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大學機械系教授 陳明新\彩虹眼科院長 吳憲德】
即使出身蓬門,一樣也有成功的機會!
一家人順利躲過多年的大饑荒而存活下來之後,他從父母親存糧的經驗,深刻體認到寅吃卯糧絕不是正確的理財方式,而隨著時代的進步,追求經濟餘裕,確保物質與精神生活的富足,維持兒女往後發展與退休後的生活品質,更是理財的首要目標。
他只是一位領固定薪水的老師,但他卻有辦法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買房自住,並協助他的三個兒女買房……究竟他用什麼簡單易行的方法,讓自己晉身為「小富」?
為此,他兼差、組過互助會、投資房產,更不免俗地跑股市、買基金,其中有成功、有失敗,但他在失敗中找到最適合小市民的遊戲規則,他用的方法或許有些已經過時,但最重要的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你:
1.設定目標,訂定計畫。
2.做金錢的主人,不貪非分之財!
3.必要的教育投資不能省,有教育投資才有未來。
4.忍受短期的貧困,享受永久的富足……
書中收錄幾則小市民投資成功與白手起家的真實故事,告訴我們掙脫貧困,絕不只是夢想。
作者簡介:
黃啟域
作者出生於窮村的農工大家庭,小時放牛,稍長務農,也做過泥水工和礦工。
他是個資深的自學生,學齡階段受環境所迫,上學時斷時續,但憑己力抽空讀完家中數大木箱藏書,背過《幼學瓊林》和手抄雜詩等。
1949年19歲,他非自願入營從軍,從二等兵做到上尉輔導長,期間曾以高中同等學力考上政工幹校專科班就讀。
1963年作者自軍中退伍,隔年以高中學歷鑑定及格資格考上花蓮師專特師科,二年以後以第一名畢業,並派到國小任教,在學期間參加特考、一等(高考)教育行政及格、丙等(普考)教育行政優等。
之後作者於台北師專國小師資科畢業,並兼任學校珠心算隊教練。
1969年台灣省教育廳中學教師檢定考試,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科第一名。
2010年由三民書局出版《愛的教育零體罰》一書,曾應邀到桃園文化中心、國立台中圖書館等處演講。
作者序
本書所說的小市民,乃泛指社會上一般貧苦大眾和收入不高的人群,也許有人會說,貧苦和收入不高的人,有的連生活都有困難,那有多餘的錢財可以理,其實不然,生活窮困和收入不高的人,更應該把有限的金錢作最有效的運用,使每塊錢都發揮最高的效益,這種使每塊錢都發揮最高效益的做法就是理財,會理財才會有未來。
有錢人自己理財和名師、理專教人理財,都是想要點石成金,一夕致富,貧困和收入不高的人理財,則猶如昔日老阿婆積麻織布並把布裁剪縫製成衣服,其過程是既緩慢又艱辛,必須親身經歷的人,才能體會。小市民理財正如同阿婆積麻織布一樣的緩慢和辛苦,但那正是為了美好未來的必經歷練,也就是說要先有今天的「一番寒澈骨」才會有明天的「梅花撲鼻香」。
登山遇險的人,為了保持體力,順利脫險,有時只靠幾片餅乾,就可維持數天,2010年8月5日,智利33名礦工因意外,被困在700公尺深的地面下70 天,後來他們靠少量的乾糧,保持體力而獲救脫險。養雞經商失敗的朋友,在他極度艱困幾乎難以度日的時候,他說了一句非常淺白易懂又很有道理的話,他說:「只要有米有鹽我就不怕。」的確有米有鹽就不致於饑餓而死,人類活命生存所需要的物資也許真的不必很多,人在極度艱困的時候,可能必須採取一些不一樣的作法,甚至要有不惜忍饑挨餓的決心和意志,以期突破難關,跨越障礙,開創未來。
筆者生於窮困的農村,在饑寒的環境中成長,少年時期曾經歷一次因中日戰爭和旱災所引起的大饑荒,親眼目睹族親年老體弱的長者因缺乏糧食被活活餓死的慘狀,因而警覺到人必須學會儲蓄才能預防不測,並進而改善生活,改變命運,同時養成一種勤勞節儉的好習慣,有了錢不管數目大小總想把它積存起來,在早期擔任軍職時,錢少又吃不飽我也是如此做。後來就讀師範學校畢業派任教職,生活安定,除了繼續儲蓄,也想有所作為,結婚成家三個孩子接連出生後,更許下大願要讓孩子不會步上自己年少時饑寒窮困的後塵,再苦也要提供孩子們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他(她)們學習服務人群所必備知能,因此更加努力開源節流,開源方面當家教、跟會,也曾嘗試進入股市玩股票和基金,還曾買過少量金飾,也有集郵;在節流方面,幾乎把一塊錢當兩塊錢用。我在沒什麼錢的時候就喜歡到處看房子,後來真的如願買了幾間小房子,不過由於判斷錯誤,竟放走了大魚只抓住了小魚小蝦。
我生於亂世,飽受饑寒和顛沛流離之苦直到擔任教職生活安定之後,經數十年的努力,雖無足以自豪傲人的表現,不過孩子們都受過高等教育,各有一份安定的工作,也有自己的住房,並且能夠守紀守份過日子,總算告別貧困,成為小康家庭。
《小市民理財:脫貧致富的經驗與故事》這本書,是一本小市民寫給小市民的書,書中沒有引用學者專家的深奧理論,也沒有空洞的高談闊論,是一本淺顯易讀的小書,書中除了寫筆者個人所想、所見、所做外,也蒐集了很多成功和失敗的實例,以供讀者參考借鏡,希望讀者喜歡,更希望讀者朋友受益、發財。
本書所說的小市民,乃泛指社會上一般貧苦大眾和收入不高的人群,也許有人會說,貧苦和收入不高的人,有的連生活都有困難,那有多餘的錢財可以理,其實不然,生活窮困和收入不高的人,更應該把有限的金錢作最有效的運用,使每塊錢都發揮最高的效益,這種使每塊錢都發揮最高效益的做法就是理財,會理財才會有未來。
有錢人自己理財和名師、理專教人理財,都是想要點石成金,一夕致富,貧困和收入不高的人理財,則猶如昔日老阿婆積麻織布並把布裁剪縫製成衣服,其過程是既緩慢又艱辛,必須親身經歷的人,才能體會。小市民理財正如同阿婆積麻...
