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排序:
 
 有 1 項符合

小止觀講記

的圖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小止觀講記

內容簡介

止能得定,觀能生慧,
止觀是定慧等持,
是修行工夫的基礎、成佛之道的精要。

  《小止觀》是「東土釋迦」智者大師介紹天台宗的修行方法——止觀法門的著作,原只是寫給他俗家兄長,讓他便於入門的小書,沒想到因其精巧扼要、內容豐富,反而讓許多初學者大大地受用,因而廣受歡迎。

  本書是繼程法師解說《小止觀》要點的集結,內容包括修習的準備工夫、正式程序、善根或不善根顯發的處理、魔境的對治法、身心問題的療癒方法,以及所證果位等。讀完本書後,即能對這套漢傳佛教中最有條理、最有系統的修行法門,獲得完整的初步瞭解。

  修「止」能伏煩惱而得禪定;修「觀」則能斷煩惱而得智慧。止與觀即是「定慧雙修」,是修行歷程中的一雙翅膀,能幫助我們飛越重重修行關卡。誠如作者所言:「要使智慧與生命融合為一,可以通過止觀法門的修持而證得。」

本書特色

立基八正道.貫通戒定慧
邁向正見圓滿的止觀法門

  以知見為先導,禪定為樞紐,智者大師將其畢生所修、所行、所教,總歸為天台止觀法門,為中國佛教奠定系統化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方法。

  繼程法師以《小止觀》為綱要,融入《釋禪波羅蜜》、《六妙門》、《摩訶止觀》等修持體悟;在初講中詳細開示二十五種方便,著重禪修之前的準備工夫及禪修中的應用;在續講中則進一步指導調身、調息、調心的根本原則,以及禪定過程的身心變化、各種境界與對治之道。

本書分為三卷:小止觀初講,小止觀續講,小止觀原文。

  繼程法師主張,細水長流的日常用功與密集精進禪修是相輔相成的;透過止觀雙修,以定心持續深化觀照的力量,終能契入智慧與生命統一的如來實相。

作者簡介

釋繼程

  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台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導師、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

  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台、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著作甚豐,論作:《一代人天師範》、《人生佛教概論》、《談經說論話人生》、《生活中的菩提》,散文:《佛國伽楞記》、《緣》、《出家情》、《筏》、《悠然》、《禪話綿綿》、《船到橋頭》,詩合集:《三人行》,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春在枝頭》、《僧伽靜七開示錄》等約四十餘種,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數十首。

 

目錄

〔新版序〕寫給台灣讀者
〔總序〕 小止觀講記
〔原序一〕小止觀講要
〔原序二〕小止觀續講

卷一:小止觀初講
序言
正文
前言
具緣第一
訶欲第二
棄蓋第三
調和第四
方便行第五
正修行第六
善根發第七
覺知魔事第八
治病第九

卷二:小止觀續講
前言
簡介十章
具緣第一
訶欲第二
棄蓋第三
調和第四
方便行第五
正修行第六
善根發第七
覺知魔事第八
治病第九
證果第十

卷三:小止觀〔原文〕
點校說明
智者大師傳略

正文
具緣第一
訶欲第二
棄蓋第三
調和第四
方便行第五
正修行第六
善根發第七
覺知魔事第八
治病第九
證果第十
校記與註釋

 

  《小止觀》前面有一段短序,介紹智者大師四部止觀。這都是依當時的觀念寫出來。一本是《圓頓止觀》,一本是《漸次止觀》,還有一本是《不定止觀》,而《小止觀》被稱為《童蒙止觀》。實際上,它的內容,在修學的參考方面價值很高。

  所謂止觀,可分成幾種說法,如定慧、寂照、明靜。一般上止觀是指方法,修行的成果是定慧︰修止便得定,修觀便得慧。寂是寂靜,是指禪定,而照是觀照,寂靜後必須起觀照,觀照外境,觀照種種現象,觀照一切本性,要起明覺的心。明是指明覺,靜是指定的工夫。這些都是異名,這些名詞在佛教中都有一定的意思。

  中國禪定所運用的方法跟止觀的方法不一樣。但其中一派曹洞宗他們所運用的方法,跟止觀有相當密切的關係。臨濟宗最後發展到話頭禪,就是宋朝大慧宗杲禪師所提倡,而他們所用的方法與止觀有很多不大一樣的地方。

