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緒論,分別從經懺佛事的盛行、廟產興學事件及佛教改革事業的發展、抗戰時期的大陸佛教等三個方面,交代青年星雲大陸階段的成長背景;第二章重點檢討大陸時期青年星雲佛教改革思形成的過程;第三章描寫青年星雲初到台灣後的漂泊與定居,徬徨與探索;第四章則是重點敘述青年星雲以雷音寺為中心在宜蘭弘法的十年歷程;第五章以「多方位的弘法型態」為標題,對青年星雲十年磨劍時期豐富多采而富於創意的各種弘法事業,予以專題的歸納和整理。最後第六章,是本書各章內容的結論,也是全書引申的結論。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闞正宗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教於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曾於玄奘大學、法鼓佛教學院擔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於台灣佛教史、近代東亞佛教交涉史、佛教與民間宗教交涉,著有《台灣佛教一百年》、《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正、續篇)》、《台灣佛寺的信仰與文化》、《台灣佛教史論》、《中國佛教會在台灣―漢傳佛教的延續與開展》、《台灣日治時期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皇國佛教」的歷史進程》、《台灣觀音信仰的「本土」與「外來」》等專書,以及相關中日文佛教論文數十篇。
編者簡介
妙凡法師
歷任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以弘揚星雲大師思想為主要任務。近年在海內外推動人間佛教學術活動,鼓勵青年發表學術論文,從事人間佛教思想研究,帶動學術界關注星雲大師思想研究風氣。
程恭讓
1967年生,原籍中國安徽。先後畢業於南京大學(1993)及北京大學(1996),獲得哲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教授,兼任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南京古雞鳴寺同泰佛學研究院梵語佛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致力於人間佛教研究,近現代中國佛教思想研究,梵語佛典研究,中國佛教思想詮釋史研究,中國民間宗教研究等。
章節試閱
第一章緒論
佛光山是當代中國佛教教團中,將漢傳佛教全球化、國際化成功的案例。開山星雲大師尤為其中靈魂人物。出家、求學於中國大陸,弘化有情。實踐人間佛教理念於臺灣,晚近更重建祖庭江蘇宜興大覺寺,致力將臺灣人間佛教成功經驗回傳大陸。
1949年農曆春後,星雲大師隨軍來臺,在短暫受「白色恐怖」干擾後,自1950年冬起,開始文字弘法,寫下藉物諷今,暗喻佛教改革的《無聲息的歌唱》,一年後掌教鞭於新竹靈隱寺「臺灣佛教講習會」,期間筆耕不輟,陸續寫下膾炙人口的書籍,如《玉琳國師》、《釋迦牟尼佛傳》等。
從其早年充滿改革熱情的諸多文章中,可以一窺青年時期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無可置疑的,在大陸時期的時代背景及境遇,形塑了他的人間佛教理念。「臺灣佛教講習會」後一年,他受邀帶領宜蘭雷音寺週六念佛會,故從1953年春後,在東臺灣偏鄉一步步落實他的人間佛教理念。在宜蘭前後十年的時間,直到1963年末南下高雄開創壽山寺為止。
本書以青年星雲十年弘法蘭陽(1953-1963)為斷限,探討其在大陸時期佛教改革思想的形成、初來臺時居無定所,歷經1949年夏的「白色恐怖」,1951-1952年間的「臺灣佛教講習會」時期,於1953年春後從雷音寺週六念佛會導師起,一步步將其改革佛教的理念落實。十年弘法蘭陽從念佛會、歌詠隊、定期講經等活動,一窺其如何奠定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基礎工程。
第一章緒論
佛光山是當代中國佛教教團中,將漢傳佛教全球化、國際化成功的案例。開山星雲大師尤為其中靈魂人物。出家、求學於中國大陸,弘化有情。實踐人間佛教理念於臺灣,晚近更重建祖庭江蘇宜興大覺寺,致力將臺灣人間佛教成功經驗回傳大陸。
1949年農曆春後,星雲大師隨軍來臺,在短暫受「白色恐怖」干擾後,自1950年冬起,開始文字弘法,寫下藉物諷今,暗喻佛教改革的《無聲息的歌唱》,一年後掌教鞭於新竹靈隱寺「臺灣佛教講習會」,期間筆耕不輟,陸續寫下膾炙人口的書籍,如《玉琳國師》、《釋迦牟尼佛傳》等。
從其早年充滿改...
