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哲學專車穿梭思想街巷
車廂裏閱讀巴里.丹頓的哲學思想,探索自我的真諦
“自我”究竟是甚麼
人類對自我本質的探討,一直是哲學議題中最重要的一環。歷代哲學家都對這一重大題目進行方方面面的討論。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其豐富的學養,透過極其生動的文筆,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剖析自我這一議題。作者在討論中亦融會前賢的相關見解,對自我這個課題作上下古今的綜合分析。
此書從神經科學、社會、文化變遷等多方面探索自我的真諦,令人有煥然一新之感。對哲學有興趣的讀者不容錯過。
作者簡介:
巴里.丹頓,是英國美國哲學家。他是英國利物浦大學哲學教授,研究範疇包括形而上學等。其哲學研究深受神經科學等前沿科學的影響。重要著作有《現象的自我》、《意識流》和《時間與空間》等。
章節試閱
第1章 夢和終點
歐盟已經在審核一份提案的草案。該提案是關於用氫氣做原料的超音速飛機A2,這種飛機只需要四個半小時就可以將乘客從布魯塞爾送到悉尼,而現有的飛機要完成這段航程,需要整整一天。這聽上去似乎相當了不起,然而,即便是最高速度達到每小時4,000英里,依然存在很大的提速空間。是否可能建成一個機器,能讓我們只需要半個小時,就可以從布魯塞爾到悉尼呢?或者半分鐘?音速是每秒343米,或者說,差不多每五秒一英里。光速是每秒30萬千米,或每秒186,000英里。如果科學家沒說錯,任何物體的運動速度都不可能比光速快,那麼我們到底能夠多大程度上接近光速呢?暫不考慮速度,設想中的A2噪音還非常大──只有在人跡罕至的極地上空,它才能夠以最高速度飛行──更糟糕的是,它沒有任何窗戶。顯然,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些,但是究竟能有多好?是否存在理想的交通方式?
比快更快
有時候,理想的交通方式是坐船在泰晤士河上順流而下,或是悠閒地漫步、騎自行車,在一個晴朗的夏日這樣做,就更美好了。但是,讓我們假定我們追求的是速度。因此,我們想要最快的,甚至是暫態的交通方式,同時也需要這一交通方式便宜、可靠,並且安全。這就讓我們想到了一種被稱為空間傳送(teleportation)的交通方式。
科學家已經提出了幾種實施空間傳送的方式,它們的可信度不盡相同。其中一個方法的可信度尤其高,也更有可能是一個行得通的做法,因此它得到了科學家、未來學家,以及哲學家的廣泛討論。這種空間傳送的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1. 首先進入一個空間傳送艙,你的身體會經過一次高速而細緻的掃描。掃描得出的資料會安全地儲存在一台電腦上。
2. 然後,你的身體就被無痛毀滅。產生的物質以及能量都會得到安全妥善的處理(它們不會被送去任何地方)。
3. 掃描得出的資料通過無線電波、鐳射光束或類似的信號傳送方式,被傳到指定的目的地。
4. 資料到達之後,這些資訊被輸入一個先進的3D生物印表機,它會在空間瞬間傳送的“接收”艙中,(立刻)創造出與你原先的、出發那一刻完全相同的身體的複製品。原先那個人和這個新造出來的複製品之間,看不出任何生理或心理的差別。
然後,你跨出艙門,就像之前的你一樣,似乎甚麼也不曾發生過。
這個故事大致就是這樣。
這個過程往往被稱為“訊息的空間傳送”(informational teleportation),因為只有資訊──即用以複製你的那些編碼資料格式──發生了空間轉移。你的身體(別忘了這個)一開始就被毀滅了,產生的廢物和能量都不會被保存下來,也不會被傳送到任何地方去。你新的身體是由儲存在“接收”艙中的全新材料構建而成的。這種訊息的空間傳送就是我們接下來將要關注的類型(儘管我們不會完全忽視其他形式的空間傳送方式)。資訊式空間傳送不一定是轉瞬之間的,然而大致也相去不遠。以光速旅行,只需幾秒的傳送時間,已經足以把你送到百萬英里以外。不消一秒,你就可以橫跨整個大西洋。
