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香格里拉
那天晚上,晚飯後,康威離開人群,閒逛到寂靜的中庭,月光如洗。這時的香格里拉,徜徉在動人的神祕之中美極了。天冷風靜;卡拉卡(Karakal)寺院的巍峨尖頂,看起來比白日接近多了。康威感覺身體舒暢,心情很輕鬆很滿足;但他的思維卻不像內心那般平靜,有些微的騷動……
穿過寺院,他走到山谷的坡地,夜來香的香味撲鼻,激起微妙的聯想;在中國,它被稱為「月光的氣息」。他幻想著,如果月光也有聲音,那應該像是他最近聽的拉莫(Rameau)的加伏特舞曲(gavotte);這令他想起一個年少的滿洲人。在香格里拉,他從未想起任何女人,從未讓她們影響修行。
……他凝視深藍的虛空。這種墜落是種幻影,或許有一哩之深。他好想能夠隨之而落,親睹那曾聽聞的山谷文明。但對他來說,這是種奇怪的文化,隱藏在未知的地方,被某種不明的神權所統治。這引起了他的興趣,就如研究歷史的學生一般。或許這和寺院的神祕有關。
……突然,在浮動的空氣中,山谷傳來了聲音。凝神一聽,他可以聽出銅鑼、喇叭和混雜的悲泣聲(或許這是一種幻覺)。這些聲音隨著風向改變而消失,然後又一再地重複。荒廢的宮殿和慘白的樓閣,從喧囂的煩躁中隱沒,靜靜地躺在那裡,留下了永恆的沈默。然後,從一個高出臺地的窗子向外望,他看到了金黃色的宮燈。在那裡,喇嘛是在觀想,追求智慧還是關注於性靈的提升呢?
———詹姆士.希爾頓(James Hilton)《失去的地平線》(Lost Horizon) 《失去的地平線》是敘述三男一女走進一座西藏寺院的永恆烏托邦。書中,希爾頓提出「香格里拉」是一處避難所和天堂,在那裡可以放鬆及開拓生命,忘卻文明的繁文縟節。
我久已沈迷於烏托邦的理想境界。這樣的一個地方不好嗎?沒有錢財也會快樂;缺乏自信也能平靜生活;處處充滿著某種「神奇的塵土」。那裡的人們堅信:「有股高超之力賜予我們豐富的土地,因此我們再也不需佔取別人的。」就是這個堅定的信仰,將他們提升到深層思考的境界。
我想大家都渴求真正的天堂。有些人不斷地在俗世間尋找他們的一小片天堂,當然我也不例外。小時候逃家,就是為了在這不完美的世界中,找到一處和平的地方。當第一任妻子去逝時,我內心悲痛,流浪在洛杉磯街頭,懷疑自己活在這世上還有什麼意義!我很困惑,堅信自己的無用,甚至想了此殘生。
難怪希爾頓所描寫的香格里拉——處處綠意盎然,瀑布清新宜人,住著高貴、溫和、可愛的人們,會如此吸引我。一九八六年,我終於有機會踏上這片土地,認識這些人們。我老是夢想到西藏尋找希爾頓小說中的香格里拉。這是個多麼令人興奮的探險啊!走下飛機,徒步穿過隧道,緩慢通過山洞,然後來到一個讓人身心完全放鬆的地方。然而,在我們進入探險之前,必須將幻想擺一邊,先了解西藏的背景。
這真是一趟艱難的探險歷程!我們穿過海拔平均五千五百公尺高強風的山隘,在此高度,因為空氣稀薄,即使是年輕人或運動員也難以邁步前行。我感覺呼吸困難,身體比在平地更容易疲倦。氧氣設備在高海拔地區常用。我的肺一直有毛病,過去的生活形態,使我和同隊的人比起來,顯得體力不足。我常常只能走幾步路,其他時間就要依賴氧氣設備。
我到西藏旅行時是九月。秋天,喜瑪拉雅山的溫度下降,沙暴常常中輟旅人的行程。成群的野鵝、綿羊、山羊、羚羊、瞪羚與西藏野驢,經常伴隨著勇敢的旅人前行。偶爾也會發現害羞的麝香鹿低頭吃草,或回頭凝視著外來的旅人。
