨勢,好滿足大眾對過往敘事的需求。其風格類型的複雜性也相當大,範圍從基礎入門資料——例如為美國人所熟悉的系列《簡明二次世界大戰史》(World War II for Dummies)、民眾史,到BBC所主導的國家解釋系列。

  大眾史學的書籍系列作者大多是學院學者、記者、獨立作家、政治人物、喜劇演員及小說家等。儘管新的大眾史家當道,但老牌作者依然持續出書不斷,例如弗雷瑟(Antonia Fraser)、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加德納(S. R. Gardiner)及泰勒(A. J. P. Taylor)。若以大眾史家著作內容的時代來說,二次世界大戰、埃及學、軍事史及大英帝國時期等都是較受重視的時段。

  在英國的大眾史學作家中,戴瓦.梭貝爾(Dava Sobel)的《尋找地球刻度的人》(Longitude)可當作這方面書市的代表著。本書於一九九六年出版後,書評家及讀者好評不斷,不但成為歐美暢銷書,翻譯成二十多國文字,並屢獲國際大獎。近來,這個故事不僅出過插圖本,更改拍成紀錄片及迷你影集。此後,梭貝爾又寫了《伽利略的女兒》,仍榮登暢銷書排行榜之列。《尋找地球刻度的人》一書講的是一個決定霸權興衰與國家貧富的科學謎題,歷來的伽利略及牛頓都以為無解,最後竟讓一個未受教育的無名錶匠解開,破解了四百年來科學菁英的疑惑。

  英國著名藝術史家夏瑪(Simon Schama)則稱當前是大眾敘事史學的「黃金時期」,有許多平易近人的作品是由專業史家所寫,愈來愈多的史家將學院的研究與敘事技巧相結合,例如杭特(Tristram Hunt),休斯(Bettany Hughes ),霍姆斯(Richard Holmes ),史塔基(David Starkey),渣甸(Lisa Jardine),弗格森(Niall Ferguson)等作家的作品。

  有鑑於此,東村出版規劃出版的「大眾史學叢書」,方向不在清楚定義出究竟什麼是大眾史學作品,而在找尋有趣的主題,以深入淺出的筆法撰寫,希望能讓更多讀者知道,原來歷史還有這麼多有趣的題目。例如已出版的廖怡錚《女給時代──1930年代臺灣的珈琲店文化》,其實日治臺灣的珈琲店不是喝珈琲的場所,而是喝酒及有女給作陪,顧客找尋摩登與戀愛感覺的新式消費空間;或如本書《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日治台灣新式教育的誕生》,原來日治臺灣的近代學校與新式教育就像哈利波特的魔法學校一樣,有許多新奇的課程及活動,吸引著我們的阿公、阿媽。又如「南京蟲」為何是日治臺灣人人喊打的害蟲?我們現在賽鴿的風氣其實來自於日治時期民眾「賽鳩」的嗜好,當時南北各地民眾還會組織賽鳩會彼此較勁;現在的國家公園概念,早在一九二○年代臺灣就已經存在,當時殖民政府已經規劃了大屯山、阿里新高山及太魯閣三個「國立公園」候選地;日治臺灣學生所參加的學校校外旅行叫做「修學旅行」;我們現在道路兩旁的行道樹規劃起於日治時期,當時最讓日人印象深刻的是有南國風情的椰子樹……等等。

  Web3.0時代的來臨改變了大眾對於歷史的接觸、互動、認知、理解及使用。它開拓了以往大眾與過去產生聯繫的局面,其中較特別的是Google,My space,Facebook,Youtube及Wiki的出現。簡言之,大眾與歷史的關係是互動的,web3.0時代改變了以往的知識架構及階層,這種巨變較少受到傳統史家的注意。全球化的知識經濟及與過往有關的知識現在都變得有即時性,技術的轉變改寫了以往史家所扮演的角色。以英國一位歷史教師布朗沃斯(Lars Brownworth)為例,他所製作的拜占庭君王的「播客」(Podcast)數位檔,就在網路上大受好評,曾獲《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連結為最受歡迎的大眾史家之一,目前至少在網路上已有十四萬的讀者∕聽眾。二○○九年,他透過網路上的人氣,將其成果發展成實體的書籍,名為《被西方遺忘的拜占庭》(Lost to the West)。

