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目前評分: 評分:
圖書名稱:電掣雷轟動地來:臺灣日治鐵道古典詩精選輯注賞析 內容簡介
當火車遇到古典詩
日本治臺灣始於1895年5月,當時活躍於臺灣社會的領導階層,多半受過傳統漢文教育,甚至參加過科舉。日本統治臺灣之後,他們擔心漢學被消滅,於是紛紛籌組詩社,藉由聚會吟詩相互取暖,抒發精神苦悶,而日本官方為了攏絡臺灣人,也默許甚至鼓勵詩社的成立。因此日治時期的臺灣,詩社非常盛行,寫詩更成為時髦而流行的事,甚至是身分的表徵。
有趣的是,古典漢詩來自中國,有淵遠流長的發展歷程,而當時來臺的日本人,不論是官員、記者、教授、警察也都會寫「漢詩」,雖然他們是以名為「訓讀」的日語發音來朗讀漢詩,但文字卻同樣是漢字,也都遵守漢字古典詩的格律。
雖然古典詩是舊的文學表現形式,但當全新的事物或前所未有的經驗出現時,不論是臺灣人或日本人,自然會觸發詩人的寫作動機,甚至成為集體創作的題材,因此當時描寫鐵道或火車的臺灣古典詩,為數相當可觀,內容非常豐富而多元,這些古典詩不但是生動的時代切片,也是我們觀看當時鐵路沿線風景的精采視窗。
在臺灣火車鐵道史料的保存,除了硬體物件外,臺灣火車鐵道古典漢詩,因其混合著時空現象巨變、現代感覺生成、殖民經濟辯證,使其作為同樣刻不容緩,必須予以有意識進行收集、整編、詮釋的精神文件。
面對如此重要,帶現代/古典/殖民多重辯證意義的日治時期鐵道主題古典漢詩,如何進行收集,披沙瀝金,以至咀英嚼華,正是「日治時期鐵道古典詩輯注」計畫之源起。本計畫試圖透過有系統的收集、編輯、譯注、賞析的計畫,主題式的呈現臺灣日治時期火車鐵道之歷史、地理種種事件——如何被詩語言賦予當時主體的心理感受,以及思索。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解昆樺
國立中興大學人社中心研發組長、中文系副教授
《兩岸詩》主編
生活藝文頻道
www.youtube.com/channel/UCLEKSiq51WYtiq1h0gzITYA
個人學術網頁
reurl.cc/7MDemy
目錄
導讀:現代火車與臺灣古典詩的相遇 廖振富
鐵道印象與全通式詩作
李碩卿 〈火車〉
陳瑚 〈汽車〉
賴惠川 〈竹枝詞〉
吳子宏 〈輕便車‧二首其二〉
林純卿 〈臺灣雜詠‧六首其六〉
胡殿鵬 〈臺灣雜詠‧四十首其十九、二六〉
張純甫 〈過古隧道〉
後藤新平 〈戒嚴令後往觀鐵道開通式〉
洪以南 〈祝鐵道全通式〉
小松吉久 〈宜蘭線開通式誌慶〉
陳貫 〈臺東鐵路全通感賦〉
鄭坤五 〈下淡水工事中鐵橋〉
現代乘車經驗
鄭坤五 〈為開畫會夜車北上值五月十三賽會車中人滿苦無立錐之地二首〉
洪繻 〈自鹿港乘小鐵輪即事〉
李碩卿 〈抵家〉
簡楫 〈角板山途上〉
楊爾材 〈歸自羅山赴汽車不及〉
黃守謙 〈笨港進香詞‧五首其四〉
楊爾材 〈打貓竹枝詞‧十四首之七、八〉
石中英 〈車站握別〉
蔡梓舟 〈偕內子於臺中驛送金追內弟從軍〉
陳錫津 〈樟腦寮〉
魏清德 〈過下淡水溪〉
林朝崧 〈夜行車北上〉
傅錫祺 〈自臺南至嘉義車中口占〉
產業經濟活動
林朝崧 〈旗後作‧四首其三〉
許柱珠 〈花蓮港竹枝詞‧十首其十〉
後藤新平 〈員林途上示加藤廳長〉
楊爾材 〈打貓竹枝詞・十四首其二、三〉
王炳南 〈夜往井仔腳路上即吟〉
蕭水秀 〈金瓜石竹枝詞‧九首其一〉
周石輝 〈重遊宜蘭雜詠‧二十四首其五、六、八、九〉
陳槐澤 〈送梅生之瑞芳〉
張純甫 〈臺灣蔗枝詞〉
傅錫祺 〈採蔗七絕限陽韻‧二首其一〉
王炳南 〈蕭壠竹枝詞‧十首其八〉
黃贊鈞 〈向高雄驛〉
