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推薦序:信手翻貼的青春紀事
洛克思年齡與我相仿,但就硬是比我多帥上二分,所以他在愛情的履歷上雖然稱不上風花雪月,但也精彩萬分,更重要的是,戀愛誰沒有,但他可以把對於這種玩意兒的體悟紮紮實實呈現出來,於平凡的線性時間中創造驚喜甚或小小憂傷,這需要多大多閒的創作動機,就好比一粒一粒撿起星砂裝滿大罐可樂瓶一樣傷神。
《小黃貼哪裡?》的可讀性極高,像我這種很少把書從頭到尾讀完的人都可以在一個老婆與小孩都睡著的晚上一口氣看完,但這沒有什麼了不起,隨便一家便當店的DM 也可以一眼望過去就知道是台菜還是泰式,而《小黃》讀完後,你卻可能永遠不知道洛克思葫蘆裡賣什麼藥,以為是純愛特集嗎?不如說是人性與慾望的淡淡掩飾;以為是青春期末尾無的放矢的夢囈呢喃嗎?但現實的巨大卻令人無法偽裝幼小。對我而言,《小黃》是一部以愛情為策略,衍生出一九八○年代出生的年輕人在面對愛情、職場、家庭、自我所產生的無名焦慮,這種焦慮與「父親」那一輩相比,遠不及物質缺乏所帶來的拚鬥、血汗,而是存在於看似發達的消費社會提供給年輕人的發展空間竟是如此狹小,因此必須踏上與父親相同的道路,去異鄉尋求機會,同時帶著惴慄的心情維繫易碎的情感,並面對自己內心蠢蠢欲動的野獸,一方期待,一方驚懼,無論是若有似無的情感異位還是父親強悍形象的潰堤瓦解,都是洛克思向讀者揭示這個世代特有的生命選擇。
書中的相識場景,只在隔壁的微縫距離,乍看之下好像某齣很夯的偶像劇男女主角的生活型態,但認識洛克思的人都知道,這是真實的生活情境,如果緣份不那麼戲劇化就稱不上是緣份了,刻意造作反而令人產生距離,但洛克思可能有某方面靈異體質,總是身處在日常生活中上演真實情節,比偶像劇還貼切,包括在高速公路上開車追撞的故事也是真的,只差沒有在空中翻個八圈,落地時剛好親吻到女主角的嘴唇而已。所以啦,閱讀生命本身可能比閱讀故事精彩,重點不在探索虛虛實實,而是如何把戲劇性的東西更加戲劇性,無聊到掉渣的細節讓它栩栩生動,這才是功力,不論嚴肅文學還是大眾文學都暗藏著此一定律,而洛克思透過後者讓我們窺視到文字的魅力,豐富的血肉其實是生命本身,正如成英姝所說的,「生活永遠比小說大」。
回歸到基本愛情面,因為我沒有這麼受到女性歡迎,自然也沒有太多貼小黃的經驗(除了辦公室中無聊的留言電話或「長官找你面談請回」之類的),但「小黃」不愧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發明,小小的方吋之間竟然可以傳遞無限寬闊的心意,書中的二十貼,每每貼在讀者的額頭上都足以令人停止呼吸,除了一定要的愛來愛去以外,小黃上的每字每句都代表一段逝去的時間,有些可能會看到成效(例如體溫的傳遞),但更多時光則是堆積成追憶本身,即使努力回想都只是片段,勉強只記得確實有活在那段歲月中而已。從第一貼「我是銅鑼灣陳同學」的生疏卻裝熟,到最後一貼「當我再次遇見妳的時候……妳的笑容,依舊溫暖著我」的回顧惆悵,可以顯見時光是如何鏤刻著人們,雖然我們極力將自己變成適合愛人的那塊拼圖,但往往「喬」了好多角度按壓之後才發現根本尺寸不合,別人搞不好都拼完清明上河圖了,但這絕對不是浪費時間,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從中認識彼此、相互練習分離的才華,造就下一段神秘旅程不是嗎?
讀完《小黃》以後,讓我知道其實「小黃」本身就是書頁,每天都在編碼與書寫,但不一定要撕下,傷腦筋到底要貼哪裡,我們大可只是信手翻貼,再恢復原狀,集結成厚厚一本青春紀事,即使不那麼黏了都無所謂,至少曾經黏過,如同你我曾經愛過。
聯合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得主小冰
【作者序】
在我周遭打轉的狐朋狗友裡,他們對於感情分成為兩個系派:
一派是消極無望派、另一派則是積極渴望派。
而我,也許是屬於積極的那一派吧……
畢竟……用心去談一段感情,明知道背水一戰也絕不會輕言放棄,在戰國五代時期而言,那不失也為一種浪漫?
在平凡無奇的生命裡,在浩翰無垠的宇宙中。
有許多在枝出新芽的故事愛情,正悄悄的萌發著。
愛情的世界裡不一定全然是歡喜的結局,總會有許多跌跌撞撞的新舊傷痕和埋怨不完的牢騷情緒。
而又有多少次,想要和另一半分離,下定決心從此就放手不在一起。
這樣的念頭,似乎每個禮拜總會出現在腦裡好幾回。
頻繁的次數,甚至超過簡單的一句──我愛妳。
但……
故事的開始,總是要開始的。
那麼故事的結束……所幸,都能夠有個完美的結局。
這是本篇的序。
故事……
就從網路壞掉的那天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