  曹洞宗用的是默照禪,默照與寂照的工夫是一樣的。寂便是默,語默便心靜,在寂靜時要起觀照的作用。而觀照時又有靜的工夫,所以默時有照,照時有默,定中有慧,慧中有定,這便是定慧雙修。在曹洞宗所教的方法是只管打坐,但是「只管打坐」並非守著一池死水。真正的默照禪,止中一定要有觀的工夫,在觀照的作用發生時,內心也要能止靜下來。

  平常我們用功,不是止得過分,便是觀得過分。平常散心觀照,沒有定力,一旦修行時便把全部精神放到止邊,忘記了觀照。在我們開始訓練,想將心平靜下來時,我們會偏於默或止,但工夫用上時,兩種工夫都得用上去。所以默照禪雖只坐在那裡,但在只管打坐時,要保持一個明覺的心,每一個念頭轉動時,他都清清楚楚發現那個現象,因為在發現自己微細念頭的這種觀照的工夫,比我們平時要敏銳。在日常生活中,這明照之心沒有失去,發生什麼現象時,他敏快的反應馬上出現,在明照的工夫持續時,他的心是止於一境,不被外境所轉,同時用明照的工夫來判斷外境是什麼。所以修這種默照禪,或止觀工夫修得好的,動中也有靜,靜中有觀照。

  心安穩在定境,又要有明照工夫,修行能夠在平日生活中都能達到這種境界,在待人處事方面,都有個明覺的心,這便是修學佛法的主要目標。修學佛法就是要培養這明覺的心理。我們輪迴生死便是無明。要超脫便得培養這明覺的心,所以你們在用功時要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用功;在做按摩時,要很清楚自己在做按摩,心不隨著按摩的動作散掉。按摩時把注意力放在手掌上,隨著手掌在按摩時與身體各個部位所觸覺而明覺、專注。做運動時,我們盡量要使動作細,就是不要使心散掉,配合你的呼吸,配合你的心念。如果工夫用得好的話,在平常運動中保持一種明覺的心,第二支香上去時,前面第一支香的工夫便不受中斷,而能加深延續下去。工夫一直加深,即使腿痛也影響不到你。腿痛之所以能影響你,是因為你在做運動時把工夫放掉了。在第二支香時,才又重新開始,可是你的腿痛卻是延續前支香的腿痛。所以第二支香不到十分鐘,工夫還沒用上去,便腳痛,只有跟腳痛鬥了。假如工夫能延續下去,腿功也練得不錯的話,那麼連續坐兩小時,心神集中,即使知道腳很痛,也覺得不要緊。你並非麻木,你明覺它痛,但是內心不受它轉。明覺而內心不動,所以一切要保持明覺的心。在做運動時、在用功時、在聽課時、在吃飯時,都要清清楚楚知道。不要你們講話,便是要你們有返照的心。在靜坐中有明照的心,在動中亦要有明照的心。

正文

  在正修的部分,講到止其實亦在講觀,因為止觀應該是同修的。亦有講到動中觀照的工夫及禪定中和日常生活所應注意的事。

  《小止觀》分成十部分,第一到第五其實便是中國教導禪定的二十五種方便,每一部分有五種。即在用功時所應有的方法和心念,及在用功前所應作的準備工夫。方便即善巧,要能有適當的適應與改變,不然便不能成方便了。但是我們必須捉緊幾個根本原則,尤其是〈具緣第一〉,五種緣裡是對古代出家人而講,現代就得用現代的眼光來看,但原則不改變。這裡參閱的價值高,便是原文捉緊了原則,而不是枝末的方法。在捉到原則之後,枝末的方法便能融通了。智者大師論文的文字並不深,難的是不易捉住智者大師著作的體系,因為他的著作多是演講稿,我曾把《釋禪波羅蜜》和《摩訶止觀》作了表解。《摩訶止觀》之表已發表在太平佛學班的特刊裡,至於《釋禪波羅蜜》的表解比較複雜,整理好了,但未發表。而《小止觀》的體系較簡單,系統較清晰。