阪本釤之助 〈阿里山二首〉
賴雨若 〈過阿里山雜詠‧五首其四〉
張麗俊 〈八仙山即景〉
鐵道沿線觀光
小野真盛 〈基隆驛前即事〉
林錦銘 〈松山驛二首〉
伊藤貞次郎 〈汽車過圓山驛〉
王少濤 〈北投星之家旅館題壁〉
陳懷澄 〈桃園驛即景〉
陳懷澄 〈午次新竹驛有懷〉
林培張 〈香山驛望海〉
吳萱草 〈至番仔田驛〉
李黃海 〈旅行紀略‧十首其一、二、三〉
陳懷澄 〈由苗栗至銅鑼灣〉
鄭虛一 〈初秋暮過通霄〉
鄭坤五 〈赴臺北天籟吟社歸途經海岸線雜詠〉
吳鍾善 〈自臺北至臺中車中作‧十首其八、九〉
林朝崧 〈二八水村〉
陳占明 〈偕如松庚兄歸鄉自員林驛向社頭遊及許厝藔山麓拜訪蕭金英君陳安政先生一堂敘舊雜詠‧八首其一〉
林朝崧 〈濁水溪三首〉
蘇孝德 〈臺斗坑區雜詠‧二首其一〉
羅秀惠 〈阿里山車中口占拈各驛〉
賴子清 〈奮起湖〉
吳萱草 〈過曾文溪橋〉
小野田成美 〈遊關子嶺途上口吟〉
吳萱草 〈南行道上什詠‧十首錄六〉
林玉書 〈高雄途中〉
王少濤 〈發屏東驛車中所見〉
倪希昶 〈潮州驛〉
周石輝 〈重遊宜蘭雜詠‧二十四首錄十〉
王少濤 〈發花蓮港驛赴壽村車中所見〉
許柱珠 〈過馬太鞍驛〉
許柱珠 〈過末廣驛〉
王石鵬 〈東臺紀遊雜詠有序‧十四首其一、二、六、九〉
解昆樺 編後記:鐵道帶給臺灣古典詩的重層現代性
序
導讀
現代火車與臺灣古典詩的相遇
廖振富
一、當火車遇到古典詩
地球上出現火車這種嶄新的交通工具,是19世紀的事,從此人類社會快速改變,直接影響人群移動、經濟運輸,也徹底顛覆以往的生活型態。臺灣的鐵路建設,雖始於清朝末年的劉銘傳,但全島鐵道交通網路的完成,卻是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20世紀之始,日本殖民者帶來各種進步的治理,諸如醫學與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治、革除男性髮辮、女性纏足陋習、引進現代教育制度,乃至各種交通建設的快速發展等等,鐵路建設尤其是最鮮明的成果。
論當時的文化環境,日本治臺灣始於1895年5月,當時活躍於臺灣社會的領導階層,多半受過傳統漢文教育,甚至參加過科舉。日本統治臺灣之後,他們擔心漢學被消滅,於是紛紛籌組詩社,藉由聚會吟詩相互取暖,抒發精神苦悶,而日本官方為了攏絡臺灣人,也默許甚至鼓勵詩社的成立。因此日治時期的臺灣,詩社非常盛行,寫詩更成為時髦而流行的事,甚至是身分的表徵。
有趣的是,古典漢詩來自中國,有淵遠流長的發展歷程,而當時來臺的日本人,不論是官員、記者、教授、警察也都會寫「漢詩」,雖然他們是以名為「訓讀」的日語發音來朗讀漢詩,但文字卻同樣是漢字,也都遵守漢字古典詩的格律。雖然古典詩是舊的文學表現形式,但當全新的事物或前所未有的經驗出現時,不論是臺灣人或日本人,自然會觸發詩人的寫作動機,甚至成為集體創作的題材,因此當時描寫鐵道或火車的臺灣古典詩,為數相當可觀,內容非常豐富而多元,這些古典詩不但是生動的時代切片,也是我們觀看當時鐵路沿線風景的精采視窗。
二、本書架構與主題分類
本書緣起於中興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獲得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補助的研究計畫,邀集專家學者合力編寫,精選與鐵道有關的臺灣古典詩七十首,希望透過註解賞析的方式,讓讀者能有機會欣賞到這些作品。