人體掃描如果足夠細緻,以至於能夠建構出一個(近乎)完全一致的複製品,就會包括非常大量的資料──按照當前的標準來說是極其龐大的,然而我們可以推斷,未來的電腦技術還是可以處理這些資料的。這些資料的傳輸完全可能像今天組成網際網路的資料一樣:通過光纜以光脈衝的方式傳輸。正如安德魯‧布盧姆(Andrew Blum)這位作家所描述的,網際網路是:
無處不在的……是一系列的管道。在海底,有連通倫敦和紐約的管道。有連接谷歌和臉書的管道。大樓裏面裝滿了管道,數百萬英里的公路和鐵軌旁邊的地裏,埋着管道。你在網路上所做的一切,都通過管道旅行。那些管道裏面(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玻璃纖維。那些纖維裏面,是光。越來越多的時候,編碼在那光裏的,是我們。(Blum 2012: Prologue)
如果以光為基礎的空間傳送技術成為了現實,那實際上就會是我們,暫時地被編碼在光的脈衝裏面,以光速從一個地方閃到另一個地方。這樣的話,空間傳送時代的管道旅行和二十一世紀初期的管道旅行就會大不相同了。1
但是這真的可能嗎?
你大概覺得,說得婉轉些,這一切還是帶着幻想的色彩。然而,對此有悲觀主義傾向的人們應牢記亞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2 的觀點,就是足夠發達的技術和魔法之間並無區別。3 幾十年以前,任何與如今的網際網路相似的概念,看起來似乎都是不可思議的,更別說可以用現代智慧手機這麼小的設備上網了。這是個清晰而尖銳的教訓:低估科技發展速度之快的後果,是很危險的。
有些人會認為空間傳送旅行的想法,不但前景令人振奮,而且相對廉價航空而言,自然是個改善。然而,對於這些人而言,還有第二個更大的顧慮。即便空間傳送在技術上是可能的,我們自己是否能在這個過程中活下來?換句話說,如果你想要用這樣的方式旅行,那個在目的地的小隔離艙中出現的人是你,還是只不過是和你非常相似的完全另一個人?
----------------------------------------
1 管道旅行(tube travel)在二十一世紀主要指的是乘坐地鐵。
2 亞瑟.C.克拉克是英國著名科幻作家,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以及國際通訊衛星的奠基人。
3 事實上,這是克拉克在1962年的《預言的危害:想像力的失敗》(“Hazards of Prophecy: The Failure of Imagination”)一文中提出的三個“法則”裏邊的最後一個。第一個法則是:“如果一個卓越而年長的科學家說,某樣事情是可能的,幾乎可以肯定他是對的。當他說,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很有可能他是錯的。”他的第二條法則是:“找出可能性限度的唯一方法,就是比它們走得更遠些,進入不可能的領域。”
第1章 夢和終點
歐盟已經在審核一份提案的草案。該提案是關於用氫氣做原料的超音速飛機A2,這種飛機只需要四個半小時就可以將乘客從布魯塞爾送到悉尼,而現有的飛機要完成這段航程,需要整整一天。這聽上去似乎相當了不起,然而,即便是最高速度達到每小時4,000英里,依然存在很大的提速空間。是否可能建成一個機器,能讓我們只需要半個小時,就可以從布魯塞爾到悉尼呢?或者半分鐘?音速是每秒343米,或者說,差不多每五秒一英里。光速是每秒30萬千米,或每秒186,000英里。如果科學家沒說錯,任何物體的運動速度都不可能比光速快,那麼...