  本文一開始便講到一首很平常的偈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佛陀早期還沒有制定戒律時對弟子說的,我們因經常用它而以為很平常。其實它包含的內容很深,可涵蓋佛教修持的法門——戒定慧。佛陀早期的弟子都很清淨,沒有犯戒,所以不須制定戒律。這句偈頌可代表佛陀那時傳戒的說法。戒有消極與積極兩面,諸惡莫作便是消極的止惡,眾善奉行是積極的善行,是戒的止持與作持。自淨其意是從禪定的工夫引發智慧,清淨煩惱,這就是戒定慧。智者大師在止觀一開始便拿出這首偈,可見他對戒定慧的重視。

文說「泥洹之法」,泥洹就是我們翻譯作涅槃。依大乘佛教來講就是佛的涅槃。

  「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我們有句話說方便有多門,我們要進入成佛的大道,涅槃之大道,門路很多,但歸元無二路。這裡是屬於止觀法門,所以強調的是止觀二法。他把止觀分為二法,但是修到高深時,二者是可統一的,不過在修持的過程中,止觀是兩種不同的修行方法。

  這段必須與序文一段話一起講:「考諸佛之修證,莫若止觀。天台大師靈山親承,承止觀也。大蘇妙悟,悟止觀也。三昧所修,修止觀也。縱辯而說,說止觀也。故曰:『說己心中所行法門,則知台教宗部雖繁,要歸不出止觀。舍止觀不足以明天台道,不足以議天台教。』」意思是智者大師所修、行、教都是止觀法門。這是他對止觀法門深入的體會,由內心流露出來的止觀思想體系。諸佛的修證,甚至可說都在止觀。可見智者大師當時多注重止觀修持法門。可是,天台宗發展到後來,只有智者大師的思想得到發揮,而止觀的修持方法卻受忽略了。

  這是因為智者大師的止觀是有條理、有修行步驟的。不適合中國好簡的習性。中國人似乎不喜有程序、有學術性的方法,加上智者大師的確是太了不起,在他以後,天台宗便有沒落的現象。後來雖然有湛然荊溪起來復興天台宗,把天台三部作了註解,還有宋朝的山家山外起諍論,但是後來都沒有什麼大成就,把止觀法門忘了,反而編出很多通俗的拜懺方法。

  所以宋朝以後,流行的只有強調簡要的淨土宗和圓頓的禪宗。淨土宗和禪宗本來是有豐富的思想體系的。可是發展到最後,淨土宗只有持名念佛,強調一句佛號可包含三藏十二部經典。而禪宗也一句話頭可包括整個禪宗。這都是一種偏差。

  止觀法門使我們修行的工夫落實下來,先把禪定的工夫修好,把基礎鞏固了。以後修其他法門如參話頭、念佛等,才能條理分明,對修行幫助不少。《小止觀》遲至近代才有一些人作了註解,《摩訶止觀》還是荊溪大師的註解最好,《釋禪波羅蜜》到現在還沒有人去註解,《六妙門》也沒有註解,大家都逐漸忘記了這有程序、落實的修行方法了。

  下面一句也是強調止觀的重要:「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

  「止乃伏結之初門」,許多人以為修禪定就能斷煩惱,其實止只能調伏我們的煩惱。「觀是斷惑之正要」,我們要起觀想,智慧才能斷煩惱。修禪定時,妄念煩惱不起並非沒有,只是我們心力很強,不得發揮。定力一退,妄念就湧現了。但是沒有定來伏煩惱,要用觀來斷煩惱也不容易。觀需要止的法門來扶助,平常作觀想力量不夠,必須入於定中起觀想才是真正的觀想,效果才大。

  「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止能培養心識的力量。沒有止,我們無法發揮力量,散心是沒有力量的。「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神解是對佛法有一種心領神會的妙解。能對佛法深入體會,這必須靠觀想。心領神會才是真正瞭解佛法,不是單在字面上的瞭解。

  「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要得到禪定的工夫,一定要修止的法門。要得到智慧,一定要修觀想。定慧雙修才能走完涅槃大道。

  「若偏修禪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偏學知慧,不修禪定、福德,名之曰狂。」以六度來講,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禪定是修福德的法門。如偏修前四度或僅五度,都只是事相上的修行。不管如何修,都是有限制的。沒有智慧的引導,不能發揮理性的作用,這還是愚。但若偏於理性智慧,忽略了事相,便是狂,不落實。現在人的修行,不是偏於事相便是偏於理性。

