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 章 緒論
1.1 等待的真相
1.2 瓶頸在哪裡
1.3 增加頻寬
1.4 減少網頁中的HTTP 請求
1.5 加快伺服器指令稿計算速度
1.6 使用動態內容快取
1.7 使用資料快取
1.8 將動態內容靜態化
1.9 更換Web 伺服器軟體
1.10 頁面元件分離
1.11 合理部署伺服器
1.12 使用負載平衡
1.13 最佳化資料庫
1.14 考慮可擴充性
1.15 減少視覺等待
第2 章 資料的網路傳輸
2.1 分層網路模型
2.2 頻寬
2.3 反應時間
2.4 互連互通
第3 章 伺服器平行處理能力
3.1 吞吐量
3.2 CPU 平行計算
3.3 系統呼叫
3.4 記憶體分配
3.5 持久連接
3.6 I/O 模型
3.7 伺服器平行策略
第4 章 動態內容存取
4.1 重複的消耗
4.2 快取與速度
4.3 頁面快取
4.4 局部無快取
4.5 靜態化內容
第5 章 動態指令稿加速
5.1 opcode 快取
5.2 解譯器擴充模組
5.3 指令稿追蹤與分析
第6 章 瀏覽器快取
6.1 別忘了瀏覽器
6.2 快取協商
6.3 徹底消滅請求
第7 章 Web 伺服器快取
7.1 URL 映射
7.2 快取反應內容
7.3 快取檔案描述符號
第8 章 反向代理快取
8.1 傳統代理
8.2 何為反向
8.3 在反向代理上建立快取
8.4 小心穿過代理
8.5 流量分配
第9 章 Web 元件分離
9.1 備受爭議的分離
9.2 因材施教
9.3 擁有不同的功能變數名稱
9.4 瀏覽器平行數
9.5 發揮各自的潛力
第10 章 分散式快取
10.1 資料庫的前端快取區
10.2 使用memcached
10.3 讀取操作快取
10.4 寫入操作快取
10.5 監控狀態
10.6 快取擴充
第11 章 資料庫效能最佳化
11.1 人性化的狀態報告
11.2 正確使用索引
11.3 鎖定與等待
11.4 交易性表的效能
11.5 使用查詢快取
11.6 臨時表
11.7 執行緒池
11.8 反正規化設計
11.9 放棄關聯式資料庫
第12 章 Web 負載平衡
12.1 一些思考
12.2 HTTP 重新導向
12.3 DNS 負載平衡
12.4 反向代理負載平衡
12.5 IP 負載平衡
12.6 直接路由
12.7 IP 隧道
12.8 考慮可用性
第13 章 共用檔案系統
13.1 網路共用
13.2 NFS
13.3 局限性
第14 章 內容分發和同步
14.1 複製
14.2 SSH
14.3 WebDAV
14.4 rsync
14.5 Hash tree
14.6 分發還是同步
14.7 反向代理
第15 章 分散式檔案系統
15.1 檔案系統
15.2 儲存節點和追蹤器
15.3 MogileFS
第16 章 資料庫擴充
16.1 複製和分離
16.2 垂直分區
16.3 水平分區
第17 章 分散式運算
17.1 非同步計算
17.2 平行計算
第18 章 效能監控
18.1 即時監控
18.2 監控代理
18.3 系統監控
18.4 服務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