西藏不是個荒涼之地!雖然大部分西藏由崇山峻嶺環繞著,而難以攀越;但其中央是綠地,且土壤很肥沃。當我沈醉於美麗的景色和當地居民之中時,困擾我的是難以承受的體力負荷。我擔心的是,我能撐多久?我的心臟能夠承受嗎?雖有這些問題,但我知道,我必須親身體驗且用心感受西藏。
在西藏之旅中,我突然了悟了許多事。旅途中的某些事,激起了我對自己生命的省思——我的教育、奮鬥歷程,當然還有那些美好時光。這些思緒在我心中湧現,我將其記述於日記中。
我因有所感而寫作。書中的部分日記讀起來可能不太連貫,但這些都是我在渴望見到的西藏漫遊時,顫動於心中的思想。因為我懷抱著尋找香格里拉的夢,也因為西藏是個如此聖潔和充滿性靈之處,我真的滿懷渴望,且已準備好接受反省的湧現。
到西藏之前,我發現粗淺了解這塊土地的歷史和地理背景,會很有助益。因此我在下一章會加以介紹,希望能幫助你了解西藏的人們和文化。
西藏的過去和未來
有個似乎不太可能的西藏古老傳說提到,高山環繞的廣大西藏高原,曾經沈潛於海洋。根據傳說,這裡曾是浩瀚的海洋,四周全是森林。
有一天,五條有毒的巨龍浮出海面,大肆破壞,掀起巨浪,毀滅了所有的植物。當五朵薔薇色的雲彩出現海面,並化現為五位仙女時,陸上大大小小的動物,都驚惶失措。仙女令海水回流,把東邊的荒地變成沃土,森林變得茂密;把西部化為高原;南部變為肥沃的農地;北部則成為肥美的牧地。
現代科學並不完全認為這則傳說是無稽之談。根據一九六四及一九六六年的調查,在西藏南邊的喜瑪拉雅山中,發現了一億八千萬年前的海底動物化石。一九七六年發現的恐龍化石顯示,海水曾經產生消退,並在山的背後形成許多湖泊和水流。科學家推測,最後海水全部消退,海底被地球的板塊運動擠壓而越來越高升。
這就是這塊地球上最大、最高的高原,面積一百一十九萬五千五百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為五千零三十公尺。西藏的地理特色能滿足每個人的喜好。如果你想看終年冰雪覆蓋、冰雕裝飾的高山,一定不會失望。西藏的北部,飼養著八百萬頭的牛、綿羊和山羊,是世界上最大的畜牧區。廣袤的森林是野生動物的家,包括虎、豹、熊、猩猩、野牛、野馬、猴子、山貓、羚羊、狐狸、野狼和鹿等。而森林也生產富含經濟價值的植物,像白芷、黃連、大黃和薄荷等。
西藏南部的綠地,生產超過四十種以上的蔬菜和水果。四周含有豐富的礦產,以及可能是亞洲最大的銅礦。河川錯綜交織地從高地奔瀉而下,形成可觀的水利資源。
你想體驗什麼樣的天氣,就看你所在的位置而定。喜瑪拉雅山為一道屏障,阻擋了印度洋來的溼氣,但在喜瑪拉雅山脈的南面,季風形成一個熱帶森林。熱帶森林延展到乾燥、空氣稀薄、充滿冰河的北坡。西藏中部的天氣既冰冷又炙熱,遊客可以預期氣溫的急遽變化。包括我在內,很少人能跟西藏人一樣適應劇烈變化的天氣。由於氣候之故,人口大都集中於南部和東部的山谷,因為此地氣候適宜,謀生容易。西藏人口現有一百六十五萬人,人口密度約每平方哩(二.六平方公里)三.六人。
文化價值觀
我發現一種西藏代代相傳的風俗,充滿了想像,小孩深信不疑,也很有趣。多年來,諸多的西藏諺語,說明了西藏人對女性的輕視,譬如,他們認為「狗、女人和小孩都是麻煩的根源」或「假如你相信女人的話,你家的屋頂馬上長滿雜草」等。