推薦序
出版緣起——《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研究叢書》
十九、二十世紀為人類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及社會生活劇烈嬗變的世紀,亦為佛教思想及其弘化模式隨時而變、轉型更新的世紀。經歷一百多年來的發展,人間佛教已有效承擔當代佛化的基本範式,正在成為二十一世紀及未來人類佛教的主流。人間佛教重新煥發了佛陀教化的生機、魅力,以佛教人間化推動人間佛教化,不僅為現代人類提供精神歸宿之所,也為改造社會、淨化人心、實現善美世界,提供綿綿不絕的重要思想動力!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近七十年來一直不遺餘力,倡導、實踐、推動、落實人間佛教,是當今受到世人高度景仰的卓越的人間佛教導師。在大師的帶領及其精神的感召之下,佛光山僧團奉行「以文化弘揚佛法」、 「以教育培養人才」、 「以慈善福利社會」、 「以共修淨化人心」的四大佛光宗旨,努力推動佛教的現代化、大眾化、生活化、國際化,已將人間佛教由寶島台灣,而播及全球,含蓋兩岸,影響世界,星雲大師模式的人間佛教業已成為當代人間佛教及當代全球佛教的重要典範!
我們認為:目前人間佛教的弘揚已經達到新的歷史高點,面臨再思考、再出發、再突破、再創新的發展趨勢。如何總結百餘年來佛教改革運動的理論與實踐,尤其是如何總結佛光山僧團引導佛教現代化、推動佛教全球化的寶貴經驗,為現代人間佛教的永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援,為人間佛教今後更好地履行使命,提供善意之思,是每一位關心、支持佛教及人間佛教的熱心人士必然要關注的課題。
星雲大師在其一生弘法實踐中,一直深切注意與學界學人廣結善緣,良性互動,以佛教的無盡悲願啟迪學者的心靈,同時把學者的寶貴哲思化為弘法的資源,也因此催生了諸多研究佛教及人間佛教問題的高水準的學術成果。尤其是2012年以來,佛光山順應時代趨勢,適時成立人間佛教研究院,有意識地、系統地規劃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人間佛教全球弘法與文化適應問題研究,人間佛教視野下的佛教研究,佛教與社會、文化互動問題研究等等,因而正在結晶出一批昔人的研究成果,也正在精心培育一批高質量的未來的研究成果。我們覺得將這些研究成果正式結集出版,不僅將會豐富社會各界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各方面內涵及外延的認識,也將會大大促進現代佛教文化學術的發展,進一步拓展現代佛教學術思想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所以我們真誠期待這套叢書的設計和規劃,參與這套叢書的學者、大德的工作,將體現和反映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研究領域的重大進展、前沿動向;同時我們也衷心祈願這套叢書將會成為繼《佛光大辭典》、《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白話版》、《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之後,佛光僧團在新的歷史時期繼續以文化弘揚佛法,精心
奉獻給社會大眾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又一部文化巨典!
推薦序
人要的佛法
文╱慈惠法師(佛光山開山寮特助)
闞正宗教授出版新書「宜蘭弘法十年記──青年星雲的人間佛教之路」,邀我寫序。「宜蘭弘法十年記」,回想起來,那正是我親近師父開啟學佛的殊勝時光,也是我追隨師父推動人間佛教弘法的起步。
我是宜蘭人,前幾天我回到宜蘭,蘭陽別院為地藏法會信徒開示地藏菩薩的願力,信徒們跟我說:「你好久沒有在台上跟我們講話了。」「是啊!這個講台,我是好久沒有回來了。」這個講台是師父在每周共修時對信徒講經說法,帶著我在身邊口譯台語的地方。從此,翻譯台語,後來也翻譯日語成為我的專職工作。
1953年,在宜蘭我跟著師父學佛,是師父帶著我走上這個講台的,從那一刻開始,至今我已經走了六十幾年的翻譯之路。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師父實在很勇敢、很大膽,他的佛學演講竟然敢讓我們這些初學佛法的年輕人擔任台語翻譯,當時選四個人上台學習,讓我們這些年輕人很受寵若驚、也很歡喜。因為感念師父對年輕人的重視和提拔,我們很認真用心學習,也不惜一切要把它做好。
