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身為「家庭法」、「兒童人權」、「超國界法」、「法律社會學」以及「法律與文學」等專業領域的研究教學者,我對於近年來台灣社會普遍關注之所謂「外籍新娘問題」卻少有著墨,一直感覺愧對所學。三年前因緣際會加入了「教育部新移民與多元文化計畫」中「新移民與公民及人權組」的跨學科研究團隊,在王宏仁、張翰璧、王增勇三位總計畫主持人的敦促與撮合下,我與來自人類學、教育學、社會學、福利學、犯罪防治學、經濟學與政治學界的專業者們,共同關懷婚姻移民人權,並在交換專業資訊、實務經驗與教研方法之間結下不解之緣。就這樣連續四年主持「新移民婚姻家庭與公民權整合型計畫」,由教材開發到授課,再到專書撰寫與出版,今年的整合計畫已經擴及10所國內外大學的12個系所,子計畫課程也從2校4個發展到8校11個。中正大學並且從2008年開始,連續獲教育部總計畫評選為教學中心。
另ㄧ方面,我也有幸協同「法律與文學」專業課程的創始者張麗卿教授,加入由陳惠馨教授領軍的「教育部法律專業科目教學改進計畫」研究團隊。雖然計畫執行期間僅有一年,我著實受教於兩位兼具理性思維與人道關懷的法學界前輩,也重新建構關於人權保障的專業倫理教學理念及論述基礎。在教學間的師生互動更時時激發創造與想像的靈感,也因而漸漸形塑「法律戲劇互動教室」的理念,藉由本校法學院的多媒體設備,與教學助理及修課學生共同創作案例研習影音教材。其間,數位學習中心主任游寶達及他的團隊,以及法律系廖蕙玟、 郭書琴、謝如媛、吳信華、蕭文生、郝鳳鳴等同仁,都給予不可或缺的指引與協助。
在執行「新移民婚姻家庭與公民權整合型計畫」的前三年間,我從各子計畫主持人的研究成果中,深深感知「婚姻移民人權」的多元性,不僅牽涉跨學門的理論與實踐,也涵蓋多元文化、多元社會、多元生活,甚或多元價值的各種認知、判斷與反省。在所涉專業知識複雜且多變的情形下,要如何設計一種參考教材或知識平台,可供關心、談論或傳播「婚姻移民人權」議題的專業者或學習者,在需求不同的情形下可以輕易上手又各取所需,便成為整個計畫執行最重要的課題與挑戰。
首先想要做的,是以移民家庭人權為核心概念,配合授課教師之個人專長與團隊合作,設計科際整合的總論與各論課程,並起建立整合計畫的教學平台,一則供資訊分享,另一則提供課程講綱及講義(講綱範例請參考本書附錄,講義請參考:140.123.193.190/elaw/ modules/)。整體課程在知識層面上注重基礎理論與概念的建立,進而引導學生由實例個案去發覺問題意識,隨即探求制度、規範與實踐之論理與驗證,並對各種人權議題進行延展式的跨學科論述。而為強化互動教學的效果,亦同時開發數位化教材與課程網站,致力於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團隊工作以及人文關懷的專業態度。
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本書希望能夠發揮「友善使用」(User- Friendly)的導讀書功能,首先提供跨越疆界的美麗與哀愁與唱著一首離鄉的愛情笙歌兩部融合各種人權議題的感性戲劇,提供「案例研習」的影音互動學習光碟,對照本書的文字敘述,從思考方向、論證體系到相關規範,使用者可以各取所需,研習或教授深入淺出的法律與人權議題。期待本書可以對各種專業及身分的使用者都同等友善,但無可諱言的,作為一個法律教授的專業盲點仍四處可見。因此在付梓之前,也特別求助於專攻刑法但擅長女性主義與人權研究的傑出教學者蔡佩芬、兼具法律與社會福利專業並涉足法庭實務操作的年輕學者陳竹上,以及專長社會學及人類學的行動學者陳美瑩,共同協助校閱並修正本書內容。此外,修課學生們在本校座落的民雄鄉所做的田野訪查心得,更讓我深深感動……
我曾經顫抖著雙手,拿出我的講綱與講義給學生們參閱;也曾經抱著忐忑的心情,帶著「法律社會學」的大四學生拍攝戲劇。至今我仍不確定,身為一個法律系教授與人權運動者,適不適合用這樣的教材與教法倡導婚姻移民人權。但是在我的學生們以學期報告分享他們的田野訪查心得時,我的眼眶充滿驕傲的淚水。我不知道教育部對於「獨立思考」、「主動學習」、「專業倫理」的評量標準是什麼,但是我知道這一群孩子,雖然學了我教的理論、背了我給的法條、做了我要的功課,但是在面對一位婚姻移民的當下,他們就人權的實質內涵作出自己的認知、判斷與反省。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忘記自己也是一個人,可以用一個人的心去感知另一個生命的經驗。得助於學生們的反饋,我對於這樣的另類教材有了信心,也因此希望與同好們分享。
施慧玲
寫於被出版編輯追殺
卻仍自在逍遙的夜晚
201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