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潛意識“溝通”
米爾頓·;艾瑞克森生於1902年,死於1980年,享年78歲。
米爾頓·;艾瑞克森是20世紀最著名的臨床心理治療師之一。在他的年代,催眠治療還不是普遍被接受的心理治療方法。由於他在臨床心理治療上的卓越成就,20世紀71年代,催眠治療終於被美國相關部門接納為正式的臨床心理治療技巧。
米爾頓·;艾瑞克森是美國臨床催眠治療協會的創會會長,他同時也是這個協會出版的專業刊物的第1任主編。他被譽為當代最著名的心理治療師之一,主要是因為他的臨床心理治療效果顯著,管是催眠治療還是非催眠治療,他都在非藥物心理治療領域享有盛名。他本身是一位精神科醫生,卻從來不拘泥於精神科的傳統治療方法。每一個個案在他的面前都是“新的個案”,包括已經來見他很多次的來訪者。他會根據來訪者當下的狀態決定他的治療方案。他近乎神奇的敏銳觀察力往往會“看見”其他人所看不見的細微關鍵,進而在當下創出適當的治療方案。對他來說,沒有“病症”這回事。傳統的“什麼病症用什麼療法”對他並不適用。
沒有標準的治療方法,該如何傳承他的這種學問呢?他的學生往往感到難以捉摸到米爾頓·;艾瑞克森的治療方法。 (儘管他寫過多篇論文)米爾頓·;艾瑞克森也覺得自己難以將潛意識的“能力”整理成意識的語言文字。所以,他的教學方式很多時候是要求學生臨床觀察他做個案,從中“自悟”。
同樣在20世紀70年代,有兩個小伙子在米爾頓·;艾瑞克森的好朋友格雷戈瑞·;貝特森
(Gregory Bateson)的介紹下來到他位於鳳凰城的家。這兩個小伙子就是NLP的創始人,約翰·;葛瑞德(John Grinder) 和理查·;班德勒(Richard Bandler)。這兩個人相信只要是有效的方法就一定有其邏輯性和條理性,米爾頓·;艾瑞克森的催眠治療法一定有他的規律。只要整理出其規律,就可以傳承。約翰·;葛瑞德是語言學家,他首先從米爾頓·;艾瑞克森的催眠治療中常用的語言模式著手研究,《催眠天書》就是這些研究的成果。這份研究成果也成為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基礎,NLP的“後設語言模式”“米爾頓語言模式”“魔法語言”大部分都是從米爾頓·;艾瑞克森的治療方法中整理出來的(其他部分從薩提亞治療模式和完型治療模式中提取)。
催眠治療是一種有效幫助當事人與潛意識“溝通”的方法。催眠治療師通過對大腦運作模式的了解,運用語言的技巧引領當事人喚醒相關事件的情景,再通過催眠治療技巧在當事人潛意識的層次進行療愈。語言模式和聲調的運用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模型。米爾頓·;艾瑞克森通過對人性的了解及其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治療經驗,開創了許多前 無古人的治療方法。此書經過約翰·;葛瑞德和理查·;班德勒的整理、分析,讓我們可以一窺堂奧。
我非常高興看到《催眠天書》中文版的出版,對廣大的中文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大福音。讀者可以從此書中感受到語言的諸多奧妙,同時從中了解人性的許多規律。對於心理健康領域,它無疑也是一份瑰寶。但願此書帶給更多人祝福!
