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狐隆美爾
當希特勒在一九四一年二月六日指派隆美爾率領德意志非洲兵團時,隆美爾時年四十九歲。雖然他在近幾年當中明顯地爬昇起來,但他卻不是將客(Junker)。所謂的將客,是指出身於德國北部的軍事貴族,他們不僅領導普魯士軍隊達數個世紀之久,而且,自從一八七一年德國統一並成立了聯合部隊以來,也都一直擔任執牛耳的地位。隆美爾出身於德國西南部的史瓦賓(譯註:Swabiar現為德國的巴伐里亞省)地區,他的父親為小學校長。不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獲頒象徵德軍最英勇軍人的藍徽勳章(Blue Max);而且,不久之後,他也寫了一本極為暢銷的軍事戰術書籍《步兵攻擊》。
希特勒曾經任命隆美爾擔任其禁衛軍的指揮官,自此之後,隆美爾以這個職位為起點,接著又被任命為第七裝甲師的指揮官。由於隆美爾的軍事行動相當快速、神祕且成功,因而使得他的部隊被法軍稱為「鬼師」(ghost division)。他和裝甲師之父漢茲•古德林一樣,都在作戰中打響了知名度。而且,也正因為他的高知名度,使他成為希特勒為了掩飾其出兵北非只不過是向墨索里尼表示有意維持良好關係的最佳人選。其實,希特勒根本不把北非戰場當成具影響整個戰局的地區。
不過,不論希特勒是如何地對非洲不感興趣,隆美爾卻不是位浪得虛名的將領,他擁有一顆極為想要功成名就的野心,於是,他立即展開一項反擊計劃,以便攻佔昔蘭尼加(Cyrenacia),也就是利比亞東部。英軍自從於一九四○年十二月展開一項迅雷不及掩耳的作戰之後,就已佔領該地位。
英軍的攻擊行動由中東總司令阿奇伯德•魏菲爾將軍(General Archibald Wavell)全權監督,李查•阿康納中將(Lieutenant General Sir Richard O’Connor)直接指揮。英軍在北非之所以能獲致出其意料之外成果,主要是因為裝備極為不齊全的義大利軍隊並沒有機動性的運輸工具,再加上空曠的利比亞和埃及的沙漠地區,軍隊不易找到掩護的據點,使得英軍的機動部隊時常得以在包圍義軍之後迫其投降。
沙漠戰爭和海上戰爭亟為相似,因為機械化裝置不但能在其上朝各方向任意移動,就像船隻能在海洋上自由移動般。隆美爾自己就曾如此地描述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不論是誰,只要擁有射程最遠的武器,就像擁有最長的手臂,而這和在海面作戰完全相同。不論是誰,只有擁有較佳的機動性……就能藉著快速的動作,迫使其對手的任何動作都完全在其掌握之下。」
北非境內的戰爭完全必須仰賴機動性,而且,這也是唯一一個交戰國必須只靠坦克來從事作戰的戰場。從多次的作戰行動中可以顯示出,步兵要是沒有運輸工具和足以摧毀敵軍坦克的武器,那將不可能在戰場上立足。此外,從這些作戰活動中也顯示,由於坦克具有機動性,而且又擁有具保護性的鋼板外殼,因而成為致勝之道,相較之下,由於步兵並沒有具防禦性的鋼板以及反坦克的大砲,因而處境較為不利,也就是說,其所擁有的大砲口徑根本無法造成任何影響。
當英軍在義大利部隊從西迪巴拉尼(Sidi Barrani)撤退到埃及的途中擄獲和摧毀大多數的義軍之後,英軍在一九四一年二月五日和六日,於距離班加西(Benghazi)以南八十哩的貝達佛姆(Beda Fomm)所展開的軍事活動中,事實上已經掃除了義大利的殘餘部隊。一支英軍機械化部隊和砲兵部隊,沿著利比亞境內唯一一條舖上柏油的公路巴爾比亞通往海岸而組成一個戰略性的密集火網。同時,十九輛英軍坦克在義軍撤退縱隊的側翼(接近內陸)構築了隱藏式的陣地,然後還與己形成許多小組,而非集合成一部隊的義大利坦克交戰。到了夜晚的時候,英軍坦克雖只剩七輛,但卻也使六十輛敵軍坦克癱瘓,次日早晨,英軍發現另外還有四十輛被棄之不顧的義大利坦克。
足以提供防禦力量的坦克部隊已被擊敗,因此有兩萬多名義大利士兵向英軍投降。其實,英軍在貝達佛姆才部署了三千名士兵而已。
