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名稱:失去青春的孩子
「這就是建教人生,你要忍很多事情,要先體驗社會。
人家在念高中、在玩的時候,你就在職場上面乖乖工作,賺你的錢。」
台灣美髮建教合作第一手報導
揭開建教生為了夢想與生存,所付出的代價
★台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獎得獎作品★
★附有美髮助理工作攝影集★
在台灣,不愛念書、不會念書的孩子
生在有錢人家,就是送出國念書
生在中下階層,就是去建教合作
建教合作號稱可以讓人技術、文憑、證照一次擁有
不必擔心繳不出學費,還有錢可以賺
它曾經被經濟弱勢、學習弱勢、家庭功能失常的孩子
當作一次希望、一個機會
但他們加入建教合作以後,每個人的命運卻大不相同
有些人的生命,的確因此有了不同凡響的價值
但更多的建教生,歷經的卻是夢想幻滅的殘酷
十五至十八歲的青少年,每天工作超過十小時
沒有社團活動、沒有寒暑假、沒有畢業旅行
他們付出青春年華,以為有朝一日可以成為設計師
他們咬牙苦撐,以為能夠習得一技之長
但有些人卻只能一直洗頭、一直做助理的工作……
建教合作曾是弱勢孩子脫離困境的一條出路,但為何美夢變成惡夢?
原本立意良善的制度,為何反而使人陷入火坑?
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作者展開美髮建教生研究,走訪台北、宜蘭、新竹、台中、雲林、嘉義、高雄,尋找願意訴說自己生命故事的建教生,並將他們的故事一點一滴記錄下來。
本書講述的是一群孩子如何成為建教生,以及他們成為建教生以後,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這些故事由家庭問題、經濟困境、教育不平等與勞動處境所交織而成。
他們的故事,是台灣底層孩子的縮影
他們是被家庭落下、被教育制度落下、被社會落下的孩子
聆聽建教生的說法,讓我們得以接近並理解,台灣中下階級的孩子如何在現實壓迫下,劈荊斬棘地殺出一條「生路」。
曾有人高喊,若店家不能依法辦理建教合作,不如就讓建教合作消滅。但本書作者卻希望它不要應聲倒下,而是能夠逐步修正,變成更好的教育制度。至於改變該從何開始?作者認為了解建教生是相當重要的第一步。
唯有了解建教生,才能為他們提供最實質的幫助,讓制度與政策的設計為他們量身訂作,避免對於他們的幫助,仍圍繞著主流價值,使他們再次遭受主流價值的壓迫。
【齊聲推薦】
謝國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專文推薦)
王婉諭|立法委員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執行長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黃偉翔|Skills for U執行長
葉大華│監察委員、資深兒少權益工作者
劉志洋│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副秘書長
鄭怡雯│台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藍佩嘉│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謝國雄)迫於家庭的經濟環境,他們參加了建教合作,希望同時解決經濟的難題並學習到就業的技術。但事與願違,他們在工作現場的大部分時刻,其實是在勞動,無法學到技術,而且獲得的報酬不高。然而,他們不是不知道,卻仍接受這樣的處境,甚至肯定建教合作。建教生面對不合理的待遇卻還投入,為什麼?建教合作的美意最後變成惡果,為什麼?本書透過精彩與引人入勝的故事來解開這個謎題。
(鄭怡雯)台灣終於出現了一本用情至深、鞭辟入裡,以建教合作為題的社會學公共書寫傑作!本書抽絲剝繭地勾勒出建教合作從招生、學校到勞動現場,背後層層的結構性問題;亦細膩地描繪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建教生們,如何向著微光匍匐前進的生命姿態。並在「誰是建教生?」的叩問裡,折射出台灣社會階級分化的深層省思。
(藍佩嘉)躺在美髮院椅子上洗頭時,你是否曾想過:那些略帶稚氣的臉孔,手上刻印了怎樣的滄桑?建教合作的教育計畫,是帶給他們半工半讀的機會、晉身設計師的流動階梯?還是交換了青春,卻難以得到勞動保障、深陷剝削陷阱?本書深入描繪美髮建教生的故事,並暴露更大的家庭困境、教育不平等與邊緣化勞動處境,非常值得一讀。
(何榮幸)立意良好的「三贏」建教合作制度為何會變質?必須進入建教生的生命情境才得以透視與理解。這本佳作打開了一扇重要窗口,期待有更多窗口引進光亮,讓僵化的教育制度得以與時俱進,更讓身處其中的年輕心靈得以培力成長。
(張烽益)建教生是被教育體系與社會漠視的一群人,作者透過一個個故事,逐漸堆砌出建教生的完整圖像,同時也指出建教生法令與制度的缺失,讓廠商與學校所共構的巨大齒輪,把建教生的初心輾壓變形碎裂。
(黃偉翔)這本書是建教生的社會學田野,看見生態的美麗哀愁,那介於勞工與學生間的模糊,容易讓建教生委屈;正因為作者非就讀技職背景,才能看得這麼的清、那麼的澈,這位社會學徒盼摘掉人們對建教生態的玫瑰色眼鏡(rose-colored gla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