戴志強
中國NLP教練技術華人培訓師第1人
美國Anchor Point Institute授證 臨床催眠治療師
美國臨床催眠治療師協會授證 臨床催眠治療師
美國NLP University授證NLP高級執行師
美國The NLP and Coaching Institute授證NLP高級執行師
語言的魔力
我的家鄉沒有文化的老太太都會說一句話:“會說話的人說到人歡喜,不會說話的人說到人心死”。可見,說話對一個人有多重要。
我曾經就是一個不會說話的人,經常因為說話直接而得罪客戶、引發合作夥伴矛盾,甚至經常性地讓最愛的家人不開心,那時不懂事的我還美其名曰“忠言逆耳,良藥苦口”,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正直的人而無知地傷害自己身邊的人。
直到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一門叫“NLP”的學問才知道,原來語言裡面還有這麼大的學問,不單可以解開心結、療愈病人,還可以凝聚團隊、喚醒智慧,一起乾一番大事業,更重要的是可以溫暖家人、連接關係,讓身邊人都感到幸福……原來“忠言逆耳”只是那些不會說話的人為自己進行的辯解。
那一刻,我突然如夢初醒,開始走上一條認識自己、了解他人的心理學旅程,這一路走了十九年。近二十年來,我跟隨了不少心理學大師學習,也看了大量心理學的書籍,其中《催眠天書》是我最 喜歡的關於語言的書籍之一。
有一些人天生很會說話,策略派催眠創始人米爾頓·;艾瑞克森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具有語言天賦的人,他的語言可以讓創傷得以療愈、讓上癮的病人恢復正常、讓失去生命力的人重煥生機,正可謂談笑間心魔灰飛煙滅。那麼,他是如何做到的?連他自己都不是很清楚。
而NLP的兩位創始人約翰·;葛瑞德和理查·;班德勒具有另一種天才,他們可以從一些卓越人士身上找出其之所以卓越的內在結構,讓我們普通人可以通過學習這些結構而變得卓越。 《催眠天書》就是這樣的一本奇書,他通過對米爾頓·;艾瑞克森先生的催眠語言進行解構,讓我們可以學到語言結構中的神奇魔力。當我們能夠熟練地掌握這些語言的秘密時,就算你不是一名心理諮詢專業人士,你也會發現你的人生髮生了系列的改變:你變得更有影響力了、你變得更有親和力了、你變得更有魅力了……這一切的改變,都源於你的說話方式改變了。
最近有一本很流行的書叫《人類簡史》,書中一個觀點我非常贊同。相較於其他生物,人類的身體並沒有什麼優勢,速度比不上草原上的獅子,力氣比不上大象,不能在天空飛行也不能在水里暢遊,沒有毛皮抵禦寒冬,也沒有爪子對抗野獸,人類之所以能夠躍居食物鏈頂端,是因為人類懂得使用工具和語言。
工具讓弱小的人類足以對抗其他動物,而語言讓人類可以溝通合作,溝通合作又可以讓人類製造出更先進強大的工具,“工具”和“語言”讓人類走到了今天。可惜的是,大多數人只看到了工具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語言,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期待用機器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勞動,可以用機器代替;孤獨,可以發明陪伴機器人來陪聊;夫妻生活,可以用性愛機器人來解決;生育,可以用人工胚胎……一切都好像可以用機器來代替,可是,這樣人就真的幸福了嗎?沒有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一切豐富的物質都不能讓我們活得幸福,而語言,恰恰是親密關係的基礎。
工具與語言在人類歷史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今天,在追求科技(工具)發展的同時,我希望大家能分點精力去學習一下語言技巧,而本書就是學習語言技巧的一本好書。
當然,語言與科技一樣,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閱讀本書的你,可能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如果各位讀者有條件的話,我建議大家去上一些關於催眠、NLP方面的課程,對於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會更有幫助。無論如何,請不要輕易放棄,因為,語言能力的提升,足以改變你的下半生。
