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推薦一本充滿智慧與勇氣的準醫學教材
翻開這本書名有點驚悚的書,真的嚇了一跳。
身為一位穿了38年白袍的臨床醫師,倒不是被《90%的病自己會好》這個書名所驚嚇,而是被書中所描繪的日本優質醫療文化,在歷經30年之後,竟然墮落到能夠媲美台灣的醫療生態所震撼。讓我更加疑惑的是,這位原本以切開患者的腦袋瓜為業的神經外科岡本裕醫師,是不是自己也頭殼壞掉了?竟然膽敢挑戰現今主流醫學的神主牌——醫療經濟學。
他的大膽批評包括如下:
(1)患者等候三小時卻得到看診三分鐘;
(2)不太需要的檢查做了一大堆;
(3)高價及高科技的檢查做了太多;
(4)吃了一大堆不需要吃的藥物。
看完他的書,不肖的我竟然頭殼也壞掉了,鼓起勇氣,心虛地提出了一項我們引以為傲、遠遠超越東洋、更是「獨霸全球」的醫療文化——就是大家見怪不怪、「美」名昭彰的「醫院瞎拼文化」。
每當我在教學門診教導年輕醫學生看病時,一定會提醒未來的大醫師們說:
「各位千萬要睜大眼睛,今天來看診的初診患者,可能會帶來一大堆瞎拼南、北各大醫院的檢查戰利品,以及一大包藥物過來……,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可見國內的醫療文化博大精深,非東、西洋醫學先進國家所可比擬!
岡本醫師因不甘被「醫院經營者」以溫水煮青蛙的凌遲方式,剝削成為「過勞死醫師」,只好化身為本書中所描繪的「落跑醫師」,經過一番改頭換面後,突變為患者的醫療諮詢顧問,自詡為從小富於想像力,而且勇於實現理想的「勇者醫師」。
他可能在行醫過程中,對醫學倫理與臨床診療之間存在的矛盾及不滿憋了很久,轉行之後,終於逮到機會將炙熱的岩漿由火山口噴發出來。
首先,他將「健康」與「疾病」的概念作了非常棒的詮釋。接著他將人類的疾病進行分類如下:
第一類疾病:看不看醫師都會自動痊癒(佔日本日常診療業務的7至9成)。
第二類疾病:看了醫師才會痊癒,不看醫師就無法痊癒。
第三類疾病:看不看醫師都不會痊癒。
岡本醫師將罹患第一類疾病的患者戲稱為「肥羊患者」、包括新陳代謝異常、過度壓力、不良生活習性、環境因素干擾,以及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諸多疾病。
岡本醫師的論點是:這些疾病不需吃藥,只要調控這些因子就能得到「體內平衡」而自癒。吃藥反而會破壞體內平衡、抑制腸內淋巴系統的正常免疫功能,進而阻礙自癒能力。
個人認為這個論點只能針對「環境因素」及「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第一類疾病的一部分有效而已。另外,岡本醫師所推薦的健康食品及益生菌在健康促進所扮演的角色仍然未定,需要更多的科學證據才能證明。
在我個人有限的知識中,認為人類的疾病繁多,其病因更是錯綜複雜,包括基因(先天性遺傳體質)、環境因子、感染及體內恆定狀態的破壞、自體免疫反應、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失衡……等眾多因素所引起。另外,還有更可怕的細胞基因突變所引起的惡性腫瘤在威脅我們。
現今的主流醫學的核心價值是「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但是對於患者的身心調適及生活品質的提升稍嫌不足。因此,每個時代在主流醫學之外都另有「替代醫療」出現,用來撫慰憂慮、徬徨、及無助患者的心靈。
現代醫學之父、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醫學院威廉.奧斯羅教授的傳世名言:「醫學是一門機率的科學。」至今仍是為醫療上的最高指導原則。任何疾病即使經過高科技的檢查、高價的3D影像分析、高明醫師的邏輯推理,所下的診斷及治療仍然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可見醫學仍有很多的盲點存在。
岡本醫師所指出的不用吃藥、只需維持體內平衡的第一類疾病,自古以來占門診患者的40%左右,另外30%左右是因疾病診斷基準的閾值(又叫臨界值,是指一個效應能夠產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為了因應早期診斷與治療的目的而下調所導致的。
岡本醫師很勇敢地指了出來。他已經觸動了醫療經濟學領域的最敏感神經,恐會引起醫療維新的洶湧波濤。
這本以「患者」為中心來考量患者最高福祉的準醫學教育書籍,不僅值得患者研讀,更值得第一線醫護人員,來共同學習岡本醫師的睿智及勇氣,早日啟動「醫為仁術」的台灣醫療維新運動!
余家利
台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
台大醫學院整合中心主任
前言
好病患未必能得到好治療
假如有一天,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症、痛風、便祕、頭痛、腰痛、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疾病的病患突然覺醒,都不去醫院接受藥物治療,因為他們發現居然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治好疾病,因而拒絕吃下過多的藥物、接受不必要的檢查——如果真的發生了這種與現實完全相反的情況,那會怎麼樣?