當年,師父有許多善巧方便,他除了在1954年成立青年歌詠隊接引喜歡唱歌的我們,還把我們青年帶上弘法的講台。每年的春節,在宜蘭念佛會有三天到五天的「新春弘法大會」,所有的講者全部都是年輕人,國、台語二人一組,國語是主講,講台語的翻譯,這樣十幾組的青年輪流在新春弘法大會上演說。上台前我們每一個人都很認真背稿子,希望做好充分的準備,每一場都獲得大家的滿堂彩,信徒都說這些年輕人講得很好,在宜蘭地區很轟動。事實上,我們所有人的講稿都是師父寫的,我們很認真地背稿子,把它背到像我自己寫的一樣。寺廟主要的群眾都是在家居士,在新春過年這樣重要的節日,可以看到師父培養人才的魄力和擔當。
每年佛誕節傳統的寺院都會啟建浴佛法會,這是寺廟主辦的信徒活動,但是,師父把我們年輕人也納入到浴佛法會裡。為了弘揚佛法,接引我們這些年輕人,他組裝了一部大卡車,上面布置了一隻大白象和悉達多太子像,我們青年站上大卡車,在浴佛法會開始的前幾天,巡迴宜蘭縣各個鄉鎮,一路高喊:「浴佛節到了!請到××寺浴佛」,到處宣傳佛誕節,邀請大家佛誕節到寺廟浴佛。在佛誕典禮上善巧方便的增加青年獻供,所以我們宣傳佛誕節回到雷音寺後,自然就參與了法會,因為覺得我們是法會工作者,是舉辨法會的一分子,所以每一位青年都很主動認真的承擔工作,最後,自然而然變成我們與師父們同在一起辦法會是我們的分內事。
在當時台灣人還聽不懂國語,完全要靠台語翻譯才聽得懂佛法的時代,師父為了推動佛教文化的發展,就為《菩提樹》雜誌在宜蘭招募數百份的訂戶,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他為了帶動宜蘭人提升閱讀《菩提樹》的興趣,就鼓勵青年寫文章,當時的年輕人對於寫文章不是真的會寫,所以寫好後交給師父,把他改成很有水準、很漂亮的文章,幫我們刊登在《菩提樹》雜誌,因此帶動了我們年輕人興起寫作的興趣。也因為雜誌裡面有我們宜蘭人的文章,所以大家都要訂雜誌。
師父在宜蘭的最初十年,學佛的年輕人很活躍,很有凝聚力,參與弘法的事務也很多,當時宜蘭念佛會的青年在台灣很有名,譬如說:「環島宣傳影印大藏經」的環島弘法,除了教界長老大德外,團員的主幹就是宜蘭念佛會的青年。宣傳團因為有青年變得很活潑,親和力很強,所到之處,熱烈轟動,連團裡的老和尚都歡喜。可見青年在雷音寺這個小小的道場是如何的受到注目了。
在台灣宜蘭人很守舊拘謹,所以在宜蘭念佛會的中老年信徒心目中,寺廟是很莊嚴的,寧靜肅穆的,是講規矩的,所以到了寺院要不苟言笑,要規規矩矩,但碰到我們這群年輕人,完全不把這些當一回事,一進道場就是吵啊!唱啊!叫啊!這些舉動,讓信徒很難接受。
信徒對青年有許多的要求挑剔,這些讓師父很為難。我不知道師父是如何調和的,使我們年輕人在道場完全不受影響的為所欲為。我們年輕人仗著有師父包容庇護,很莽撞、很不守規矩,沒想到這裡是佛堂,信徒在共修,我們照樣在旁邊談笑風生,高談闊論,現在回想起來,假如不是師父的智慧和度量,我們就沒有接近佛教得度的緣分了。
為了調和老一輩和年輕人的相處問題,師父是很煞費心思的,到了後來,這些信徒看到年輕人一個一個學佛,發心弘法,大家都打從心底的佩服師父,覺得師父愛護青年,佛教要有青年是對的。1964年我隨著師父南下高雄辦學,後來開創佛光山,念佛會的老人家常常從宜蘭寄東西來給我,說是我喜歡吃的,讓我很感動,深深感受到他們愛護青年的心意,跟師父是一路的。
一般傳統的寺院主導者是僧人、法師,但是師父的智慧善巧方便,除了保有原來出家人的主導性,也把台下的信徒、青年、觀眾,變成主角搬到了台上,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弘揚佛教的主角,使得我們青年和信徒,在參與各種佛教的弘法時,有一種捨我其誰的使命感:「覺得弘法是我的責任和本分,我應該要做的。」讓僧信四眾弟子真的承擔起「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這是師父非常高明的地方。
師父善巧方便的智慧,著眼在「人要的」,因此,我們從參與活動到成為主導者,師父用我們「要的」為方便,巧妙地把我們角色轉移了,佛法浩瀚如大海,眼前這些根性的人所要的,他把佛教的弘法活動變成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要做的事情。當一個人覺得佛教是我的,那個時候,每一個人已經在佛教生根了,你就再不用擔心他會離開佛教了。
在那個年代,「佛教」和「寺廟」這兩個字,是我們年輕人連作夢都不會想要進入的世界,可是在師父的善巧方便之下,我們不但進入了佛教的世界,而且終其一生,佛教變成我們生命中唯一的道路,在佛教的信仰裡萌芽和茁壯。可以說,師父終其一生的弘法就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人間佛教,一以貫之,始終如一。
