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的圖書 |
$ 255 ~ 350 | 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
作者:劉亮雅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06-06-08 語言:繁體/中文 共 2 筆 →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
|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原住民族在17世紀中葉以前一直居於主體民族地位;隨著漢族不斷從中國本土移入與墾殖、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臺灣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加上國際上冷戰對峙的格局,使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隨著1987年戒嚴時代結束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國民兩黨為首的政黨政治、統獨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淡化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意識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的面貌。
維基百科
這本書專論解嚴以來的台灣小說,特別要做深度的歷史脈絡研究,探討後現代與後殖民的並置、角力和混雜如何成為解嚴以來主導的文化思想、文學主題與美學手法。
後現代與後殖民分別於八○年代中期和九○年代初期引介自西方,其翻譯效應持續發燒,成為解嚴以來的主導思想,也顯現台灣內在的匱缺與欲求:八○年代以來經濟繁榮卻被邊緣化為國際孤兒的窘境,以及1979年美麗島事件所促發的政治反對運動和本土化運動,讓國民黨中國中心的威權統治失去正當性,而必須漸漸轉為台灣中心。
翻譯的後現代與後殖民是在文化無意識層面希圖終結威權統治,促進多元文化實踐,建構市民社會,並找尋台灣的國家定位。後現代與後殖民並激盪出性別、族群、性取向等多元身分認同,以及各種社會運動。
本書七篇論文,從小說史到多篇小說文本分析,涵蓋女性小說、歷史書寫、族群和後殖民小說、女同志和男酷兒小說。本書採用文化和翻譯理論,剖析小說文本的性別政治、國族政治、跨族群翻譯及美學手法,並提供相關議題的社會、歷史脈絡,以呈現解嚴以來的台灣小說的面貌。
作者簡介:
劉亮雅,一九五九年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英美文學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研究台灣當代文學與文化、同志文學、女性文學、英美現代主義小說、美國黑人女性小說。著有《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英美文學方面論文散見《中外文學》及重大會議。並曾編譯《吳爾芙讀本》,導讀、審定《海明威》、《吳爾芙》、《康拉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