  譬如拜懺和持戒時一便是一,二便是二,非要如此這般不可,缺乏活潑適應力。修學起來與人格格不入,還以為這才是學佛的人,他們事相的工夫做得好,卻不懂得用智慧來疏通。佛法是以智慧為引導,非強制壓抑。以為把堤岸築高,河水便不氾濫。一旦支持不住堤岸崩潰了,那後果便不堪設想了。也有人在事相用工夫的,以為修行是一天只能吃一餐,晚上不可躺下睡覺。其實,這只是自討苦吃,佛陀六年的苦行也放棄了,因為苦行只是一些鍛鍊意志的方法,非修學佛法的正常道。

  另外一些偏重理性的,不懂得解脫者所謂順著法性、任其自然的生活,而以為表面做得灑脫,喜歡做什麼便做什麼,這便是自然。其實那只是煩惱,不是法性。那些以為自己是理性皈依三寶,不注重事相皈依,認為不需拜佛的,都是狂、傲慢。如他不知自己的境界便是增上慢,如知道自己的境界便是大妄語。學佛學到什麼都不要,以自我為重心,我執愈來愈深的人的確不少。

  這是不瞭解理事無礙,事相的修持固然重要,卻要理性來引導;理性的提昇固然重要,但也要事相來扶助配合,作為基礎。所謂五度如盲,智慧如導,而沒有福德因緣,沒有禪定的工夫,智慧不能引發。從書本上瞭解的只是世俗智慧,一定要植根於整個身心、整個修行,達於統一的慧解,那真正深刻的體會才是慧。戒定偏事相,慧偏理性,兩者要統一,修行這才是完整。平時人修行有所偏重是難免的,這是個人習性所造成。偏重並非偏廢,偏重是在注重某一法門時還照顧到其他方面,但是絕不可廢除任何部分,這樣子修行才是理事兼顧。

  「止觀豈非泥洹大果之要門,行人修行之勝路,眾德圓滿之指歸,無上極果之正體也?」這裡雖強調止觀的重要,但是我們不可忽略持戒及修福的其他法門。只是說,我們若要往上提昇自己,那麼我們便得著重在止觀法門上。

  此文分作十部分。從第一到第五是方便,方便有外在的方便和與靜坐直接有關的方便。第六是正修,第七是正修以後,善根顯發的狀況,善根發時如何不斷地提昇,第八是所謂魔境出現時的狀況及對治的方法,第九是修學禪定出毛病時對治使復原的方法,第十是證果之果位等。

前言

  每項修行都不能離開理論,理論與實踐缺一即不是正常道,不符合佛法的要求。因此,在所有密集性的修行課程裡(佛七或禪七),都必須有一些開示。主要是讓參加者從理解上去掌握修行的正確觀念,以便達到最大的修學目標與功效。理論是修行的基礎,但在真正用功時,就僅是專心一致先用功而已。

  歷屆的靜七,我們都很重視開示這部分。在禪堂的開示,往往只針對修學者當時用功情形所需而說,是比較沒系統的。

  第三屆靜七開示之重點,仍以有嚴密組織的《小止觀》為主。當然我們並沒有忽略其他的修行工夫,只是稍著重於「止觀」的部分,以讓行者能往更高層次去淨化與提昇。我在第一屆靜七的開示中,也以《小止觀》為主,後來筆記也出版了,即《小止觀講要》。此書所談多著重前面的部分,即修行前應作好的準備工夫,以便減少修行過程中許多不必要的障礙或問題。

  有幾項重要的觀念,我在每屆靜七都會提醒參加者。雖然每一屆都有一些舊學生,但同時也會有一些新的學生,所以複習這些要點,還是有它的重要性。但也希望所開示的內容在層次上能不斷地提高,讓有心學習的人能更全面的認識,並能更穩健的進步。這幾點便是:

