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20世紀外交現場,見證戰爭世紀中催生新秩序的大國角力。劍橋大學教授讀出檔案之中的鮮活歷史,還原二戰、冷戰、越戰、中東沖突背後的外交戰。六場峰會,百年進程,攸關數十億人命運的談判與妥協。
曾經,幾個大國元首會面,就足以左右全世界人的命運。
1938年,慕尼黑會議,張伯倫和希特勒會面,此後納粹更加肆無忌憚,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生靈塗炭。
1945年,雅爾塔會議,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密會八日,確立戰後國際格局。雅爾塔會議是希望的序曲,也被視為冷戰的前奏。
1961年,維也納會議,這是冷戰開始後首度重啟峰會,在肯尼迪與赫魯曉夫火藥味十足的碰撞之後,是古巴導彈危機,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
1972年,莫斯科會議,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互相讓步,冷戰走向緩和。
1978年,戴維營會議,卡特、貝京和薩達特分別代表美國、以色列和埃及,為中東和平斡旋。成果斐然,卻未能持久。
1985年,日內瓦會議,里根和戈爾巴喬夫破冰會晤,冷戰走向和平結束。
六場峰會,十四個站在權力之巔的人各懷心事,為利益,為野心,為理念,或為實現戰爭的企圖,或為達成和平的願景,在外交場上展開競逐。他們冒著巨大的風險,頂著政治、身體、心理上的沉重壓力,在現實政治和理想主義間權衡,施展各樣手段來擺布對手,達成目標。他們究竟是創造了歷史,還是敗給了時勢?無論如何,20世紀的歷史,都因他們而改變。
劍橋大學國際關系史教授戴維•雷諾茲用這六場峰會,串聯起20世紀的國際大事。從被刪改得規規矩矩的龐雜政府文件中,他讀出了鮮活的歷史真相,他考察字里行間的深意,還原當初與會者因不知道對方籌碼而無法了解的事實,帶我們重回六大峰會的歷史現場,重新審視那些塑造了當今世界的力量。
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劍橋大學國際關系史教授,劍橋大學基督學院研究員,哈佛大學、日本大學訪問學者。雷諾茲著有數十部關於20世紀世界史的著作,主要有《看得見的世界:1945年以來的世界史》《掌控歷史:丘吉爾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中《掌控歷史》榮獲2004年沃爾夫森獎。他還為BBC(英國廣播公司)制作過13部關於20世紀歷史的紀錄片,善用豐富史料和通俗語言表達獨到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