作者序
序幕
你醒來的時候覺得一切正常,直到進了洗手間,才注意到有點不對勁。你看着鏡子,看到自己再熟悉不過的臉正盯着自己看……唉,一大早這個時候,這張臉看上去並不在最佳狀態。過了一會兒,你注意到一些非常奇怪的事情:你頭頂上好像伸出了兩根短短的、貌似天線的東西。你扯了扯其中一根,顯然它不會伸縮。你設法接受了頭頂上的這個新裝飾物,把頭髮向後梳,卻又注意到了另一個問題。在你的前額上,就在發際線之下,有一塊三角形的皮膚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像是一塊玻璃。靠近鏡子,你發現這層表面是完全透明的。你看不到內部的幽深之處,但這就像是有人在你的頭上安裝了個觀測窗一樣。
離開洗手間,回到臥室,你在梳妝枱上發現一個信封。信封上清晰地列印着一行字:“你丟失的大腦”。你打開信封──帶着那種完全可以理解的迫不及待──看到了這樣的資訊:
別害怕!你不需要知道我們是誰,但你必須知道,我們劫持了你的大腦。如果你按照我們的指令,乖乖聽我們的話去做──你很快會收到我們的電子郵件──我們會將你的大腦原封不動地送還。
帶着迅速增長的恐懼感,你打開了電腦。電腦在啟動的時候,你又去鏡子面前仔細看了看鑲在你前額上的玻璃片。你用一支小小的筆型電筒往裏照,這下子,你就可以看到頭蓋骨裏頭有些甚麼──或者說,沒有甚麼了。你的大腦的確不見了。在空蕩蕩的頭顱中間,也就是原本你的大腦所在之處,有個東西,看上去像是小小的電子設備,它的上面有許多電線,連接着你的眼睛、耳朵,還往下連進你的脖子,大概是連着你脊椎的頂端。
電腦現在已經啟動好了,你也很快看到了之前所說的那封電子郵件,郵件附上了一個鏈結。你立刻點擊那個鏈結,看到一段視頻,展示了一大缸冒着泡泡的液體。缸中間浮着一個大腦,通過許多電線和一部電腦相連接。伴隨視頻的聲音解說聲稱,缸裏的那個大腦其實就是你的,並同時解釋了你頭頂上那些天線的用處。這些天線連着你頭顱裏的電子設備,而那個電子設備是一個無線電收發機,能夠在你的身體和體外分離的大腦之間傳遞電子資訊,無論你的大腦到底在甚麼地方,反正目前它就不在你的體內。這些連接讓你的身體和大腦保持正常的溝通,完成各種實際的操作,就如同你的大腦還在你的頭裏面,還以正常方式連接着你的脊椎以及其他感覺器官一樣。
儘管這一切讓你憂心忡忡,但這種極度怪異的狀態倒也不會讓你完全茫然無措。你的大腦雖然在離你的頭顱數里以外的地方,所有的一切卻還完全和以前正常的時候一樣。你所有的感覺都在正常運作:如果你捏自己一下,會覺得疼,你身體的協調性也絲毫沒有受到影響。湊巧的是,你還是一個神經學家,你完全明白我們的心智有多麼需要依靠大腦,你也完全瞭解大腦受損對正常行為能力產生的各種影響。事實上,多年以來,出於各種原因和理由,你一直百分之百地相信,我們是我們的大腦。既然你相信這一點,並且你也相信你的大腦不在自己的體內,而是浮在你從電腦顯示器熒幕上所看到的那個大缸裏。顯而易見的是:你應該覺得你自己和你的大腦在一起,就在那個缸裏。畢竟,那兒才是你思想發生的地方。但是無論怎麼努力,你都沒辦法讓自己真正相信這一點。或者至少,你能儘量相信你的大腦不在你的頭顱裏面了。但是接受這一點對於你看上去置身何處沒有任何影響:你看上去還是身處平日所在的地方,也就是在你眼睛後面大約一英寸左右、你兩耳之間的位置。你接着想,“我不在這裏,我在那裏,那個缸裏!”想了一遍又一遍,希望自己能夠相信它。但是完全沒有用。你依然有活生生的感覺,自己確實在這裏,而你的大腦的確是在別處。
這是個好玩的故事,雖然也相當怪異。然而,這也是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事實上,這一類思想試驗在哲學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這是有充分理由的。有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不會出現,然而卻完全可以想像出來。從這些情況中,我們會學到不少東西。例如,上文描述的思想試驗,其關鍵部分源自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Dennett)的一篇著名文章,而這個思想試驗提出了許多議題。1 首先,它表明,你和大腦之間的關係也許並非像你以為的那麼直接。但它同時也明確提出了一個更簡單而基本的問題:你是甚麼?