  東村出版也打造了東村臉書與東村部落格的網路平台,將大眾史學作品中的歷史故事放在網路上與讀者即時互動,期待能與讀者共同創造出一個數位時代的歷史交流平台。

蔣竹山
二○一二年八月十三日寫於臺灣花蓮
十一月十六日修訂

作者序

許佩賢

  十幾年前,大概是我剛完成博士論文不久,哈利.波特電影第一集剛上映,看著看著,忽然發現本來讀小說時沒有發現的事,啊!這不就是我博士論文要說的事情嗎?!分班上課、集體行動、相互競爭、為團隊爭光……是的!霍格華茲,基本上就是以近代學校的模式在運作,我開始夢想以後的新書要叫做「哈利.波特的魔法學校」,但後來只發表了一篇短文。

  這本書的骨架,主要是我自己十幾年來對台灣教育史研究的一些心得。早年我把教科書(魔法書)當成國家統治技術的表現來分析,後來留意到學校所代理的新文明(魔法)對台灣社會致命的吸引力,然後也逐漸關心受到文明吸引的台灣人──他們對近代文明的嚮往與追求文明過程中的挫折。這些概念雖然可以稍微整合自己過去的研究,但是沒有辦法全面性的介紹近代教育對台灣社會的意義,因此本書還是相當程度的借用了其他教育史研究者的重要發現,特別是美國學者鶴見.派翠西亞(E. Patricia Tsurumi)對於殖民教育的評價以及台灣大學歷史系周婉窈教授對教科書的分析;而對於日本殖民地教育政策的解說,則多參照日本京都大學教育學部駒□武教授的研究。

  我的父母都出生在日本時代,母親還未來得及進小學念日本書;父親年紀較長,在日本時代讀了五年小學,應該可以算是所謂的「少國民」吧。不過,等我二十好幾、進入研究所,開始對他的「歷史」有興趣的時候,他已經將他的「日本時代」藏進記憶深宮,只跟我分享小時候學藝會表演桃太郎的片斷。本書關於台灣人的求學經驗,特別依賴幾本對於教育經驗敘述較為詳細的回憶錄,如吳三連、楊肇嘉、王育德、林莊生等諸位前輩。我用比較大的篇幅介紹他們的求學經驗,希望能將他們的動人歷史,介紹給更多讀者。此次重新翻讀這些前輩的回憶錄,他們對新文明的嚮往、追求知識的躍動之心,以及在各種小小場景中的驚喜、挫折,乃至在挫折中堅持不放棄的努力,再度讓我感動萬分。

  幾年前,我曾經在遠流出版社出版《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收錄自己的幾篇研究論文。當時心裡想,這樣的學術論文,除了可以升等之外,應該沒什麼人要看吧,如果有一天可以出一本「歷普」書,將自己的研究心得普及大眾,應該更有意義。後來因應國立編譯館一個出版普及讀物的計畫,而草成了本書書稿,然該計畫因故中斷。此次承蒙東村出版社總編輯林宜澐老師及大眾史學叢書主編蔣竹山老師的好意,願意出版這本小書,心裡非常感謝。尤其是竹山老師費心幫我找了許多報紙上的圖像,真是難為他了。此外,也要謝謝編輯暐婷的費心,才能讓此書順利出版。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8838161
  • 叢書系列: 大眾史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圖書評論 -   評分:
 由於在《好美麗株式會社》中讀到...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4/03/04
由於在《好美麗株式會社》中讀到無趣、冗長的教師體制論述,因此讓我差一點對同樣是談論日治時期台灣教育的本書失去信心與閱讀的興致,但是我卻忘了東村的大眾史學書系宗旨明確,就是立志要突破這種「歷史沉悶」的窠臼。

  所以同樣是教育體制的題材,只要切入的觀點與視角來一點別出心裁,研究書寫也可以引人入勝。作者便在兼顧資訊完整與分析條理的同時,寫出了趣味十足的內容,讓人讀得愛不釋手。


