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只讀書不做事」的農家子弟
走過戰火漂泊的歲月,好學不倦
終成「讀書即是做事」的中研院院士
◎張玉法院士其人
張玉法院士出生山東農村,年少時恰逢國共內戰的兵荒馬亂。身為農家子弟,想在動盪的時代裡安穩讀書無疑是奢想。然而,離開故鄉隨學校南下流亡的決定,使他的人生軌跡徹底改變。
◎從國共內戰到安穩生活
流亡路途的徬徨、飢餓與病痛,再到威逼下的身不由己,張院士歷經艱險,最終得以在彰化員林落腳。來臺後,憑藉自身努力,寒窗苦讀,乃進入中研院近史所工作,而後更晉升所長,並獲得院士頭銜,備受學界肯定。
◎張院士的學術研究精神
張院士曾對後生勉勵道:「不管政治的演變如何,我們與世界上所有研究近代史的學者都走在一條路上。雖然不一定能走在別人的前面,也決不要走在別人的後面。」張院士本人也秉持精益求精、不落人後的精神,著書立說不輟。《中國現代史》、《清季的立憲團體》、《清季的革命團體》、《辛亥革命史論》等多部名著皆史料基礎詳實、條理分明且行文流暢,均為啟迪無數學子之經典著作。
◎本書特色
本書分作〈本論〉及〈分論〉兩個部分,前者為作者一口氣寫成的人生回憶錄,後者則收錄過去的多篇文章及演講詞。張院士透過其樸實的文字,不僅記錄個人人生的心路歷程,也留下他對日常生活及社會動態的細膩觀察。
作者簡介:
張玉法
山東嶧縣人,1936年出生,1949年來臺。臺灣師範大學史地系畢業,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後兼任副所長、所長之職。並曾任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1992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主要著作有《先秦時代的傳播活動及其對文化與政治的影響》、《清季的立憲團體》、《清季的革命團體》、《中國現代史》、《歷史學的新領域》、《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山東省(1860-1916)》、《民國初年的政黨》、《中國現代政治史論》、《歷史講演集》、《近代中國工業發展史》、《中華民國史稿》、《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中華通史》、《辛亥革命史論》等。
作者序
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名「本論」,是一氣呵成的一生回憶錄;下篇名「分論」,是前此數十年斷斷續續、片片段段寫的短篇回憶錄,有的是寫某一時間段落的事,如「我的1949」;有的是記某一事情的始末,如「《新知雜誌》創刊經過記要」。
坊間流行的回憶錄頗多。一般人寫回憶錄,起於珍惜自己過去的經歷見聞,而「想當年」、「想起從前」也常是每個成年人腦海中的波浪。就我個人而論,1936年生於魯南農家,當時國民黨當政,各派軍人爭權,政府未能實地建設國家,因此教育不普及,全國多文盲。如果社會沒有變動,我必然以農務終生。日本侵略中國,造成無窮的禍害,但日本在其佔領區辦各級教育,卻成就了不少年輕人。日治時期,我所在的村鎮開始有國民小學,每一個及齡兒童必須入學,這使村鎮的農家子,有機會進洋學堂(以別於私塾)。有機會進洋學堂的農家子,如果社會沒有變動,限於財力,最多只能讀到國民小學畢業,不像大城市的孩子,有機會讀中學、大學。
我在小學剛讀完三年級,日本戰敗投降,國民黨接收日本佔領區,繼續辦理村鎮的小學,我續在小學讀書,為時兩年。其後共產黨的勢力發展到魯南,國民黨為搶救知識青年,盡量把有被共產黨佔領可能的地區的大學生和中學生集體南遷。時我剛讀完小學五年級,在父母的鼓勵下,即以同等學力的資格考上縣立中學,隨學校南下。一路經徐州、南京、上海、杭州、長沙、廣州,皆由政府提供交通工具,並供應生活所需,但以兵荒馬亂,未能恢復上課,直到1949年七月自廣州遷到澎湖以後,始有機會復課。其後再來臺灣,讀完中學、大學。
作為魯南鄉下的農家子,能在臺灣完成大學教育,實在夢想不到,亦天地間之偶然。另一件夢想不到的事是小時愛讀書,卻為農活所苦,因有一個夢想:如果此生生活無虞,只讀書,不為俗事所擾,則為一大快事。大學畢業後,一度為教書工作所苦,卻在偶然的機會,在中央研究院找到研究工作,可以只讀書、不做事,幸莫大焉!
本書蒙三民書局邀約,令我想起過去合作的愉快經驗。《辛亥革命史論》、《歷史講演集》、《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等,皆獲劉振強先生禮遇出版。如今,劉仲傑先生一如其尊翁,鼓勵我寫回憶錄,兩代情誼,可謂因緣殊勝。周玉山教授仔細編校本書,在此也表達衷心的謝意。
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名「本論」,是一氣呵成的一生回憶錄;下篇名「分論」,是前此數十年斷斷續續、片片段段寫的短篇回憶錄,有的是寫某一時間段落的事,如「我的1949」;有的是記某一事情的始末,如「《新知雜誌》創刊經過記要」。
坊間流行的回憶錄頗多。一般人寫回憶錄,起於珍惜自己過去的經歷見聞,而「想當年」、「想起從前」也常是每個成年人腦海中的波浪。就我個人而論,1936年生於魯南農家,當時國民黨當政,各派軍人爭權,政府未能實地建設國家,因此教育不普及,全國多文盲。如果社會沒有變動,我必然以農務終生。日本侵略...
目錄
自 序
上篇 本論
家鄉與家庭
就學與務農
政治的紛擾
隨縣中到澎湖
僥倖完成中學學程
考入師大史地系
參加大專文史年會
在中學教學實習
入伍服預備軍官役
就讀政大新聞研究所
輾轉進入中研院近史所
結婚與家庭生活
去哥倫比亞大學進修
歸國安心投入研究工作
寫書、編書、譯書
在教學中提倡現代史研究
近史所的研究工作及人事糾紛
協助呂實強所長料理所務
出任所長後的所務發展
創辦《新知雜誌》
創辦《山東文獻》
兼課、寫時論、與史政單位合作
編寫歷史教科書
編寫《中華通史》經緯
當選院士及有關事務
九十九忍堂藏書滄桑
個人著作回顧
師友往來雜憶
對一九四九年後兩岸分治的檢討
下篇 分論
我生之歌
隨校流亡簡史
對母校創建時期的一些回憶
參與《服務日報》和《實中青年》的回憶
大學生活回憶
回憶逛重慶南路的日子
畢業五十年來的回憶
從事中學歷史教學的一段回憶
近代史研究所成立六十週年紀念詞
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六百個日子
回憶在政大歷史研究所兼課的歲月
我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一些回憶
身歷其境:兩岸學術交流中的順境與困境
史學之旅
附錄:簡譜及著作編年
自 序
上篇 本論
家鄉與家庭
就學與務農
政治的紛擾
隨縣中到澎湖
僥倖完成中學學程
考入師大史地系
參加大專文史年會
在中學教學實習
入伍服預備軍官役
就讀政大新聞研究所
輾轉進入中研院近史所
結婚與家庭生活
去哥倫比亞大學進修
歸國安心投入研究工作
寫書、編書、譯書
在教學中提倡現代史研究
近史所的研究工作及人事糾紛
協助呂實強所長料理所務
出任所長後的所務發展
創辦《新知雜誌》
創辦《山東文獻》
兼課、寫時論、與史政單位合作
編寫歷史教科書
編寫《中華通史》經緯
當選院士及有關事務
九十九忍堂藏書滄桑
個人著作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