在架構安排上,本書將選錄的作品大致分為四大主題,分別是「鐵道印象與全通式詩作」、「現代乘車經驗」、「產業經濟活動」、「鐵道沿線觀光」,各類作品多寡不一,但數量差距不大。不過必須說明的是,上述分類僅是作為閱讀欣賞的參考,讓讀者可以理解鐵道詩的多元面向,並非嚴格的分類。
「鐵道印象與全通式詩作」,多數作品偏向整體性的印象描寫,刻畫搭乘火車帶來感官與視野的全新體驗,快速便捷往往是描寫的重點。另外也收錄不少描寫運貨、載人兩用的「輕便車」之詩作。至於所謂「全通式詩作」,則是每當新路線開通完成,日本官方就會舉行盛大的慶祝儀式以宣揚政績。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908年10月西部鐵路全通式。這些詩作少不了歌功頌德,但也記錄了當時臺灣各地火車越來越普及的盛況。
關於這類詩作常描述「快速」的概念,必須與火車尚未普及的時代對照才能顯現。1900年3月15日,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在臺北舉辦「揚文會」,彰化仕紳吳德功3月9日從彰化搭轎子到臺中,3月11日天未亮就由警官保護從臺中繼續坐轎子出發,3月12日申刻(下午3-5點)抵達新竹,花了將近兩天才從臺中抵達新竹。而新竹到臺北有劉銘傳時代遺留的鐵道, 3月13日早上9點他從鳳山崎(湖口)搭乘火車,中午12點就抵達大稻埕。這個例子,清楚顯示搭乘火車與坐轎子所需花費的時間,竟是如此懸殊。
「現代乘車經驗」,關鍵詞是「現代」兩字,內容呈現各種面向,包括描寫火車行走快速的驚訝、車站離別的依依難捨、夜行火車的感官震撼、車中賞月與車廂即景、錯過車班的無奈、火車經過山洞、鐵橋或河流所見的不同景致、搭乘火車進香的人潮等。或強調鐵道工程之艱險、或呈現火車帶動傳統民俗宗教之熱潮、或涉及戰爭與政治議題,凡此種種,都足以凸顯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面臨全新交通工具帶來的現代性體驗,如何深入滲透到民眾生活的各個層面,也呈現了社會快速變遷的軌跡。
「產業經濟活動」收錄的作品,主要呈現鐵道帶來的經濟效益,諸如描述鐵道串聯高雄、基隆兩大商港,便於水果、稻米等農產品的外銷;而北部採煤礦、中南部採蔗糖,甚至西南沿海地帶曬鹽,都依靠五分車運送;至於中部的八仙山與嘉義的阿里山,當時如火如荼的伐木工程,森林火車更是不可或缺的運輸工具,其中阿里山的林業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尤是書寫的大宗。而金瓜石、三貂角、花蓮等開發較晚的地區,也因火車開通而逐漸興盛,上述種種都有相關詩作呈現。
最後一類是「鐵道沿線觀光」,收錄作品數量最多,西部從基隆、臺北、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彰化、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地,東部的宜蘭、花蓮、臺東等地,本書都盡量收錄相關詩作。由於當時並無「郵輪式列車旅遊」接駁旅遊的概念,這些作品幾乎大多是描寫從車窗往外觀看的鐵路風光,呈現的是動態的匆匆一瞥、浮光掠影式的風景速寫,從中可看到各地景致的不同特色,諸如香山、通霄的海岸風光、銅鑼的丘陵、蘭陽平原的豐饒、花蓮與臺東的大山大海與多元族群風貌。另有少數詩作,則是搭火車到風景名勝旅遊之作,如北投溫泉旅館住宿、阿里山森林鐵路沿線各站速寫等。
三、如何閱讀本書的建議
根據讀者的興趣的差異,本詩有很多不同的讀法。如果您是喜好火車旅遊的讀者,您可以欣賞本書如何呈現日治時期詩人筆下的鐵道風光,藉此可與當代盛行的火車旅遊相互對照,並觀察地景地貌是否有差異?