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自序
編者的話
1.前言
一、理財的重要性
二、傳統理財
三、現代人理財
四、小市民理財
2.理想與做法
一、設定目標,訂定計畫
二、做金錢的主人,不貪非分的錢財
三、過簡樸生活,只買急切需要的物品
四、維護家人的健康,不和他人比較
五、把握機遇,設法開源
六、以身作則,把孩子教好
七、必要的教育投資不能省,有教育投資才有未來
八、忍受短期的貧困,享受永久的富足
九、送人小錢,不借人大錢,也不作保人
十、不貪便宜,不圖厚利,避免血本無歸
3.在窮困中的深刻體驗
一、經歷大饑荒,體認儲蓄的重要
二、軍中的理財經驗
三、任國小教職,努力開源節流
4.幾個白手起家的故事
一、一對因戰亂到美國定居的難民夫妻
二、一位歷經波折逃亡到香港的姻親
三、一個從臺中農村到臺北市半工半讀的農家子弟
四、一位靠標會起家的貿易商
5.認識理財管道,量力選擇理財工具
一、民間互助會
1.互助會的性質與功能
2.最佳標會時機的掌握
3.發生倒會的原因與預防
4.倒會的善後作法
5.倒會的實例
(1)麵包店倒會
(2)雞肉攤倒會
(3)學校職員倒會
(4)校工倒會
二、銀行(郵局)儲蓄存款
1.銀行的選擇
2.存款的方式
3.存款分別存在家人的名下
4.大額存款的運用
三、租房子
四、買房子
1.對於買房子的幾點看法
(1)了解行情,量力買喜歡的房子
(2)房子位置的選擇
(3)房子格局要適合自己的需要
(4)小家庭買小房子,有錢可以再多買
(5)機運好,小錢也能買到金雞母
2.買房子的經驗和實例
(1)省吃儉用存錢
(2)曾經在臺中買過地皮,也曾在北市菜市場買過攤位
(3)三次錯誤的決定,後來沒有成為金店面的主人
(4)節衣縮食存錢,並向銀行貸款買預售小公寓居住
(5)孩子長大住不下,買住家二樓
(6)幫兒女跟會籌錢買房子
3.幾個置產理財有成的實例
(1)窮夫妻以小錢買到一隻金雞母
(2)王先生新社區小公寓一樓變金店面
(3)魏老師買進賣出小房子變大房子
(4)張科長從一間到很多間
(5)低價買到好房子
(6)鄭主任勤儉置產成小富
(7)誼侄賣掉住房買店面數年後增值三千萬
五、買賣股票、基金、期貨、債券
1.我買賣股票、基金的經驗與教訓
2.投資股票等金融商品的幾點淺見
(1)先做功課,吸收買賣股票等金融商品的知識
(2)衡量自己的財力,量力而為
(3)股市名師的話只能做參考
(4)不與親友合夥或由親友代為操作
(5)委託銀行理財專員代為操作?
(6)不影響工作和生活,不損害身體健康
(7)短期持有和長期投資
3.真實的例子
(1)香港散戶股神曹仁超以臺幣二萬元入市,賺到八億元
(2)精明主婦股市賺錢買房子
(3)做什麼都不賺錢的友人
(4)模範青年沉迷股海而傾家蕩產
六、入股民間投資公司
1.投資公司的性質和組織
2.股金和吸收投資人的方式
3.股利的發放
4.實例
(1)老同事當高級幹部走路有風
(2)老友賠光積蓄
(3)年輕寡母幫人帶孩子養育四個兒女,賠掉三十萬元
七、買保險
八、買金銀、珠寶、古董、字畫
九、民間借貸
6.結語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自序
編者的話
1.前言
一、理財的重要性
二、傳統理財
三、現代人理財
四、小市民理財
2.理想與做法
一、設定目標,訂定計畫
二、做金錢的主人,不貪非分的錢財
三、過簡樸生活,只買急切需要的物品
四、維護家人的健康,不和他人比較
五、把握機遇,設法開源
六、以身作則,把孩子教好
七、必要的教育投資不能省,有教育投資才有未來
八、忍受短期的貧困,享受永久的富足
九、送人小錢,不借人大錢,也不作保人
十、不貪便宜,不圖厚利,避免血本無歸
3.在窮困中的深刻體驗
一、經歷大饑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