一、工夫要緊,心情要鬆

  一般人在這兩方面都調得不好,不是工夫緊,心情也緊,便是心情鬆,工夫也鬆。很多人往往在打坐時緊鎖著眉頭,似乎有很嚴重的事情將要發生在他身上那樣。也有人以為修行是短時間內即能見效的事,或者抱著有所求、有所得的心態,希望能看到光、種種瑞相,或聽到不平常的聲音。這樣用心的人,保證他連平常的工夫都用不上去,堅持不了幾天就想回去了。

  心情緊,工夫也緊的人,給自己增添許多不必要的壓力,即使表現得再精進,工夫亦還是不會很上力的。另一種人則進禪堂來打妄想或抱持著度假偷閒的態度,迷迷糊糊地來、不清不楚地回去。用功時的正確態度,便是把全部的身心投入在修行的方法上。

(一) 調和

  工夫的應用,不外在調身、調息、調心上作有程序的調適,這些多在禪堂裡講,以便修者從理解去實際應用,進一步去克服打坐時所面對的問題。從落實安穩的禪定工夫,再作開發智慧的觀想,方能相輔相成地圓滿「定慧」的功德,完成「止觀」的要義。

1.調身

  調身是打坐前的工夫,有輔助長遠修行的作用,調息和調心則是同時應用的。在南傳佛教的靜坐指導裡,往往只要修者坐得舒適即可,有「先接引後調整」的用心。然而,我們不妨一開始便重視或養成正確的習慣,以便常久的應用,免去再做糾正的時間。中國佛教的「止觀」法門裡,一直都很重視調身的方法,智者大師也對此部分做了相當有系統的指導。

  基本上,先從下半身的腿部調起,再調上半身,但並非每次都如此。工夫漸漸用上的人,一盤起腿後,各方面的姿態就自然跟著調好。

  首先,「結跏趺坐」。坐式有雙盤(全跏趺)或單盤(半跏趺)。接著「挺腰含胸」,手部稍往前,讓胸部含成自然的空間。「手結定印」,安於適當的平衡上,左手疊放在右手上,通常有「以靜制動」的象徵。我們所看到的佛像都是右手疊放在左手上的,這象徵佛陀從定中出來,作弘法利生的工作。

  在雙手結印的兩拇指相觸的地方,有警覺、平衡、安全的功效,兩拇指相觸與手形成一個圓形的循環圈,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有調氣的作用,在佛教則是圓滿之義。挺腰時,「雙肩平垂」,不要緊而要完全放鬆,即不會感覺往上吊的輕或往下沉的重。「下巴內收」,背部的脊椎骨就能形成一直線,順暢氣息和血液循環,有助生理衛生。

  「舌頭上抵」,是最佳的安放法,口水流出時又有潤喉的作用。這樣又形成身體上的另一個循環︰即氣由丹田往下,經過下陰,從脊椎骨往上,到頂部後往下碰觸舌,再回到丹田去,便是一個循環。

  最後便是「眼簾下垂」內視。眼睛若關閉,在昏暗處容易昏沉,眼睜卻有四處張望、分散集中力的影響,導致眼皮緊張、疲倦和容易執取所看到的事物(所以我們往往選擇面壁而坐)。放鬆眼部的神經,自然垂下,在昏暗處可稍加張開。

2.調息

  我們平時的呼吸,並不很粗也不很細,除非在身體操作或運動,心理緊張或恐懼等過後,不然是不容易發現它的存在。我們就以自己平時的呼吸去數息,不刻意去調動或控制它的細長快慢,讓它自然。在用功的過程中,從粗漸細,呼吸的快或慢都是可能出現的現象。

  我們所用的數息法,原本就配合身體活動的一部分,若再專注於此訓練下去,對修「止觀」便會有極大的方便。因為若一開始就用觀照的方法,便是把念頭往散中去捉,心是不易安頓的。有時我們也可應用呼吸去念佛,但在禪堂用功時,我們並不用這方法。念佛本是一種很好的修持法門,然念佛有功德,所以一般用功者在需要捨下時,往往會捨不得。而數息法則較容易,因為所數的數目字是屬於無記性或中性的,我們不能規定它們的善惡作用。