----------------------------------------
1 這裏所提到的丹尼特(Dennett)的文章(毫不令人驚訝地)叫做〈我在哪裏?〉,可以在他的Brain-storms(1981)一書第310—323 頁中找到。關於這一話題的詳細探討,請見網頁:www.barrydainton.com/self/ 。這個網站包含了大量附錄,相關於我們在本書中將會遇到諸多問題和主題—還包含了對有關哲學術語的一些說明性的評論。
你存在,這是一個你可以比較有理由確定的事──和其他讓你覺得確信無疑的事情一樣,非常肯定。但是,你,或者我們其他人中的任何一個,到底是甚麼?當你在思考“我是誰?”的時候,是誰(或者說,甚麼)在進行思考呢?這個問題帶來的反響是其他問題難以企及的,而歷史上像這個問題一樣富有爭議、或者說難以回答的問題,為數也並不多。
對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至少對於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而言--會說,我們是甚麼,這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是人類,生物性實體,智人(Homo sapiens)這一動物物種的成員。儘管這是一個科學上無可指摘的回答,但這絕不是唯一可能的回答,甚至也不是最常見的回答。許多人認為,我們當然有生物的身體,但我們並不僅僅是有機體。我們還有靈魂,讓我們能夠超越肉體的死亡而存在。在美國,有大約超過百分之七十的人相信他們有靈魂;在英國和德國這個比例要略低一點;而在非洲和印度,這個比例則要高得多。可以推斷,大多數人會說,我們並不僅僅有靈魂,其實,從根本上來說我們就是靈魂。不論靈魂可能是其他甚麼,如果靈魂是值得擁有的(或者值得被渴望擁有的),那它就應該能夠讓一個人的性格、智力,以及有意識的精神生活在其身體死後得以繼續。這種靈魂,實際上就是一種心智,它不是一種你可以“擁有”--如同你可以擁有一隻疼痛的腳那樣--的東西。靈魂即你所是的東西。
在這本書中,我們會看到關於自我的不同觀點。我們的核心問題是:到底甚麼是自我?我們會權衡這方面的最新論點,即人類擁有一個能從他們的身體分離出去的自我。它不是靈魂本身,而是一個能夠承載我們心智狀態及能力,也能夠在我們肉體消亡之後繼續存在的自我。這一學說認為,我們從本質上說是心智的存在者,並不受制於某個特定的人的身體。這一觀點在哲學和神學中,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在本書中,我們將對認為我們真的就是這類存在者的純粹哲學主張進行評價。
關於自我本質的討論不僅有着抽象的重要性,對自我的理解,對於我們如何生活、如何與他人以及我們周圍的世界相處,都有重大意義。如果我們本質上可以與我們的身體相分離,那麼,隨着電腦技術的發展、神經系統科學和醫學的進步,這種分離不用多久就會成為可能。在這種情況下,也用不着多久,我們就需要重新思考與個人相關的法律體系背後的倫理和哲學原理。並且,在更廣泛的意義上,重新評價關於人類可能過上怎樣的生活的種種預設。
為了力圖證明我們並非只是我們的軀體,哲學家會採用有關精神東西和物質東西之本質的一些深奧的、形而上學的學說。我們也會談到其中一些學說,但我們的其他觀點則源於並不那麼玄奧的考慮。
我們很多人都在電影裏看過這樣的故事,科技的發展讓人可以從一個身體轉移到另一個身體去。在典型的“換身”(body-swap)情節中,一個大腦掃描器會把所有的心理狀態(例如記憶、信仰、性格特徵之類)從一個大腦遷移到另一個大腦去。同樣,我們很多人也看到過空間傳送的情節,就像在科幻電視劇《星際迷航》(Star Trek)中那樣,人可以通過“光束傳送”,從一個地方被傳送到另一個地方。在這種空間傳送中,被傳送的人的軀體往往會被複製,然後再被毀滅,而後在另一個地點用新物質再造一個身體。
