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1980年7月9日,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的前身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成立,這是大陸方面提出「尊重臺灣的現狀和臺灣各界人士的意見,採取合情合理的方法,不使臺灣人民蒙受損失」的對臺政策新主張後,海峽兩岸第一家公開成立的臺灣問題綜合研究學術機構。從那時起,以專業的學術眼光和深厚的人文關懷觀察和研究臺灣問題,就成為一代又一代廈大臺灣研究學者的神聖使命。
在過去的歲月當中,廈門大學臺灣研究團隊湧現出陳碧笙、朱天順、陳在正、陳孔立、范希周、黃重添、翁成受、韓清海、李強、林長華、林仁川等一大批知名學者,沒有這些曾經為廈大臺灣研究嘔心瀝血的學者專家不懈的努力,就不會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今天的格局。在此,我們要特別紀念陳碧笙教授、朱天順教授、范希周教授、黃重添教授等故去的學者,他們為廈大臺灣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早已鐫刻在海內外臺灣研究界不朽的豐碑中。
廈門大學的臺灣研究最早可以溯及1960年代的「鄭成功研究」。臺灣研究所成立後,研究觸角迅速擴展到臺灣的歷史、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研究各個領域,最近由陳孔立教授撰寫的《臺灣學導論》公開出版,標誌著廈門大學的臺灣研究開始朝嚴謹的學科體系建設方向發展。無庸諱言,廈門大學的臺灣研究與海內外許多成熟的研究機構一樣,有自己的風格特色,因此也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讚譽。但在眾多「溢美」之詞中,我們始終對各種以「某某派」相稱的戲謔之言敬謝不敏,因為廈大臺灣研究的特色遠非這些簡約的語彙所能準確描述。首先,廈大臺灣研究團隊有一個比較寬鬆自由的學術環境,團隊內部向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如果有誰要以「某某派」自稱,在研究院內部就會立刻招致非議;其次,廈大臺灣研究團隊一直注意吸收海內外臺灣研究學者不同的思想精華,廈大臺灣研究學術生命的延續離不開海內外同行的「知識加持」。個人認為,廈門大學臺灣研究的最大特色,就在於有完整的學科體系為依託,注重基礎研究,特別注意研究的學術規範性。廈門大學的臺灣研究還得益於多學科綜合研究優勢,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和文學等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打造了廈大臺灣研究最堅實的知識基礎。
最後要感謝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的各位領導和朋友們!
劉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