此次,值逢闞正宗教授出版新書,正是我法身慧命的殊緣起點所在,藉此分享我當年的法喜和感恩,心香一瓣供養祝福有緣人,希望透過闞教授這本書,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間佛教留下重要的研究文獻,為佛教的弘傳留下更多善美的因緣。是為序。
2018年8月20日於佛光山
推薦序
喜讀闞正宗先生新著
《宜蘭弘法十年記——青年星雲的人間佛教之路》
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程恭讓
青年時期的星雲大師研究,不僅是星雲大師及佛光教團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恐怕也是研究現代人間整體理論、實踐的一個重要部分。這不僅是因為星雲大師及其所領導的佛光山人間佛教弘法事業,素來擁有「綜合化」的特徵,無論在思想理念、組織制度、僧團教育、社會動員、文化形態、事業建設等等諸多方面都有卓越建樹,因此其理論、實踐的各個方面都值得學界加以細部研討,以便更好地理解現代人間佛教的諸多可能性;而且因為青年星雲的生活段落,是星雲大師一生非常重要的一個段落,因而也是佛光山人間佛教教團成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段落,如果不能準確理解這個段落,也就很難準確理解佛光版人間佛教「性格」形成的理由。所以青年星雲的研究,是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的。
正是基於這種考量,筆者2015年出版《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時,曾用四卷篇幅中的整整一卷,專題檢討「星雲大師青年時期人間佛教思想」,即該書第四章〈星雲大師大陸修學階段人間佛教思想之研究〉,第五章〈星雲大師青年時期人間佛教思想的幾個核心理念〉,及第六章〈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理論1.0版及其成熟〉。在這一部分研究中,筆者不僅首次開發青年星雲有關的大量第一手資料文獻,大體勾勒出青年星雲的生活軌跡和弘法風貌,而且重點以其1954年在《人生》雜誌上發表的〈六年來臺灣佛教的趨勢〉一文為中心,論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青年版思想體系已宣告成熟。筆者當時這些研究,主旨是要從青年星雲到二十世紀八○年代以後的星雲大師之間,尋找到一貫的思想脈絡,由此加深我們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源頭及發展過程的認識。當時的研究發表後,頗有一些未盡之意。主要的想法是應該把青年時期的星雲放在二十世紀五○年代以後中國大陸佛教及台灣佛教發展的整體歷史中,去更加細緻地發掘原始文獻,作更加深層次的思想解讀。相信這樣會更好地釐清學界對青年星雲弘法工作之於現當代台灣佛教及現當代整體中國佛教特殊意義的認識。
現在這個工作,已經由闞正宗教授的新著《宜蘭弘法十年記――青年星雲的人間佛教之路》完成了。正宗先生在這部書的自序中,用「青年星雲十年磨劍」這一生動的表述,很好地傳達出1953年至1963年青年星雲十年宜蘭弘法歷練對於佛光山後來弘法事業的巨大基礎意義。正宗的這部書一共分成六章:第一章是緒論,分別從經懺佛事的盛行、廟產興學事件及佛教改革事業的發展、抗戰時期的大陸佛教等三個方面,交代青年星雲大陸階段的成長背景;第二章重點檢討大陸時期青年星雲佛教改革思形成的過程;第三章描寫青年星雲初到台灣後的漂泊與定居,徬徨與探索;第四章則是重點敘述青年星雲以雷音寺為中心在宜蘭弘法的十年歷程;第五章以「多方位的弘法形態」為標題,對青年星雲十年磨劍時期豐富多采而富於創意的各種弘法事業,予以專題的歸納和整理。最後則是第六章,是本書各章內容的結論,也是全書引申的結論。以上六章內容文獻整理細密,結構層次井然,內容豐富扎實,分析樸實合理,為讀者很好地刻劃了青年星雲生活、弘法的完整畫面和立體圖像。
台灣當代的佛教史專家,如江燦騰先生、侯坤宏先生、闞正宗先生等,他們對現當代台灣地區的佛教,乃至近現代整體中國佛教的歷史,有許多非常好的研究,可謂成就斐然,值得我們借鑑。正宗先生治學佛教史,尤以嚴謹、客觀的態度著稱。他殊少門戶之見,價值包容,心態開放,恪守史家立場,議論公允平實,這從他過去出版的《臺灣佛教史論》等等著作中可以看到一貫性。現在這種風格也很好地體現在本書中,相信讀者閱讀本書之後,會同意我的判斷。本書毫無疑問是一部以嚴謹的學術方法寫成的學術著作,對於星雲大師研究、人間佛教研究、當代佛教研究,是一個重要的學術貢獻。本書對於二十世紀五○年代以後台灣佛教的歷史發展,尤其是佛教教育的嬗變,也有許多史料的精心整理,細膩豐富的分析刻劃,這些基礎性的研究工作其實耗時耗力,然容易為一般讀者所忽視。但是這樣的基礎工作,卻是當代佛教研究的學術基礎。因此正宗此著這方面的諸多成績,也是應該引起我們關注和尊重的。