目前,這樣的技術的確還不存在,你也可以懷疑它們永遠都不可能存在。但在某些哲學家的眼裏,這一點並不重要。如果你和當前的身體是同一個東西,那麼你和你當前的身體永遠都不會分開。我們能夠想像自己以這類方式被傳輸,這一事實表明,這些過程或許保存了對我們自己的存活來說所有根本的東西。由於在心智轉移和空間傳送中,我們都離開了自己的軀體,因此,我們應該推斷,我們真的是可以與自己原來的軀體相分離的。而且,仔細思考一下這些傳送過程到底保留了甚麼,我們就可以區分出對我們的存在來說最為不可或缺的那些特徵。
這一論證思路在關於自我的哲學討論中非常突出。其實,持這種觀點的人的目的,是希望通過訴諸可能的、或可設想的移運人的方式,把我們從軀體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這種策略是否能夠成功,並且,如果成功了,它傳送的是甚麼類型的自我,這些都是我們將要探討的話題。
我們的研究應當從哪裏開始呢?顯然,自我是有意識的,至少他們醒着的時候是有意識的。無論其他,他們首先是能夠知覺周遭環境的東西──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他們有着身體感覺、進行着思考、作着決定、回憶着他們過去的經歷、經受着他們情緒和感情的變化。這裏只是列舉了有意識的經驗的某些形式。我們大多數人都足夠幸運,每天都會感受到這些有意識的經驗。然而,儘管意識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常見的東西,也是自我這個概念中最為核心的東西,但在某些方面,它卻是一個非常讓人困惑的、頗多爭議的現象。
最核心的難題並非意識是甚麼樣子──關於有意識是甚麼樣子的,我們多少都會有所瞭解──最核心的難題在於意識與意識之外的世界,以及更具體的,意識與我們的大腦之間有甚麼關係。意識是一種以品質、磁力,或者電力的形式存在的生理現象嗎?還是說,它是一種另外的、根本上非物理的現象?這就是眾所周知的“意識問題”,它在近年的討論中顯得愈發重要:在過去幾十年裏,從心理學到神經科學,從量子理論到當代藝術和舞蹈,還有哲學,許多學科都對意識問題有着極大的興趣。對意識進行科學探究,肯定會遇到很大的困難。科學之所以發展,是因為科學限定自己的研究對象是客觀的、可公開觀察到的現象,例如星球的運行。然而意識是主觀的:唯一能夠直接感受你的經驗是甚麼樣的人,就是你。儘管如此,只有在我們對意識有科學的理解時,我們才會對我們自己以及這個更廣闊的宇宙有一個更全面的科學理解。所有人都知道,這樣的理解並不是唾手可得的,但我們也都認為,這是一個刻不容緩的任務。
我們將會討論,為甚麼意識問題是如此的困難──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大程度上與科學革命期間的那種對物質世界的構想有關(此構想今天還為我們所持有)。我們也會討論目前關於物質世界和意識之間關係的最精闢思考,這些也正是意識問題最有希望的解決之道。最終看來,關於自我的本質、自我和更廣大世界之間的關係以及自我能夠承受的變化類型,這些解決之道有着非一般的啟示。
人們常說,相信我們有不死靈魂的最深層的──如果(可能)不是最有價值的──動機,就是逃脫死亡。多得電腦技術迅速發展,有些技術樂觀主義者認為,不用多少時日,我們就能夠把自己“上傳”到電腦維持的虛擬天堂,在那裏享受某種近似的不朽。我們也會審視這些說法,也會考慮,對自我之本質的不同構想對於此類希望會有怎樣的影響。
