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那道溝--如果有所謂的摺疊車設計學
美國有個平價的休閒服裝品牌,叫做GAP。很年輕的時候,我的同班同學總是戲稱,我們和同一個鎮上的女校學生,雖然同一個世代,卻彷彿有一條跨越不了的溝。於是,他是代溝一號,我是代溝二號,他的代碼是Generation Gap 01,我排第二,自然成了Generation Gap 02。幾年後,認識了GAP這個品牌,心中對它總是充滿了親切感,一方面因為它簡單宜人的設計,一方面又因為它以代溝為名,彷彿是為我們而生。
對青春期男生而言,留著清湯掛麵頭髮的另一性,既充滿了誘惑,又神秘難解。說來,其實有點像是這兩年暴紅的摺疊車,多彩的外觀,看來充滿了魅力,但是卻搞不清楚它骨子裡到底是什麼東西。
騎小摺的這兩年,不管是我在街頭遇見的路人、對當紅話題有興趣,來採訪的平面媒體記者,還是電子媒體節目上的主持人,他們通通都要問:「輪子這麼小,騎得快?騎得遠嗎?」面對這個問題,我總得面帶笑容,再視當時騎的車種提供不同的答案:「這是城市車啦,方便最重要!」或是「這是運動型的小摺,當然可以騎很快,騎很遠!」
無可諱言,摺疊車的確是特異化的產品,每一個款式之間可能只有可摺疊是共通之處,其他的結構,從輪徑的大小、車架的設計、到摺疊機構的安排,各不相同。有些摺疊車看來超時代充滿炫目感,有些看來雋永經典,有些卻好像拼拼湊湊勉強上舞台,然而這正是摺疊車的趣味性,沒有固定的形式限制,重點在於──能騎可摺,其他全憑想像力。我有許多朋友,因為摺疊車重新回到騎單車的世界,小巧方便,在想像中是摺疊車之所長,它也藉此讓住在擁擠都會區的朋友,擁有騎單車的樂趣。
然而,只有小巧方便,是它的唯一長處嗎?我想要到騎著它到遙遠的地方旅行,想要方便之外的強悍性能,這些期望超越了摺疊車的極限嗎?或者說,你質疑過小摺嗎?你認為它是用途有限公司嗎?你認為它只能用來逛街、買菜、短程通勤?
這裡,不打算給你答案。因為答案需要你自己去嘗試與尋找。
但是在這本書中,會將市場上三款主流小摺車詳細拆解,一一分析每一個零組件,告訴你每個零件的規格和它的特性,也會說明不同的車架結構對於騎乘可能發生的影響,簡單地說,這本書想帶著你和我一起深入了解摺疊車。而挑選的三個範例,大體上已經涵蓋了市場上大多數小摺車的樣貌,他們的設計思維幾乎完全不同,正好可以藉此體現「能騎可摺,其他全憑想像」的摺疊車設計學。
單車的歷史超過了一百年,摺疊車呢?它的始祖問世的時間其實也差距不大。即便是比較現代的摺疊車,也已經有三、四十年左右的歷史,但是你了解它嗎?尤其是在摺疊車彷彿青春期荷爾蒙過剩暴紅的時代,你好不容爭取到訂車配額,苦苦等候三個月,才終於拿到自己精選的小摺,然而它是你的最佳搭檔嗎?它可以符合你的期望嗎?
問號很多,其實正是熱潮當下的必然。然而對應到單車市場有史以來最大的熱潮,相關知識的匱乏卻也顯的無比巨大。於是,雖然自知不善此道,還是自動請纓,希望藉由這本書,可以對這個熱門的新之古物提供一些進一步理解它的基本知識。
原本,摺疊車的內在與我之間,也橫著一條知識的鴻溝,戮力探索經年,如今這是一份超過一百六十頁的期末報告,希望藉此讓大家和我一樣,跨過那條原本橫著溝。如此,不管是要善用它的優點,來趟奇妙的摺疊車旅行,還是藉由自己巧妙的雙手,開啟再造工程,為自己創造出一輛絕無僅有的小摺,都才能得心應手。
最後要說的是,和《小摺快跑》十分類似,這依然是一本被我歸類為集體創作的小書。參與創作的朋友,除了在書中擔任DIY示範的城市綠洲中和店小陳店長,和後續提供諮詢的城市綠洲京華店工作夥伴阿宗、阿楷,還有台灣各地的摺疊車車友,感謝他們不吝於分享他們對於摺疊車改裝的熱情。
Happy Riding!
王比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