這樣的假設在現今的醫療風氣下,應該會被斥為無稽之談吧!但如果有一天真的發生了呢?是病患會感到困擾?還是醫生會很傷腦筋?不,我想無論是病患或是醫生,都不會感到頭痛才對。
我這人有個怪毛病,腦子裡常會出現一些奇妙的想法,盡是天馬行空,想像一些根本不可能發生或存在的事,我會在腦海中將這些想法不斷擴大,然後漸漸地,幻想不再是幻想,甚至陷入幻想成真的錯覺,不知不覺中,不可能會發生或存在的事,竟然成為能夠改變窘境的創意,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就在我的幻想正要進入最後階段、迎向幸福之際,總會有人催促我趕快看下一個病人,讓幸福的感覺如朝露般迅速消失,就像有人從背後扯了我頭髮一把,立刻把我的思緒拉回現實世界。不過,幻想卻已經從此烙印在腦海,揮之不去了。
這次的幻想是在我進行診療時,突然從我腦中閃過的靈感,而且這次幻想延續的時間居然比以往都來得長。是因為我看診的空檔太長了嗎?還是下一個病患臨時取消看診了呢?我也記不得了。只要沒人把我拉回現實,我的幻想就會繼續無限擴大。
喜劇疾病與悲劇疾病
其實,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些疾病,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治癒。
話說回來,我身邊的人通常都會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痛風、便祕、頭痛、腰痛、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疾病,歸類為「喜劇疾病」。會取這樣的名字,理由很簡單,因為通常悲劇裡的主角,是絕對不會罹患上述疾病的。請大家想像一下《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這部電影,如果女主角罹患的不是白血病、而是新陳代謝症候群的話,故事還會這麼轟動嗎?
從事醫護工作的人會把喜劇疾病和悲劇疾病分得非常清楚,因為這兩種疾病是截然不同的。喜劇疾病基本上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治癒,如果說有需要借助醫生的地方,充其量不過是從旁提供一些建議罷了;但悲劇疾病卻不行,在治療的過程中必須靠醫生和病患密切溝通,建立醫病之間的信賴關係,尋找出適合個別病患的治療方法,一起努力朝著治癒的目標邁進。
你是醫院眼中的「好」病患嗎?
日本有非常多的肥羊病患,即使保守估計也有三千萬人;多的話說不定會比這個數字再多出幾千萬人。雖然無法掌握確切人數,但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這樣的肥羊病患正在逐漸增加中。
所謂的肥羊病患,其實從字面上就可以了解,指的是某些醫生眼中的好病患。但到底是哪一點是讓醫生覺得「好」呢?
首先,這些病患總是定期前往醫院看診,從不抱怨。對醫生來說,碰上這種病患的確值得高興。最近無論是哪間醫療院所,都忙著吸收病患,站在醫院的角度來看,那些總是定期回診的病患簡直就是超級好客戶,而且這些病患總是乖乖吃藥、接受檢查,讓醫院賺進大把鈔票,實在值得院方好好感謝一番。
第二,這些疾病都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但又不會完全根治。「不會威脅生命」和「無法根治」是兩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醫生面對生死關頭的病患,把人救活了固然很有成就感,但相對的壓力也很大。愈是認真負責的醫生,背負的精神壓力就愈大。這些醫生全心全意地治療生死交關的病患,有時候反而會讓自己過度投入而無法自拔。
在現實生活當中,這種醫生其實很多。這種認真負責、心思細膩的醫生,常常會在某一天突然脫下白袍、辭去工作、從醫療的第一線退出,甚至親手結束自己性命的也不在少數。醫生面對生死邊緣的病患,壓力其實不輕,必須有投入龐大時間心力的覺悟。
但儘管這些醫生付出這麼多,卻往往得不到應得的金錢回報,使得醫生在面對所生的病「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的好病患時,雖然對自己的工作有沒有價值抱持著很大的疑問,但至少心情上是輕鬆的;而且這些疾病無法完全根治,也是一項利多,無論多輕微的疾病,要是可以立刻治癒,病患就不會回診——回流了,如此一來,醫院不就沒賺頭了嗎?
面對生死交關的病患,醫生固然傷腦筋;但要是病患只需診治一、兩次就會痊癒,對醫院的經營而言也是個頭痛的問題。因此,這些罹患慢性疾病的病患(也就是肥羊病患)在醫生眼中,其實是最棒的病患。
如何自保健康
之所以會寫這本書,是希望病患不要過度依賴醫生及藥物。身為終日與疾病為伍的醫生,我認為有必要重新審視我的醫療工作、嘗試發現值得反省地方,從令人不安的現代醫療現況中,尋找保護病患的對策。如果大家能夠放棄對自身健康毫無意義的診療,我相信長期下來將有助於於改善病患的用藥情況,提升檢查方式趨於僵化的醫療現狀,並希望能有更多的讀者閱讀這本書。
凡事都有例外,為了顧及文章的流暢明快,我是在明白有少數例外的情況下寫下這本書的。如果讀者能體諒這一點,我會相當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