現在的西藏人對女人的觀念較為正面,但仍不很平等。西藏風俗的多彩多姿和亙古不變,顯示藏民的同質性。
西藏人的面貌有相似也有迥異之處。大部分的西藏人,長得很像強壯無比的蒙古人,有些人則像北美印地安人和地中海的歐洲人。
我發現西藏人的性格柔順,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親近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不用抗爭的方式。他們甚至連一隻鳥都不殺,而且,若有隻鳥不小心死了,他們會因天地間少了一些生靈而哀傷。
事實上,西藏人的生活方式和一般人不同。他們以周遭的水果和蔬菜為食,但多數人以犛牛為主要依靠。犛牛很能適應西藏高地寒冷和空氣稀薄的天氣,對於居住城外的藏民,犛牛是無價之寶,因為牠們提供了食、衣、住、行、帳篷,甚至娛樂的功能。每逢節慶時,藏胞會裝扮他們的犛牛,登臺比賽。
西藏人很有智慧,他們雖貧窮,但我認為他們比那些愛算計的人還富有。他們有良好的心理調適之道,而且成就驚人!是的,成就驚人!他們已用最簡單的材料造就了許多東西;只用泥土、石塊、樹幹,和一些如漿果類的東西調製而成的塗料,就能建造出頗吸引遊客的建築物。他們發現了泥土之美和其可能性,而大部分人卻認為泥土只是泥土罷了!
藏傳佛教思想
如果你用西方的標準來丈量西藏,你可就大錯特錯了!
根據較可信的傳說,佛教在西元六三○年左右傳入西藏。有些史料記載,松贊干布受了兩位公主的影響,才改信佛教。
薩迦寺的圖書館中,收藏著兩萬冊以上的佛教藏書,其中一些經典的年代可溯及幾百年前。有些經典是寫在來自印度的貝葉上。這些佛經是歷代僧侶所研讀的經典。
寺院也為準備出家的小男孩開設宗教課程,一般從十二歲開始。受過教育的喇嘛教導小男孩拼字,認識字的意義、起源和文法,以及寫作詩、散文和梵文(一種古印度語文),然後以此進入佛教的因明學、形上學,及依據經典觀想等。
下一個階段的教育分為三個等級。第一階段,藉由身體的嚴格勞動,體驗生死的無常。第二階段,著重「業」和因果相互影響的教導。第三階段較為艱難,是一種心靈修練,從貪、瞋、癡的人生弱點中解脫。
喇嘛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誦經與禪坐,以及從各種角度反覆思慮辯證一件事。喇嘛思維「三輪」:教育(聆聽、閱讀、思考、明瞭);觀想(尋求內在平靜和覺悟);修行(終生的庇護)。
對於一個喇嘛而言,學習是永無止盡的。
佛教教導信徒「四聖諦」:痛苦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苦);痛苦源於欲望(集);斷除欲望(滅);若依正見、正道而行,則得斷滅欲望——或痛苦(道)。
佛教徒相信,要達到圓滿成就,必須累劫修行。所謂生命輪迴,就是相信人會在六道中輪迴不息,不斷轉世,直到解脫。這種信仰,似乎給予西藏人強大的平靜力量。
我可以感受街頭的寧靜和安詳環繞著我。藏人的交通都是靠人力,不是騎腳踏車,就是走路。沒有人看起來是匆忙或痛苦的,他們是一群滿足的人們。你可以看見他們在河床和路上工作,臉上卻泛滿愉悅。
藏人禮拜諸佛時,會用色彩艷麗的經幡。家家戶戶都掛有經幡,腳踏車的手把上也見經幡飄揚,以激起藏人祈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