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著者序
與臺北科技大學有雙聯學位合作的美國辛辛那提大學San-MouJeng教授,對於其出生成長地的大稻埕發展與相關研究深感興趣。2019年11月旅美已長達40年的鄭教授來訪北科大時表示祖父曾在大稻埕開設藥材店。受惠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多年來致力數位典藏之成果累積,當下我以手機上網至該館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進行查詢,即發現【長崎泰益號文書】中有鄭崇祿先生商業貿易往來之商業書信35封,發信時間為1927~1938年。經由蒐整梳理即向科技部提出【二戰前關稅制度下環中國東海地區的貿易網絡—以善元泰號為個案】的計畫申請,執行期限為2021年8月—2022年7月。凡事起頭難,執行之初對這批書信的解讀感到陌生與吃力,特別是其中的毛筆手寫字體相當難以辨識,在透過文脈釐清的琢磨與探索,以及年代日期的交叉比對之後,對於信件內容的掌握逐漸明朗,並得以藉此民間商號,具體探究1920年代後期至1930年代後期,臺北大稻埕、基隆、上海、香港,以及長崎門司等位處環中國東海地區商業貿易型態與貿易網絡之特徵,期能拼組二戰前大稻埕貿易通關之歷史圖像。
計畫執行期間與北科大創新設計與知識管理研發中心范政揆主任攜手跨域合作,2021年11月19至26日將部分研究成果以「大稻埕關貿網絡—善元泰崇記商業書信特展」,在北科大人文實驗室公開展出,展現北科大近年以大稻埕為實作場域,透過人文與設計的跨域合作與在地深耕,厚實現今大稻埕歷史街區活化不可或缺的文化內容與文化資源,在文化永續的傳承上,具備邁向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之社會實踐力。與此同時,亦獲得財團法人鄭崇祿教育基金會之關注與重視,遂將這些現階段具有大稻埕歷史街區無形文化資產知識含量的研究成果,以產學合作【大稻埕文化永續:善元泰崇記關貿網絡圖鑑製作計畫】的方式規畫進行出版,是為本書的出版緣起與契機。
2023年秋天北科大在校務研究暨永續發展中心整合之下,舉辦「記憶.技藝—百年北科文資薪傳紀實系列」首展,以主題特展形式詳實紀錄與呈現自創校以來在文化資產保存與薪傳上豐厚且多元的實績,為北科大守護文化資產與薪傳紀實系列揭開序幕。本研究成果即獲邀以「憶起大稻埕」—「展讀大稻埕商業文書.拼組臺灣關貿地圖」為題參展,長達1個月的展出期間(2023年10月28日-11月27日),到場參訪者除了本校師生之外,尚有日本水俣市長參訪團、韓國江 原道教育廳技職教育訪團、國內外各級校友會,以及來自環境部、文化部、文史導覽工作者、在地里民民眾等國內外之產、官、學、 研、民各界的參訪交流,帶來諸多的迴響,印證文化展演乃至於科普化的轉譯以及國際交流,誠為在地文化傳承與 文化永續所不可或缺的途徑。
因此,本書採取中英文雙語並列;在美編排版上,則經與本校工業設計系黃孟帆老師研究室的團隊跨域專業整合,除了將信件數位檔與原文及其解說文字進行編輯,完整呈現書信原貌,以供家族典藏及學術查詢應用之外,有別於學術專書規格,為順應現今千禧世代乃至於一般大眾吸收訊息之主流方式,本書汲取書信中的文化符碼與元素,結合美學加入插畫與信件內容的事件名稱等進行設計轉譯,以更親和且更貼近生活的易讀取徑,傳達當時的情境氛圍與樣貌,亟盼進一步拓展本書的受眾者與閱讀群,並為臺灣原生文化內容與文化產業鏈挹注必要的養分與驅動力。
本書得以見世,源自2019年San-MouJeng教授的尋根之念,為本人帶來與鄭崇祿商業書信相遇的機緣,迄今歷經長達5年在獲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財政部關務署、財團法人鄭崇祿教育基金會,以及北科大校務研究暨永續發展中心、創新研發管理推動辦公室與光大創創學院等各界資源挹注之下完成。期間承蒙楊麗祝老師不厭其煩地數度文稿修整與逐字審定、范政揆老師在展演策略上的提點、陳淑均老師在英文翻譯的協力,以及黃孟帆老師帶領何侑庭、林柏宇、謝育晴的美術編輯與排版;耐心地逐字建檔的碩士生蘇姵勻,以及總是任勞任怨處理行政上日常繁瑣庶務的助理陳思瑾。本人在此致上最深的謝忱。
另外,由於信中手寫字跡不易解讀,錯誤判讀在所難免,除尚祈見諒之外,日後當予正誤補足。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副教授張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