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失蹤者的足跡: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青年思潮的圖書 |
$ 599 ~ 618 | 失蹤者的足跡: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青年思潮
作者:印紅標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語言:繁體書 共 4 筆 →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
|
對「文化」有各種各樣的定義,其中之一的意義是「相互通過學習人類思想與行為的精華來達到完美」;廣義的文化包括文字、語言、建築、飲食、工具、技能、技術、知識、習俗、藝術等。大致上可以用一個民族的生活形式來指稱它的文化。
在考古學上「文化」則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蹟、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文化和文明有時在用法上混淆不清。
現今中文裡文化一詞的意思,借自於日文和製漢語中「文化」之義,其所表達的概念、集合與意涵和華夏古籍的原義相差甚遠,應避免望文生義。
網際網路成熟的發展使原先相對疏離的個人或組織可以很容易經由社群網站,建立許多新的基於價值觀、理想、觀念、商業、友誼、血緣等等非常錯綜複雜的聯繫,由此發展出特定社群意識的網路文化,這種網路文化聯繫瞬間的爆發力,對特定議題及選舉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是新興不可忽視的力量。
維基百科
1966年中國文化大革命之初,成千上萬的紅衛兵在天安門廣場高呼「萬歲」,接受偉大領袖的檢閱;1976年文革行將結束之際,熱血翻騰的青年藉悼念周恩來,在天安門廣場以詩歌等形式譴責四人幫,牽起了震驚中外的「四五運動」。文革十年時間,這一代青年人的政治思潮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當中有狂熱的鼓噪,更有艱難的理性反思。然而,這些思想活動卻至今沒有在中國思想史研究中留下應有的痕跡。見證過那段思想歷程的人,不禁發出「思想史上的失蹤者」的感慨。
本書作者以大量精力進行了文本和口述資料的收集和考訂,考察了文革期間中國青年的社會政治思潮:先分析1966-1968年紅衛兵時期的老紅衛兵、保守派、造反派等的思想特徵;再揭示1968-1976年文革後續時期,青年以「思想村落」為特徵的批判性思想活動。由於知識界在文革時期普遍失語,青年的思想探索在思想史上尤具特殊意義,並且開啟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思想解放運動中爭取民主和法制的先河,以及民間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早期探索。
作者簡介:
印紅標,1951年生於北京。1968-1978年做工。198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歷史學系,獲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獲碩士學位;2005年在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1987年至今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任教。1993-1994年先後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和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進修和做訪問學者,2000-2001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做訪問學者。教學和研究領域包括中共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等。主要學術研究課題是文化大革命歷史,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群眾活動和思潮,已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