這些虛擬世界也有可能會影響到“我們”作為物件嗎?假設技術樂觀主義者是正確的,將來的電腦不但能夠產生虛擬世界,其中生活着完全有意識的虛擬居民,而且電腦不用費多大力氣和成本,就可以創造並維持大量這樣的世界,裏面住着大量這樣的居民。如果是這樣,那麼,很有可能由電腦產生的自我的總數,將會遠遠超出非電腦產生的自我的總數。在這樣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我們也生活在由電腦維持的虛擬世界中。這真是我們應該擔憂的事情嗎?甚至這樣的假設有沒有意義?我們會梳理這些問題,也會得出一些出人意料的結論。
退一步講,值得注意的是,存在着某個類似傳統所構想的自我的東西──一個根本上精神性的東西,它在原則上可以與其軀體相分離──這一說法在當代的某些知識分子圈子裏被廣泛假定為一派胡言,這些知識分子不顧大多數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實際上,對傳統所構想的自我放逐,有時候被視為現代性的一個標誌,而科學和哲學中的發現已經使這種看法無法立足了。不過我認為,上述假定是完全錯誤的,或者,它至少太過簡單化了。一方面,雖然我們的自我、我們的意識和實在的其他部分之間的關係,還有許多有待發現──並且我們還不能夠確定,隨着技術的發展,未來會帶來甚麼──但正如我希望證明的,我們知識中的空缺並不意味着我們不能夠取得寶貴的進展,也不意味着探究本身會一無所獲。我們最重要的收穫,乃是對我的一個與現代科學的進展完全相容、完全連貫的構想,我們把自我構想為一個統一的、有意識的主體。
但是,我們不必走到太遠。我們的探討首先將聚焦於一個乍看起來更加平常的話題。如果假定你存在着,那麼你能夠進行哪些類型的旅行呢?你能夠選擇甚麼交通方式呢?你能經受甚麼樣的運動或是空間轉換而存活下來呢?我已經說過,與旅行相關的這些問題和“我是甚麼?”這個問題有着密切的關聯。當我們更加深入地探討其間的關聯時,還會發現,就運輸而言,存在着一些極其重要的問題,對於它們,物理學(化學、或生物學)都無法給予解答,只有形而上學才能夠。
序幕
你醒來的時候覺得一切正常,直到進了洗手間,才注意到有點不對勁。你看着鏡子,看到自己再熟悉不過的臉正盯着自己看……唉,一大早這個時候,這張臉看上去並不在最佳狀態。過了一會兒,你注意到一些非常奇怪的事情:你頭頂上好像伸出了兩根短短的、貌似天線的東西。你扯了扯其中一根,顯然它不會伸縮。你設法接受了頭頂上的這個新裝飾物,把頭髮向後梳,卻又注意到了另一個問題。在你的前額上,就在發際線之下,有一塊三角形的皮膚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像是一塊玻璃。靠近鏡子,你發現這層表面是完全透明的。你看不到內部的幽深之處,但...
目錄
序幕 / 001
第1章 夢和終點 / 012
第2章 通往現代靈魂之路 / 022
第3章 自我的解放 / 042
第4章 現象的與心理的 / 060
第5章 自我、力量和主體 / 077
第6章 縱身一躍 / 100
第7章 重要的東西(和其他東西) / 123
第8章 心智在世界中的位置 / 153
第9章 未來的自我 / 188
尾聲:論被時間移動(或不被移動) / 218
序幕 / 001
第1章 夢和終點 / 012
第2章 通往現代靈魂之路 / 022
第3章 自我的解放 / 042
第4章 現象的與心理的 / 060
第5章 自我、力量和主體 / 077
第6章 縱身一躍 / 100
第7章 重要的東西(和其他東西) / 123
第8章 心智在世界中的位置 / 153
第9章 未來的自我 / 188
尾聲:論被時間移動(或不被移動) /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