  即使這次的題目不是像「女給」這樣可以活潑發揮的主題,而是較為嚴肅生硬的日治時代台灣殖民教育體制,叢書主編與作者也不忘在有限的空間中發揮他們的創意──作者在前言這麼為本書提綱挈領:「全書總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是〈施魔法的人〉。施魔法的人指的是日本的統治者及教育官僚,他們在台灣建立近代學校的時候,在想些什麼?為了讓魔法有效,他們制定了什麼樣的教育政策?第二部〈魔法的學校〉。學校教育像魔法一樣,可以把受教育者變成統治者想要的樣子。這種像魔法一般的學校,是怎樣被建立起來的呢?……第三部〈學校的魔法〉。統治者在學校中施展些什麼樣的魔法,才能把台灣人變成他們想要的樣子呢?分析日本統治者編纂的教科書以及考察當時學校的生活規範,應該可以解答這個問題。第四部〈被魔法吸引的人〉。……在這一章中,我們利用受過日本教育的人的回憶錄或自傳,重建他們的求學過程。」

  從作者的提綱挈領中,讀者除了看到作者將教育比作魔法的創意性與趣味性,也可以看見作者時時想將歷史「寫活」的企圖與用心──所謂的寫活,便是用活人的生活、思考來說史,以呈現出一種扎實的日常感,盡力使讀者感到可親。

  比如作者重建了前清時代的「私塾一日行」與日治時代的「學校一日行」,來比對傳統與近代教育的差異;要說明殖民母國與被殖民國之間刻意不同的教育水平,除了從體制不對等的課題著手之外,作者還選擇使用教科書──這個學生最親近的貼身之物來帶領讀者了解其中的差別待遇,並由課文的童言童語中進而透析出殖民母國想要愚化被殖民國的深沉心機;就連當年制定教育體制的官員之思維與立場,作者也盡量以貼近常人的思考邏輯去深入淺出地陳述與分析,讓讀者了解這種體制建構的意義與利益等考量。如此,在評論歷史的對錯之前,先設法以當事人的立場去看待事情,至少能較客觀地面對史實,而避免落入一味悲怨的情緒之中。這或許也是為何作者要以「魔法」這樣奇幻、趣味、輕鬆、不泛任何政治現實聯想的詞彙作為本書的關鍵詞。

  當然,在以「趣味感」來比較殖民母國與被殖民國的教育懸殊之後,最終仍免不了得涉及較為沉重的情感與沉思。作者在結論中提到,日治時期的台灣教育有三種特色兼具:西方近代教育、日本的國民教育以及有差別性存在的殖民地教育,前二者還能以「魔法」的角度來趣談,然而後者卻無可避免地引發了台灣人的挫折感:這種魔法教育為何會教導出一群以自身母語為恥的孩子?當這些孩子長大成人、成為台灣社會的支柱之後,又將對國家產生如何陰暗的影響?這個答案,在鄭鴻生先生的《尋找大範男孩》中所描述的「失語的一代」可以找到。

  不過,作者同樣以獨特的思維帶領讀者跳出這個悲情的泥淖:「透過『近代學校』的歷史,我們也一起來想一想,我現在這個時代,需要用什麼樣的制度,在什麼樣的空間,用什麼樣的方式,教些什麼給下一代?我們是不是還在學校培養規律、服從的殖民地人民,我們是不是還希望透過學校教育培養愛國的『少國民』呢?也許新的時代、新的社會,我們需要新的魔法;也或許我們已經不需要魔法,或是我們就是自己的魔法師。」

  說得對極了。
贊助商廣告
 
TAAZE 讀冊生活 - 今日66折
輪舞曲
作者:松尾裕美
出版社:瑞昇文化
出版日期:2023-09-20
66折: $ 495 
城邦讀書花園 - 今日66折
心,才是幸福的關鍵
出版社:橡樹林文化
出版日期:2024-01-09
66折: $ 251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原地踏步的愛情 (特裝版) 02(完)
作者:日高ショーコ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6-05
$ 187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GIVEN 被贈與的未來(09)完
作者:キヅナツキ
出版社:尖端
出版日期:2024-05-10
$ 135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老公怎麼還不去死:家事育兒全放棄還要人服侍?!來自絕望妻子們的深層怒吼
作者:小林美希
出版社: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12-28
$ 276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妳我獨處的保健室(1)
作者:ろここ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6-06
$ 103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3月的獅子(17)
作者:羽海野千花
出版社:尖端
出版日期:2024-06-07
$ 119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膽大黨 13(首刷限定版)
作者:龍幸伸
出版社:東立
出版日期:2024-06-03
$ 371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GIVEN 被贈與的未來(09)完
作者:キヅナツキ
出版社:尖端
出版日期:2024-05-10
$ 135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湯淺政明靈光乍現的每一天
作者:湯淺政明、渡邊麻紀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4-05-30
$ 294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