2015年筆者出版《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時,曾蒙正宗先生審讀初稿,並惠賜寶序,對我的研究給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勵。道不孤而德有鄰,在正宗完成他的這部研究,我以先讀之便,也草成數語,希望能略為表彰正宗大作之新思想、新意境。更希望藉此書的出版,能夠確切地表明我們近年來所一起推動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研究事業,不僅有「眾聲喧譁」的外觀,更有「孤芳獨步」的內涵。
自序
青年星雲十年磨劍
文/闞正宗
星雲大師「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國際化願景,從國際佛光會成立之後即告完成。2014年我到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專任不久,即蒙「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妙凡院長的錯愛,邀請我加入該院研究員行列,同時選定研究主題。因在宜蘭任教,心想,不若以青年星雲在宜蘭十年的弘法作為研究方向,可就近田調與觀察。
1949年春來台的青年星雲,經歷諸多磨難,從中壢圓光寺的台灣佛學院「白色恐怖」,經苗栗大湖法雲寺的看山時期(1950-1951)、「臺灣佛教講習會」(1951-1953)時期,至1953年2月至宜蘭雷音寺領導念佛會止,終於擺脫居無定所的窘境,並以十年磨一劍的堅定意志,完成了佛光山未來五十年的人間佛教藍圖。
青年星雲於1950年冬起,在苗栗大湖法雲寺看山期間陸續寫下《無聲息的歌唱》系列散文,並在1953年集結出版。該書透過佛教法物、法器等「物語」,借物諷弊,因所揭櫫佛教現象,距其來台不過一年,故無疑絕大部分佛門事態,必是其在大陸時期的見聞,而文中透過「物語」針貶時弊,點出近現代中國佛教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使該書成為他吹響人間佛教的號角最佳寫照,往後50年間並逐步落實佛光山人間佛教之路。我作如是觀。
青年星雲十年宜蘭弘法,以驚人的意志力,幾乎是不眠不休的態勢,以雷音寺為基地,足跡遍布蘭陽平原,不數月,包括宜蘭市在內的頭城、羅東、蘇澳等地紛紛成立佈教所,邀請他前去講經,為佛光山奠定基礎的黃金十年。
尤有甚者,十年宜蘭弘法之餘,仍不忘支援全台各地。與高雄的結緣始自1953年7月,煮雲法師邀請他參加鳳山佛教蓮社落成弘法大會,也因此開啟日後佛光山開山的因緣。
青年星雲多元弘法方式,從文藝創作到歌詠佈教,膾炙人口。注重文字弘法的他,以「文藝青年」之姿,完成諸多佛教文學歷史著作。因青年星雲早年就體認到古代三種弘法方式:經文轉讀、梵唄歌唱、經文敷演通俗故事的口頭宣講,已無法滿足當代眾生,必須要深入社會,慈悲入世,以身體力行的方式,方能成就人間佛教之路。
佛光山開山已逾五十年,過去相關研究大多著重高雄開山之後的弘法成就,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但是,若不回顧青年星雲宜蘭十年的歷史動向,或許會無從體會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辛,只有回到最初,回到根本,才必然有所體會。我想,未來亟望開展的,或許應放在青年時期星雲大師宜蘭弘法團隊成員的研究,如心平、慈容、慈惠、慈莊等法師的相關主題上,也唯有如此,方能見證這十年磨劍的歷程。
本書撰寫間多次前往佛光山查找資料,訪談惠師父,感謝妙凡院長的細心安排,人間佛教研究院、叢林學院諸多法師、同學的協助,銘感五內,恕不一一。
2018年5月1日於淡水
出版緣起——《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研究叢書》
十九、二十世紀為人類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及社會生活劇烈嬗變的世紀,亦為佛教思想及其弘化模式隨時而變、轉型更新的世紀。經歷一百多年來的發展,人間佛教已有效承擔當代佛化的基本範式,正在成為二十一世紀及未來人類佛教的主流。人間佛教重新煥發了佛陀教化的生機、魅力,以佛教人間化推動人間佛教化,不僅為現代人類提供精神歸宿之所,也為改造社會、淨化人心、實現善美世界,提供綿綿不絕的重要思想動力!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近七十年來一直不遺餘力,倡導、實踐、推動、落實...