  開始時,我們會覺得捉緊所數的數目字是很重要的,而且可以對治雜念或妄念。其實,數息也是種妄念,但屬於較微細的。在用功時,我們並不需要與雜念或妄念對抗,你愈對抗它,它愈熾盛。因為刻意要把任何妄念趕走的那個念頭,本身就是一種妄念。我們僅需把心力集中在數息的方法上,不斷地調和它,妄念的力量自然逐漸趨弱。比如我有十個人手,這十個人不聽從指揮而各自做自己的事,我便很難控制了;但我可以先控制一個,漸漸地便能控制兩個、三個……十個,他們就不再為所欲為了。

  這便是先讓正念不斷地加強,捉緊主要的數息法專注下去,那些散亂的念頭自然漸漸失去發揮的力量。當工夫繼續加深時,我們將會發現數息的念頭亦變得很粗,感覺負擔或累贅而想放掉它。這時要拋開無記性的數目字便比放下念佛的念頭容易得多了,因為一般念佛觀佛皆有向上向善的方法,我們極容易執取它的莊嚴相好及種種功德,形成另一種雜念。而數息的方法卻不強烈決定我們放下的趨向。

  隨順我們呼吸的念頭,應用久了,也容易造成一種慣性。比如有人可以從早到晚拿著念珠念佛,卻又可以一邊與他人聊天或咒罵他人。數息時,雖一到十能數而不中斷,但仍感覺有很多妄念在活躍,這時便得注意了!因為所用的數息法已成為機械化或妄念的一部分,可別以為是自己的工夫用得好。這時,我們可以做倒數(十、九、八……)或跳數(二、四、六……)去打破這個慣性,然後再回復原本的方法。等到工夫又用得密時,若還有許多雜念在數息的旁邊越過,調整的步驟又很必要了,直到打破慣性為止。

3.調心

  其實,在數息的同時也已是不斷在調和心念了。這是最基本的工夫,卻有延續的力量。用功時,心情要放鬆,因為緊張亦是一種妄念。當然偶爾給予自己加些督促還是需要的,但不是太強的壓力,不然只會造成更散漫,使工夫更不容易提起來。心情放鬆並不等於放逸,而是在輕鬆活潑的同時,工夫依然上路,不會鬆懈得產生「掉」的感覺,也沒有很強的壓力緊逼著自己用功,而是工夫與心念相應。呼吸數得密,心念順暢且清楚。

(二)持戒清淨

  靜坐的先前準備,我們多注重在「定」的部分。實際上,「定」對一切修行有著連貫的作用,在「具緣」的第一部分便談到「持戒清淨」是修習「正定」所應具備的條件。觀念要正確是種正見,戒行要清淨便是一種戒學,兩者之間皆有相互增上的力量。透過「定」可以淨化戒行,以「正見」的引導可做種種開發智慧的觀想,連貫三學(戒、定、慧)且圓滿成就三學的行持。

二、目標清晰,動機純正

  修行就是在鍛鍊我們的身心,最終的目標不外乎為開發智慧,了脫生死而修。此等目標並非現世今生的理想。有了遠大的目標,便不會為眼前的安樂與成就而自滿或停留。即使途中碰到再大的障礙,我們都會堅持到底,並覺得更有意義。

  不要僅為了身體健康而來,這是非常狹隘的觀念,雖然這本是修學靜坐必有的效果。然而,有了純正的目標後,在真正用功時,還得放下修前的一切目標與動機,只是老老實實、單純地僅為用功而用功。盡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不好勝也不求表現,更不因為自己趕不上而自卑。用心純正的人,自然與「定慧」相應,淨化一切行持。

三、按部就班,不急不緩

  修行時,大家都有各自的因緣與善根,不要急著以他人的程度或反應來衡量自己。不抱持比賽的心態,也不要自卑而鬆懈下來,放棄可能提昇的機緣,做出對彼此都不負責任的事。應衡量自己當下的心力與程度去用功,放鬆但認真;平平穩穩地去見去證,因緣具足了,自然「水到渠成」。

四、守護根門,明覺外緣

  即收攝好我們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不讓它隨外在的刺激而轉移。我們這裡的重點是放在我們所用功的環境及與人接觸時,如何去守好自己的根門。修行是不能離開外境的,因為我們心念的部分活動,是依於五根對外境而產生,所以修行的前後都必須守好我們的五根。

