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芬巴赫為德裔猶太人,十四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就讀,並在歌劇院的管弦樂團工作。三十歲出任法國劇院樂團指揮。三十六歲開設歌劇院,演出自己的作品,以《天堂與地獄》、《美麗的海倫》、《傑羅斯坦公爵夫人》等作品獲得極大回響。奧芬巴赫的音樂輕快優美,劇本逗趣,諷刺當時貴族生活的靡爛奢華。最後一部歌劇《霍夫曼的故事》一改以往輕歌劇的風格,是他最知名的作品。
奧菲斯的悲傷愛情故事•奇妙的愛情故事•窮人的朋友•波希米亞英雄胡斯•歌頌英雄的音樂。附奧芬巴赫名曲CD一片。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奧芬巴赫(天堂與地獄)附CD的圖書 |
$ 315 | 奧芬巴赫(天堂與地獄)附CD
作者:APPLE TREE/圖文 / 譯者:蕭素菁 出版社:上人 出版日期:2006-04-24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精裝 / 61頁 / 22 x 30 cm / 普通級/ 全彩印刷 / 初版 共 2 筆 →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
|
巴哈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艾森納赫的一個音樂世家,自幼即接受音樂教育。父母亡故後巴哈遷至奧德洛夫由長兄扶養,生活清苦,15歲時即前往呂訥堡修習學業並自立更生。畢業後巴哈先後在阿恩施塔特和慕豪森擔任管風琴師,往後巴哈的職涯歷任威瑪與柯騰的宮廷樂長,以及萊比錫的教堂音樂總監。
巴哈終生自學作曲不輟,舉凡前人至晚輩的作品,無不研究。他一生多產,其作品以質量俱佳著稱,除了歌劇,幾乎涉獵了當時所有的曲種,包含清唱劇、受難曲、神劇、經文歌、彌撒曲、聖詠、各種樂器的獨奏曲、組曲、室內樂及協奏曲等等。儘管巴哈沒有開創新風格,但他的創作廣納了德、義、法等國的音樂手法,並以嫻熟的複調技巧呈現,展現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與深奧的思想。
但由於音樂風尚轉而追求簡明、輕巧的風格,巴哈的複調音樂在其死後被視為陳腐之物,其成就在數十年內未得到應有的評價,僅僅作為管風琴演奏家與教師而聞名。雖然莫札特、貝多芬等大作曲家均對巴哈推崇備至,但直到浪漫主義時代,作曲家孟德爾頌於1829年在柏林改編並指揮巴哈的《馬太受難曲》,才使樂壇正視巴哈音樂的價值;浪漫早期以降的作曲家也多受巴哈影響。此後數代音樂家對他的作品進行了發掘、研究、整理和推廣,巴哈逐漸恢復了崇高的地位。巴哈的作品編號也隨近代的不斷發掘而持續擴充、更新。
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六,在20世紀以前的人物中僅次於馬丁·路德與馬克思。
維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