如果您是專業的鐵道研究者或鐵道迷,您可以探討這些詩描述當時各地鐵路的分布狀況,或路線的變遷。如山線、海線鐵道、宜蘭線、臺東線,等各地區陸續完工的情形。而淡水線火車,如今已變身為捷運淡水線。
還有特殊的鐵路,如輕便車、五分車、森林火車,如何被描寫?其中糖廠常見的五分車鐵路,除了少數路段被保存,用來發展觀光,其他都已被拆除殆盡,成為20世紀糖業輝煌時代的印記。阿里山森林鐵路經歷百餘年的歷史滄桑,運送林木的功能已功成身退,持續不變的是觀光遊憩的功能被強化。而前人留下的詩作可以當作「臥遊」的好材料,也可以比較與現代的搭乘體驗有何異同?
您若是文學愛好者或是研究者,這本書也提供不少素材讓人鑽研深思,也足以引發您進行更深入探索的興趣。純就文學藝術手法觀察,這些詩作的整體藝術表現或許並不突出,但其社會性與時代性卻相當鮮明。如牽涉到庶民生活、產業發展、觀光旅遊、戰爭與政治等,至於詩人的看法或感受如何,往往有很多複雜的面向,不能簡化一概而論。
本書收錄作品的作者,以臺灣人為主,日本人次之。臺灣人多半是活躍於臺灣詩壇的各地詩人,他們往往也是社會上的領導階層。至於日本人,多半是治臺的各級官員,如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曾任宜蘭廳長的小松吉久、公務員神谷由道、林業官員伊藤貞次郎、來臺旅遊的阪本釤之助等。另有極少數的中國人,如福建人吳鍾善。
另有一點值得注意,關於書中詩作的書寫觀點,絕大多數都是讚嘆鐵道與火車的神奇快速,但其實也有抱持保留態度者,如洪棄生的〈鐵車路〉、吳德功〈新竹坐火輪車往臺北〉、〈獅球嶺開地道以通火輪車〉,都對鐵路興建抱持反對批判的態度,但由於這幾首作品都是寫於清朝統治時期,本書並未收錄,另作補充如下。
洪棄生的〈鐵車路〉,先擔心鐵路開設會破壞自然環境:「我道帶礪在河山,縋幽鑿險山河變」,後半描述:「又況勞民復傷財,民窮財盡滋內患。臺灣千里如金甌,渾沌鑿死山靈顫。有潦有流間其間,不能飛渡復中斷。」提出勞民傷財、增加政府財政負擔、破壞自然環境等反對建設鐵路的理由,雖然立場保守,但也並非全屬偏見。吳德功〈獅球嶺開地道以通火輪車〉全詩如下:「屴崱雞籠道,輪車瞬息通。不須風力趕,端藉火威攻。險越高山上,塗穿大地中。可憐天塹失,何恃保瀛東。」前半部看似稱讚工程艱難效益顯著,但最後兩句卻認為會破壞地理環境的天然屏障。上述作品,可提供我們閱讀鐵道詩的另一個觀察面向。
最後必須說明的是,作為臺灣的第一本鐵道古典詩選集,在選詩、詮釋、賞析各方面,都未盡完善,但我們透過多次討論、專家校訂等機制,希望能盡量減少錯誤。不過,這畢竟是開創性的起步,且由於本書是團隊合作的成果,每位撰稿者文字風格不一,詳略有別,這也都是難以避免的現象。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800742
- 規格:平裝 / 262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
|
| 66折: $ 251 | | 作者:張東君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09-02 66折: $ 172 | | 66折: $ 528 | | 66折: $ 158 | |
|
| 作者:原味太太 出版社:台灣廣廈 出版日期:2022-12-15 $ 374 | | 作者:山下街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04 $ 111 | | 作者:護玄 出版社:蓋亞 出版日期:2024-10-16 $ 236 | | 作者:蔡康永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24-08-01 $ 316 | |
|
| 作者:Jörg Peters、Bernd Rolf 出版社:創意市集 出版日期:2024-11-14 $ 266 | | $ 552 | | 作者:青山剛昌 出版社:青文 出版日期:2024-11-14 $ 157 | | $ 315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