英軍其實可以推進到的黎波里(Tripoli),然後將義大利人趕出非洲。不過,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卻將魏菲爾絕大多數的兵力(五萬名士兵)調往希臘,他天真地以為如此將可把巴爾幹半島上各國聯合起來對抗德國。希臘曾經把由阿爾巴尼亞來襲的義大利軍隊擊退(義大利自從一九四○年開始就已佔領了阿爾巴尼亞)。但是,巴爾幹半島上各國的軍隊的裝備相當落伍,根本就不是德軍坦克部隊的對手。更何況,由於希特勒早就計劃入侵蘇聯,因此根本就不會允許敵軍出現在其後方。他不僅獲得匈牙利、羅馬尼亞以及保加利亞的支持,侵佔了希臘和南斯拉夫,而且還迫使英軍將其十二萬名士兵、所有的坦克,以及大多數的裝備丟棄之後撤退。
一九四一年五月二十日,德國傘兵部隊在克里特島登陸,當時該島駐守著二萬八千六百名由英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士兵所組成的部隊,以及大約相同數量的希臘部隊。德軍從空中降落了二萬二千名士兵,卻有四千名遭到殺害。不過,德軍不但擄獲和摧毀了大多數的敵軍部隊,而且還把一萬六千五百名生還者(其中包括二千名希臘士兵)趕出克里特島。此外,德軍飛機炸沉了三艘英國巡洋艦、六艘驅逐艦,以及損毀其他十三艘船艦(其中包括兩艘戰鑑和一艘停放飛機的航空母艦)。
隆美爾認為對巴爾幹半島所有的軍事行動都是不必要的。他曾經寫道,假如將用來征服南斯拉夫和希臘的部隊,拿來支援德軍在北非的軍事活動,那德軍將「奪取由英軍所佔領的地中海海岸線,如此一來,將可使東南歐遭到隔離。由於來自大英帝國的補給和援助被切斷,南斯拉夫、希臘,以及克里特島不得不向德軍投降」。隆美爾寫道,像這樣一個軍事行動,不但可確保地中海地區以及取得中東的油源,而且也可完成德軍征服東南歐的目標。但是,由於隆美爾的上級不願在必須藉由海運輸送補給品的地區從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因而隆美爾的提議並沒有遭到善意的回應。
當隆美爾將軍於一九四一年二月十二日抵達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時,英軍的位置正介於阿海拉(Agheila,的黎波里以東大約三八○哩處),以及阿格達比亞(Agededia,位阿海拉東北六十哩處)之間。阿康納將軍已返回埃及,他的職務由對於在沙漠地區從事機械化部隊戰爭沒有經驗的尼姆中將(Lieutenant general Sir Philip Nename)繼任。同時,魏菲爾將軍部署了經驗豐富的第七裝甲師──該師的人員不僅獲得了沙漠之鼠(Desert Rats)的美譽,而且也曾經率領著剛從英格蘭抵達北非的第二裝甲師二分之一的部隊(另外二分之一的部隊則被派遣到希臘)而展開攻擊行動。此外,經驗豐富的澳大利亞第六步兵師也被澳大利亞第九師所取代,不過,由於運送補給品相當困難,使得該師部分人員在東北方二八○哩處的多布魯克(Tobruk)接受再訓練。
魏菲爾認為不用太在意駐守在的黎波里塔尼亞(Tripolitania)的義大利部隊。雖然根據情報顯示,德軍正派遣一支「裝甲旅」,但魏菲爾卻在一九四一年三月二日推斷說:「我不認為敵軍將會運用這一裝甲旅企圖來收復班加西。」這是一個極為合乎邏輯的推論,但是,魏菲爾卻沒有對隆美爾這樣的人物加以評估。
隆美爾的「裝甲旅」緊跟在偵察部隊及反坦克營之後,於三月十一日抵達的黎波里,隨同抵達的一二○輛坦克隸屬第五輕裝師的第五裝甲團。其中一半是屬於只適合從事偵察任務的輕型坦克,至於另外六十輛則是中型坦克──要不是二十公噸的三號(每小時極速二十四哩),就是十八公噸的四號(每小時極速達二十六哩)。
雖然德國坦克的聲名頗為令人敬畏,但德國坦克事實上並沒有比英國的裝甲部隊佔了多大的優勢。至於重量只有十四公噸的義大利M13型坦克相較之下則顯得極為簡陋。由於它的設計老舊,而且又配備了一支只有四十七厘米口徑的大砲,因此經常被戲稱為「會自己移動的棺材」。
德軍那兩種中型坦克那時都配備著短型鎗管武器,三號坦克砲口徑為五○厘米,而四號則為七五厘米。這兩種中型坦克的大砲砲口速率,不但無法穿透重達二十六公噸的英軍馬提達一號坦克(Matida I)厚達七八厘米的前部鋼板,而且,也無法擊中極速可達每小時十五哩而翻越鄉野時速可達六哩的步兵坦克。此外,這兩種中型坦克很難阻擋前部鋼板達四○厘米,且速度達每小時三十哩的英軍五號(Mark V)巡弋坦克。而且,由於所有的英軍坦克所配備的兩英磅重砲彈和德軍坦克砲彈相比,不但具有較高的速率,而且還擁有較佳的穿透力(可在一千碼遠的地方穿透四四厘米厚的坦克鋼板)。