目錄
出版緣起
推薦序
慈惠法師―人要的佛法
程恭讓―喜讀闞正宗先生新著《宜蘭弘法十年記―青年星雲的人間佛教之路》
作者序
闞正宗―青年星雲十年磨劍
影像回顧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明末清初以降的經懺應付僧
第二節 民國佛教經懺、廟產興學與改革之風
一、 經懺僧與經懺捐
二、 廟產興學運動
三、 教界與太虛的改革運動
第三節 抗戰勝利前後的大陸佛教
一、 日軍占領後江蘇一帶之佛教
二、 抗戰勝利後之佛教
第二章 大陸時期佛教改革思想的形成(1939-1949)
第一節 「廟產興學」與民國僧教育
一、 驅僧毀寺與佛教教育
二、 民國僧教育問題
第二節 時代的啟發與佛學院教育
一、 棲霞律學院求學
二、 僧侶品類不齊
三、 「中國佛教會會務人貫訓練班」在焦山
四、 教育培養人才
第三章 從大陸到台灣的飄泊與定著(1949-1952)
第一節 流離歲月
一、 投宿無門
二、 圓光寺掛錫與「白色恐怖」
三、 一封投書誕生了《覺生》
第二節 「臺灣佛教講習會」與《人生》月刊
一、「台灣佛教講習會」緣起
二、主持講習會教務
第三節 「講習會」引發的教育改革理念
一、 台灣僧教育與改革
二、 知識青年的時代責任
三、 入主宜蘭雷音寺念佛會前動向
第四章 雷音寺與週六念佛會(1953-1963)
第一節 雷音寺的歷史
第二節 雷音寺附屬週六念佛會及其弘法
一、領導週六念佛會
二、知識青年之培育
三、慈愛幼稚園
四、「佛教文化服務處」的設立
第三節 宜蘭縣佛教支會理事長任內會務推動
一、弘法工作
二、慈善工作
第五章 多方位的弘法型態
第一節 文字弘法
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1953年5月出版)
二、《無聲息的歌唱》(1953年7月出版)
三、《玉琳國師》(1954年5月出版)
四、《釋迦牟尼佛傳》(1955年8月出版)
五、《十大弟子傳》(1959年3月出版)
第二節 念佛會弘法隊與佛教歌詠隊
一、 弘法特色
二、 音聲弘法
第三節 宜蘭十年弘法的「人間佛教」理念
一、故事
二、善喻
三、人本
四、入世
五、契機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附錄一 章程、宣言、書信、講稿
附錄二 青年星雲宜蘭10年弘法年表
出版緣起
推薦序
慈惠法師―人要的佛法
程恭讓―喜讀闞正宗先生新著《宜蘭弘法十年記―青年星雲的人間佛教之路》
作者序
闞正宗―青年星雲十年磨劍
影像回顧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明末清初以降的經懺應付僧
第二節 民國佛教經懺、廟產興學與改革之風
一、 經懺僧與經懺捐
二、 廟產興學運動
三、 教界與太虛的改革運動
第三節 抗戰勝利前後的大陸佛教
一、 日軍占領後江蘇一帶之佛教
二、 抗戰勝利後之佛教
第二章 大陸時期佛教改革思想的形成(1939-1949)
第一節 「廟產興學」與民國僧教育
一、 驅僧毀寺與佛教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