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超越「寂寞」
睜開眼睛、起床、穿衣服、出門、回家、吃飯、看電視、躺下、睡覺。大部分的人都是以這種方式度過一天,人生也以此種輪迴作終。
「奢侈如春夜之夢,一閃即逝;凶猛如風前之塵,終將滅盡。」
《平家物語》所言若是人生的實態,我們每天的生活不過在「忍受寂寞」而已。但事實並非如此,正因為人生只有一回,更要設法使生活有意義。
說歸說,已逾六十歲的我,遺憾得很,不能說已超越寂寞。有時感到即將接近人生的終點時,便會被難以忍受的「寂寞」驅使。年輕時,畢竟是強說愁的寂寞年代;如今,卻深切地感受到真正寂寞的滋味。
這種感受成為原動力,推動我完成此書。既然活著,就應該像蘇格拉底所言「要活得更有意義」。因此,「將心置於何處」便成首要問題。「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未聞,食而不知其味。」《大學》講的正是這個道理。那麼,「心在此」是指「在何處」呢?
關於這點,僧侶和禪師間有以下的對話:
「心的居處,何處較適宜呢?」
「心,無所居之處是最高的居處。」
「無所居是個怎樣的地方呢?」
「心不住在特定對象之處時,就是住在無所居之處。」
「不住在特定對象之處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不要拘泥於善惡、心物等,所謂的二元論。因此,既不住在空處、不空處,也不住在寂靜處、不寂靜處。只有無所居之處,才是心真正的居處。」
這裡所說的「無所居之處」,《菜根譚》裡有一句「心不可不虛」(七十五則)。不「虛」的話,「心自偏執,他是,即我非。我是,即他非。」日本聖德太子曾發生過這種「二元論」的爭論。
因此,我們要超越「寂寞」、活得更有意義的話,必須讓我們的心住在「無所居」之屋。這本書可說是在尋求這棟屋子的過程記錄。
無論如何,人生是要向前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