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調是一個音樂流派和音樂形式,起源於19世紀末,非裔美國人在美國南方腹地及美國各地。這種流派的根源是從非洲傳統音樂而來,非裔美國人的歌曲作品,黑人聖歌及歐洲白人移民美國傳統的民間音樂,藍調融合了黑人靈歌、工作歌曲、現場大聲叫喊及回應、歡呼、吟唱和押韻成簡單的民謠。爵士樂、節奏藍調和搖滾樂中無處不在都有藍調音樂形式的特點,就是呼叫-回應模式,藍調音階和特定的和弦進行,其中十二小節藍調是最常見的。藍色音符(或「擔憂音符」),通常是音高變平的三分之一或五分音符,也是聲音的重要組成部分。藍調洗牌或行走低音加強恍惚般的節奏,並形成一個重複的效果,被稱為凹槽。
藍調作為一種音樂流派的特點是在於歌詞、低音線和樂器。早期的傳統藍調詩歌由四行重複的單行組成。直到二十世紀的最後幾十年,最普遍的現行結構才成為標準:AAB模式由四條第一條線上的一條線組成,它在下四條線上重複,然後是一條較長的結束線最後的節拍。早期的藍調經常採用寬鬆的敘述形式,往往涉及非洲裔美國人遭受的種族歧視和其他挑戰。
許多元素,如呼叫和響應的格式和使用藍色的音符,可以追溯到非洲的音樂。藍調的起源也與非裔美國人的宗教音樂黑人聖歌有著密切的關係。藍調的第一次出現往往是在奴隸制結束之後,以及後來的自動化點的發展。這與前奴隸新獲得的自由有關。編年史開始在20世紀初報導藍調音樂。藍調樂譜的第一次出版是在1908年。藍調已經從無伴奏聲樂和口頭傳唱的奴隸演變成各種風格和其他風格。藍調其他風格包括鄉村藍調如三角洲藍調和皮埃蒙特藍調,以及城市藍調風格如芝加哥藍調和西海岸藍調。第二次世界大戰標誌著從原聲到藍調的轉變,藍調音樂逐漸向更廣泛的受眾,特別是白人聽眾開放。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逐漸發展了有快慢節奏的藍調搖滾的混合形式,將藍調風格與搖滾音樂融為一體,及節奏藍調。
維基百科
圖書名稱:為什麼我們想要的比需要的多?
探究「所有權心理」(psychology of ownership)的第一本書。
心理學家布魯斯•胡德以科學研究為本,解釋人類這種獨特心理如何控制我們的各種行為。結合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層面的議題,從買手機到買飛機、從占有物到占有人,帶我們檢視「想要擁有更多」的心態如何讓人走錯了路,以及如何驅除這種不理性的天性。
擁有更多真的能讓你更快樂?
╳當你的價值取決於物質:
從擴張性消費到炫耀性消費,我們藉此釋放成功的訊息,然而一旦得到想要的東西,「享樂適應」的心理讓人又開始尋找下一個想要的東西,永遠無法滿足。
╳當自我認同來自於外在肯定:
我們透過擁有的東西向外界發送地位訊號,告訴別人我們是誰,並對物質產生強烈的情感依附,嚴重者會演變至極端的戀物癖與儲物症。
╳當擁有愈多,造成的失衡愈嚴重:
財富競爭讓到富者恆富、貧者益加悲慘;土地與自然資源爭奪讓全球戰事不斷。多數不理性行為,源自害怕失去自己擁有的東西。
作者簡介
布魯斯•胡德Bruce Hood
加拿大出生的英國實驗心理學家,劍橋大學博士,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實驗心理學系認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客座教授、哈佛大學專任教授。曾獲得Alfred Sloan Fellowship神經科學獎金,以及國際青年研究者學會的青年學者獎。美國心理協會、英國心理學會、英國皇家科學研究所成員。著有︰SuperSense,2009、The Self Illusion,2012、The Domesticated Brain,2014。
譯者簡介
麥慧芬
東海大學外文系學士、奧勒崗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譯作包括《單騎伴我走天涯》、《查理與我》、《錫卡的鳳凰木》、《狗史》、《暗星薩筏旅》、《在遙遠那方的太陽鳥》、《道德抉擇的艱難》等二十多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