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序
好品格就像寶石般閃亮
賴曉珍
我小時候,電視節目只有三臺,每天最快樂的時光,是放學回家後趕緊寫完功課,準時坐在電視機前看卡通。
當年我最喜歡的卡通是「小英的故事」,小英跟著生病的媽媽,帶著愛犬小黃跟驢子哈哥,拉著篷車一路旅行,要去法國投靠從沒見過面的爺爺。
這部卡通改編自兒童文學名著《孤女尋親記》,成年後,我問過許多人,無論男生、女生都喜歡這部卡通。
在電視節目有限的年代,社會價值觀較單純,沒有手機、電腦跟無窮無盡的網路資訊,占據人整天的思緒。儘管父母、師長一樣愛說教,孩子們一樣不愛聽;學校教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禮義廉恥與智仁勇,我們都會背誦,卻未必說得出善良是什麼?孝順是什麼?
不過,從每天愛看的卡通裡,主角不必板著臉說教,就讓我們潛移默化的學會了各種好品格。比如,看到小英細心、體貼的照顧生病的媽媽,我們懂得了什麼叫孝順;小英善待小黃跟哈哥如同家人,讓我們學會了要愛護動物;小英的媽媽過世了,她變成孤單一個人,因為貧窮,不得不賣掉心愛的哈哥跟篷車,冒著風雪徒步前進,後來飢寒交迫、昏倒路旁……隨著劇情發展,我們為小英著急、難過、不忍,甚至流下眼淚,也許我們不知道這叫同理心、同情心與仁慈,但我們已經慢慢學會了這些。
這是好看卡通的魔力,而我認為,閱讀一篇好故事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我覺得,世上沒有真正的壞孩子。孩子常常因為某種行為的偏差,就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父母或師長急著要改正他們,變回好孩子。
其實,孩子的問題跟大人的問題一樣,偶爾會在人生的某些階段發生失序的狀況,也許是說謊、偷竊、懶惰、沒有自信、沒有耐心或不懂得尊重他人等等。
平衡是最難的技術,因為生活中大半的問題,都是失去平衡造成的。孩子行為上的偏差,只要能達成平衡,成為一個身心健全的人就好了。
因此,我們需要好的故事,讓孩子從閱讀中感同身受,了解何謂真善美,也知道自己能像故事中的角色那樣被接納、被理解,孩子就能慢慢化解掉憤怒、恐懼、嫉妒與焦慮的情緒,獲得心靈的療癒,達到身心平衡。
用好故事幫助孩子,療癒孩子的心靈──這是我創作這套書、這些故事的想法與目的。
我相信,沒有一個孩子不想成為好孩子。我曾經是個小孩,也深深記得成長的過程多麼不容易,多麼需要大人的鼓勵。
所以,我想跟閱讀這些故事的孩子說,如果你感到孤單、不被理解、喪失自信、生氣、害怕,或只是想一個人獨處、看看書,希望這些故事能為你的心靈充電,帶給你勇氣和力量。
我盼望孩子讀完書後,會覺得身心煥然一新,變得樂觀、充滿希望,抬頭看見陽光與藍天,自然露出微笑。孩子將知道,書中的小蘋果、孔雀先生、蛞蝓、紫松鼠跟小精靈們,會永遠陪伴著他,為他加油、打氣。
我誠心的將這套書獻給孩子。希望孩子現在喜歡,長大後也能記得這些美好的故事。
最後,我要感謝遠見天下文化的大家長高希均教授。當初在一場茶會裡,他積極的提出品格教育與閱讀的重要性。高教授長年來熱心出版事業,希望藉由閱讀的力量提升人的正能量,讓這個世界更美好。他的熱情與使命感,以及對後輩創作者的提攜,這顆溫暖的心,讓我深深感動,當下也體會到自己身為創作者,能為這個世界貢獻的小小心力。
美好的品格,真、善、美的人性,無論跨入任何世紀,永遠像寶石般閃閃發光,它也是當今這個混亂、困惑的年代,人心的定錨跟療癒的能量。
我何其幸運,出版了這套書,也實現了一個能貢獻自我的夢想!
推薦文一
清朗天空裡的一片綠葉
周理慧
當視線落在書頁的第一個字開始,很自然的隨著字句往下閱讀,清新流暢的敘事法,把生活事件串連成一個個的故事。小小的故事卻有大大的魔力,直搗曾經掠過身邊、暫存腦中的人事物;那不就是我們生活周遭一直冒出來的嗎?故事裡的動物朋友,又會如何解決他們的困境?這故事真好看!欲罷不能,一口氣讀完。
賴曉珍的「好品格童話」跳脫一般童話寫作,情節裡埋藏現代人生活的時間與空間;角色的互動不特意包裝,卻能呈現大家極為重視的品德教育;藉由主角們的希望受到阻礙、產生衝突到解決問題,巧妙的帶入生活情境與價值觀;字句裡深藏的款款溫情,更是令人動容。
童年似一株才伸出鬚根的植物,需要吸收養分來壯大自己。其中品德教養的重要,對成長中的孩童更不容忽視,特別需要父母師長在言行舉止上的善誘與引導。而藉由閱讀,我們對待生命的態度能起昇華,走進書中可以找到力量。這套「好品格童話」正是能帶讀者走進心靈、感知生活的書。
泰戈爾的《漂鳥集》中有句詩寫道:「當我們愛這個世界時,才真正生活在這個世界裡。」闔上書的當下,再三咀嚼:充滿愛的故事情節,能夠引發閱讀動力;精湛的伏筆,如同解謎在文末得到揭曉;溫馨的結尾,像品味香茗,餘韻在入喉之後流轉。這樣聚焦品格核心內涵的童話,在眾多故事中,有如清朗天空下,冒出枝枒的一片綠葉,帶來了正向的能量!
(本文作者為新北市板橋區莒光國小教師)
推薦文二
生活中的道德
柯華葳
非常佩服作者賴曉珍對生活中的道德、倫理議題,以及相關人物的言行、心情狀態觀察入微,透過寓文字,寫成有警世意味的故事。每一則故事裡,都有我們的影子,不論是對主角或是配角,都可以同理。事實上,作者顧及所有年齡層會遭遇的問題,有針對老人、成人、青少年和孩童的。例如:
在〈蝴蝶女王與糞金龜〉的故事裡,蝴蝶女王求偶的條件是每位成人的借鏡與內省;相對的,〈小烏鴉王子〉是被捧在手中的獨生孩子,看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服氣更是嫉妒。我們如何知道自己的斤兩?
媽媽想休息一下,但〈小威愛哭哭〉,他能體諒媽媽嗎?有人偷藏了〈野豬妹妹的巧克力〉,犯錯後心裡忐忑不安,我們能接受一時不當的行為嗎?一個人生活在〈高山上的老奶奶〉自由自在,因病離開熟悉的環境,她偷花園裡的花,背後的意圖是什麼?
單單一個人成就不了故事,是互動造就我們。如〈森林妖精在跳舞〉描述兩個姊妹為小事起爭執,誰也不肯先跟對方說話, 「因為這是原則問題」。她們大聲說話,讓彼此聽得到,卻不肯停下來看著對方。讀起來覺得不可思議,但這是多少朋友、夫妻、兄弟姊妹的互動方式。
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卻困擾人的生活議題,就讓我們由童話故事開始,不只給孩子,也給每一位讀者。讓我們在討論中,交互同理,由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行為背後的起心動念,並反省,問:「我可以為他人做些什麼?我還可以如何修善自己呢?」
(本文作者為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