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四五十年代,愛爾蘭爆發大饑荒,數百萬貧苦民眾無以果腹,只得漂洋過海,希求移民他鄉開始新的生活。關於大饑荒時期愛爾蘭移民的記載,往往由令人厭倦的陳詞濫調、半真半假和冷冰冰的統計數據組成。
在《棺材船》這部開創性的跨國歷史作品中,麥克馬洪對移民過程裡一個至關重要但經常被忽視的部分——旅程本身提供了充滿活力的新視角。
當饑腸轆轆的人們奔向海邊,令人失望的現實擺在他們面前:沒有足夠可供遠航的船舶可以搭乘。而那些費盡千辛萬苦踏上甲板的人,也同時把一隻腳伸進了棺材——黑暗、潮濕、擁擠是漫長旅程的主基調,疫病肆虐之下,饑餓、脫水與眩暈完全不堪一提。許多人在船上死去,隨即被拋入大海,因此移民船也被稱作“棺材船”,成為19世紀移民航行中臭名昭著的標簽。
全書分五個部分展開:準備、登船、海上生活、死亡、抵達。作者以三大洲的檔案為基礎,從移民的信件和日記出發,對海上行程進行複刻,這些移民的個人經歷為我們提供了對這一關鍵歷史的更為複雜的理解。而毫無疑問,平安抵達只是第一步,愛爾蘭人在他鄉的新生活才剛剛開啟,船上生死與共的經歷將為他們帶來新的、更為緊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