  在靜七的過程裡,都會搭配一些調和的運動、打掃和休息的時間。因此,在做按摩運動時應把注意力收攝在手掌心,心隨觸覺而專注;在做瑜伽運動時就集中在每個運動的動作上,對其餘的動作也應有一份明覺,才不致把心念散掉。一般來說,平常最大的干擾,應是各式各樣的聲音,我們必須讓自己不受它們的干擾。

  修行時對這些基本概念或原則要清晰,然後實際應用在每個生活片段上,這對修「止觀」將會有很大的助益。

作者序

  第一屆與第三屆靜七,我都以《小止觀》作為開示的講本。第一屆開示的內容,以前五章的二十五方便講得較詳細,故第三屆再講時,便加強發揮第六至第十章的內容。

  第一屆的開示,經宗玉媺仁者整理、記錄成《小止觀講要》,出版時將黃學明仁者標點及註釋的《小止觀》原文並收在內,方便佛友們參閱,而第三屆的開示,則由薛?寧仁者整理成《小止觀續講》。因此可以說《小止觀續講》是《小止觀講要》的內容之延續,也是我在主持靜七與弘揚止觀法門方面的一部分工作內容。

  止觀法門是佛教最重要的修持課程,因為完整的佛法修行,是戒定慧三增上學的均衡發展與全面的完成。而止觀法門佔其二,並且在修持時,亦絕不可忽略「持戒清淨」。因此止觀法門實已包含了佛法的完整修學。

  若要真正修學止觀法門,必須有正確的理論基礎及正確的實踐方法。此正確觀念的建立與方法的實踐又非短時間可以完成,更不是以散心可以獲得大利益,因此長時間的用功及短期密集課程之加行,都是重要的。

  從細水長流,按部就班的用功中,我們可以使定慧在內心中滋長而穩扎根基。從密集專精的加行精進中,我們投入最大的力量,以定心去突破個人修持上與思考上的局限,甚至開拓新的境界及體驗。

  當我們將佛法或真理的啟示,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些啟示才是智慧。當我們將此智慧融入生命,而使智慧與生命統一,才能真正體見真理而超脫生死及一切束縛。

  要使智慧與生命融合為一,可以通過止觀法門的修持而證得。而細水長流的用功,與專精密集的修持是應並重的,也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因此參加靜七只是止觀修持的一部分,必須配合每日定時、恆心的用功,使工夫能成片。而平常的工夫,也可以通過靜七的行持而加強實行的力量。

  在個人的用功上,我漸漸地明見於此。但因個人俗緣眾多,俗務纏身,雖明於此而未能完成,謹希望在未來的日子中,自己能在因緣具足下,在止觀法門的研究、實踐及弘揚上,有更深入的體驗,更廣大的發揮。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5984458
  • 叢書系列: 智慧人
  • 規格:平裝 / 27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葛瑞的囧日記5-8集套書
作者:傑夫.肯尼
出版社:未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6-27
66折: $ 1003 
金石堂 - 今日66折
馭我吧大神!美人過敏症師兄! 胸章2入組
66折: $ 99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教養不必糾結於最理想方式:放過自己,也放心讓孩子飛的解放之書
作者:陳其正(醜爸)
出版社:方智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03-01
66折: $ 198 
金石堂 - 今日66折
了不起的人體:如此精妙,如此有趣,說不定還能救你一命
作者:山本健人
出版社:如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07-01
66折: $ 238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初學鉤針編織最强聖典(全新改訂版):95款針法記號 × 50個實戰技巧 × 22枚實作練習全收錄 一次解決初學鉤織的入門難題!
作者:日本VOGUE社
出版社:Elegant-Boutique新手作
出版日期:2021-01-06
$ 294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BL漫畫家的戀愛盛宴LOVE2(全)
作者:山野でこ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2-25
$ 119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小書痴的下剋上:為了成為圖書管理員不擇手段!【第五部】女神的化身(Ⅺ)
作者:香月美夜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24-12-09
$ 252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張忠謀自傳:上冊 一九三一 ── 一九六四
作者:張忠謀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11-29
$ 276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強肝、利膽、莫遲胰:診治照護保健全書
出版日期:2024-12-28
$ 394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ONE PIECE航海王 110
作者:尾田榮一郎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2-27
$ 98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傲嬌女愛情小蜜穴(全)
作者:うこ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02
$ 221 
 

©2025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