由於德軍的中型坦克在原本的設計中,其前部鋼板只有三○厘米厚,因而兩英磅的砲彈通常都足以將其制止。
隆美爾在前一年春季於法國境內作戰時,就已估量出英軍坦克車鋼板的厚度,因此,當他在北非的時候,就採用新的戰術──充分利用他的坦克在橫越鄉野時擁有較佳速度(不過後來英軍較新型的巡弋坦克在速度這方面反而較佔優勢),以及德國裝甲部隊技術較為高超等優勢。
隆美爾非常清楚,在沙漠戰爭中,機械化部隊所可能面臨到的最大危險就是受到包圍,因為,這將使其遭受來自四面八方的砲火之攻擊。不過,機械化部隊通常都能藉著將兵力集中在某一定點並加以突破的方式,而殺出重圍。因此,部隊的戰術目標就在於損毀敵軍組織的凝聚力。
隆美爾曾寫道──指揮官為了在消耗戰中贏取勝利,就必須:(1)集中其所有的兵力,以便嘗試在不同的時候瓦解並摧毀敵軍部隊;(2)不但要保護自己的補給線,同時也要能切斷敵軍的補給線;(3)先用反坦克大砲對敵軍的裝甲部隊加以攻擊,並且還要保留自己的坦克以便對敵軍展開最後的猛烈攻擊;(4)在陣線附近展開軍事行動,以便在戰術的條件改變時能迅速地做出決定;(5)為了達到奇襲的戰術,除了必須維持快速移動的能力之外,也應該能毫不遲疑地攻擊已四散各地的敵軍部隊。隆美爾寫道,速度即是一切,而在發現敵軍的蹤跡之後,必須立刻加以追擊,千萬不要讓敵軍有重整的機會。
隆美爾為了使自己的坦克受到的傷害降到最低,因而使用兩種祕密武器:八八厘米防空砲以及五○厘米反坦克砲(它們都日益取代二次大戰前就被發展使用的三七厘米大砲)。由於五○厘米大砲能在一千碼遠的地方穿透鋼板厚達五○厘米的裝甲車,因此它只能在直射程(point-bland range)的範圍內,將馬提達坦克前部防衛性鋼板加以射裂。不過,八八厘米大砲能在二千碼遠的地方射穿八三厘米厚的鋼板,因而使它成為截至目前為止,不論就交戰的那一方來說都是最可怕的反坦克武器。除此之外,這兩種大砲不但都能發射出堅實的砲火來射穿鋼板,而且,其所發射出的砲彈內含有高性能炸藥,能夠將英軍的反坦克武器及人員加以摧毀,或使其無法發揮作用。
相形之下,英軍所使用的兩英磅反坦克大砲則顯得較為沒有作用。它所發射出的砲火只能在直接攻擊時才能摧毀軸心國(德國和義大利)的反坦克武器;而且,它也只能在兩百碼的射程範圍內穿透敵軍裝甲車輛左右兩側較為輕薄的鋼板外殼。由於二十五英磅榴彈砲(其砲管口徑為一○五厘米)勉強地被用來當做反坦克武器,使其無法防衛英軍步兵部隊,因而使得英軍的裝甲部隊又多增加了一項任務──防衛其步兵。直到一九四二年春季,英軍才獲得能發射六英磅砲彈(其砲管口徑為五七厘米)的反坦克大砲,它不但能發射出堅實砲彈和高性能炸藥,而且還比德軍的五○厘米反坦克大砲擁有百分之三十較佳的穿透力。
英軍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才瞭解,原來隆美爾的戰術是根據一個觀念──利用大砲來對抗坦克。隆美爾在攻擊性的軍事行動當中,以間隔的方式將相形之口徑較小,但較敏捷的五○大砲相互掩護成有利的作戰點。同時,他不僅讓坦克保持靜止不動,而且還蓋上掩護物,而且,假如可能的話,還會提供防禦性的砲火。一旦已經設置了反坦克大砲,當它們往前推進時,也可輪流地保護己方的坦克。
隆美爾企圖在攻擊性的作戰中引誘英軍。他通常都會派遣他那些裝備較落伍,但速度較快的輕型坦克向前推進和敵軍接觸,然後隨即撤退。雖然佯裝撤退的德軍輕型坦克在撤退過程中揚起塵沙因而造成能見度不佳,但英軍通常的反應是──展開一場「騎兵式」的攻擊。德軍五○厘米口徑的反坦克大砲埋伏在山谷中和後方裡,而在其後則部署了由八八厘米大砲所組成的「大砲陣線」。德軍五○厘米大砲在英軍坦克進入其射程內時隨即對其加以一一地瞄準射擊,至於八八厘米大砲,則在英軍配備兩英磅砲彈坦克射程外的遙遠之處,對前進的敵軍裝甲部隊加以射擊。由於英軍幾乎總是以單一的小單位部隊而非整個旅級單位(甚至從來不曾以群集的眾多裝甲旅)來應戰,也因而更加使得隆美爾的戰術能獲致成功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