黃啟團
中國NLP學院創辦人
美國ABNLP協會會員
國際NLP學院(IANLP)授證 NLP導師
美國The NLP and Coaching Institute授證NLP專業教練
1919年,在我高中畢業後不久,初期小兒麻痺症的突襲使我在好幾個月的時間裡幾乎完全癱瘓了,所幸的是,我的視力、聽力和思維沒有受到影響。自從我被隔離在家裡的農場後,我幾乎沒有了出去的可能。幸運的是,我一直對人類行為感興趣,而當時還有我的父母和八個兄弟姐妹,以及照顧我的經驗豐富的護士,可供我觀察。我沒辦法行動,這使得我與外界的溝通只限於與這些人互動。然而,我已經知道一點關於肢體語言和其他形式的非語言溝通,而且我在單一的語言和非語言的簡單轉換中驚訝地發現了這個頻繁的、經常性的、驚人的矛盾。這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因此,我抓住一切機會驗證我的發現。
我發現,“雙重表達”(double takes)是兩個不同理解層次的認知,而這往往基於完全不同的經驗關聯。這個發現為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觀察領域。然後,當我發現“三重表達”(triple takes)也可能時,於是我開始反复排練同一溝通的言談舉止,這導致了不同的認知,甚至在不同理解層次上造成相互矛盾的特徵。經過觀察,我發現了影響溝通效果的諸多因素,比如音調、時間的長短、表達的順序、關係的親疏遠近、內在矛盾、遺漏、扭曲、刪減、拖沓和打岔、直接和間接、雙關語、相關和不相關,等等。由於這種種因素,造成了多重層次的感受和反應是顯而易見的,但並不是所有這些感受和反應都會被本人所覺察,而可能是在本人沒有覺察的情況下發生的,這種層次的認知和反應被普遍描述為“本能”或“直覺”。也許,最簡單的例子是弗蘭克·;培根(Frank Bacon)在主演舞台劇《閃電》(Lightning)中所扮演的角色。在這部劇中,同一個詞“不”在不同的情境下,他至少表達了16個不同的意思。這些含義包括:斬釘截鐵的“不”、委婉微妙的“是”、含蓄的“還沒有”、愉快的“別開玩笑”,甚至精明且堅決拒絕的“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等等。口頭溝通中,詞彙音調的改變可以改變所表達的意思,同樣肢體語言也會發生如此的影響。
後來,克拉克·;L.赫爾(Clark L. Hull)邀請我去主導催眠實驗,我開始意識到同時降低人們關注焦點的數量,以及選擇和操縱特定關注焦點的雙重可能性。這使我對溝通的複雜性的認知與對催眠的理解加以結合,達到了實驗和心理治療的目的。
雖然這本書由理查德·;班德勒博士和約翰·;葛瑞德編纂,由我撰寫序言,遠非是對我的方法的完整描述,但是他們如此清晰地闡述了我實際是如何工作的,比我能闡述的要清楚得多。我知道我所做的,但要解釋我如何這樣做,對我來說實在太為難。我的女兒克里斯蒂娜的經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時她是醫學院的學生,有次她碰巧找了一份由歐內斯特·;羅西(Ernest Rossi)和我合寫的論文,她讀完後,愉快地下了一個評論:“我就是這樣做的!”在場的羅西博士立刻問道:“你如何做的?”她解釋道:“每個病人都有拒絕直腸和疝檢查的權利,而許多病人也正是這樣做的。但當我要進行這項體檢的時候,我充滿同情地口吻告訴我的病人,我知道他們已經厭倦了我拿著器械照著他們的眼睛、探進他們的耳朵和鼻子,戳戳這裡,拍拍那裡,但是,只要我盡快完成直腸和疝檢查,他們就可以對我說再見了。果然,他們總是耐心等著跟我說再見。”
對於催眠目的之交流溝通的複雜性,我想做進一步的分析,這將需要比班德勒和葛瑞德的這本書所寫的技巧還要多得多,我也想進一步分析為什麼經過精心設計的溝通方式能引起病人如此廣泛而不同於他們實際感受的反應,而這又是如何產生作用的。毫無疑問,這些進一步的研究,終有一天將完成。我相當期待由理查德·;班德勒和約翰·;葛瑞德寫的這本書。為這本書寫序言是我樂意並且榮幸的事。我之所以這樣說,不是因為它記載著我的催眠技巧,而是因為經過長久的期待後,需要意識到應該進行有意義的溝通。
米爾頓·;H.艾瑞克森
亞利桑那州 鳳凰城 東部海沃德大街1201號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