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曾見過你,現在你又來了,
但這次我想和你建立一個純淨且真誠的關係,好嗎?
事實上,你幫助我生起了解脫之心;所以,
苦難,謝謝你!痛苦,謝謝你!
現在,我想學習與你道別,
因為我已經走上一條不同的道路,
這條道路即是解脫之道。
《從前有位阿羅漢》是「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系列的第三本書。如同旅途的風景不斷轉換,修道的旅程在本書中來到了「聖者之道」,從「個別解脫」理解「基礎乘」的修習目標與要素,也從歷史層面和哲學體系,認識小乘主張的異與同,時間進程為經線,宗派理論為緯線,交織出小乘見地全書八個章節的總覽。
這是一段獨自的旅程,不管是覺受、煩惱或解脫的欲望,都專注在「個人」的主題上。從自身最基本的元素開始,單純而務實的檢視各種概念形成的原因,認出身與心,也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如何造成了苦樂的感受,如何串連起來變成了輪迴的鎖鍊。這趟個別解脫之旅,有時猶如造訪國家圖書館,研讀不同派別對於小乘見地分歧的觀點;有時又像是到了歌劇院,在華麗的絲絨簾幕與繁複的水晶吊燈之下,上演的劇碼是「蘊、處、界」。有時則像搭乘夜行列車,穿過十二個山洞之後,乍然看到了「緣起」的旖旎風光。
這一系列小乘課程基礎,最初是依據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在正知國際學院講述時的脈絡與重點而成,多年來,經過本樂波切及幾位阿闍黎復講,再經那瀾陀菩提佛學中心兩度彙編,而成為今天的版本。本樂仁波切提醒大家,重點就是去感受自己對於解脫的基本、純粹和真誠的嚮往就可以了,這就是小乘之道的關鍵要素。本書使用「小乘」一詞,是因為小乘教法代表了佛陀最原始和最基礎的教導,注重自身修道的細節,以此由小向大,是學習佛陀三乘教法不可或缺的基礎。
作者簡介:
竹慶本樂仁波切(Dzogchen Ponlop Rinpoche)
是藏傳佛教寧瑪派與噶舉派新一代大師中最出色的學者與老師之一,亦是一位實修的成就者、書法家、視覺藝術家和詩人。
學習時期的本樂仁波切,在尊貴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頂果欽哲仁波切、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等多位大師座下領受教法與訓練,同時成為大圓滿與大手印兩大傳承的持有者。
本樂仁波切的教學方式幽默清新,飽含傳承自其根本上師 竹清仁波切的豐沛力量以及不拘形式的原創力,深受東西方弟子愛戴。
本樂仁波切是「那瀾陀菩提佛法中心」與「正知國際學院」創辦人。已出版的中文著作有《狂野的覺醒》、《離死之心》、《普賢王如來祈願文》、《叛逆的佛陀》等書。
章節試閱
內
文
選
句
(一)
內
文
選
句
(一) 1小乘之道的關鍵要素
我們不用學習任何新的哲學或宗教思想,只要試著去感受自己對於「解脫」那基本、純粹和真誠的嚮往就可以了,這就是小乘之道的關鍵要素。
2痛苦在小乘旅途上所扮演的角色
在小乘的旅途上,我們必須以一種直接且真誠的方式來感受自身的痛苦,這麼做可以讓我們看到,苦難和痛苦並非全然是壞事。事實上,我們看出痛苦是鼓勵我們為自身解脫而努力的催化劑和動力。透過痛苦,我們對解脫生起真正的熱忱、興趣和渴望.
3小乘裡修止的重要性
在小乘裡,我們必須培養對於個別解脫不動搖且不偏移的專注,這也就是為何止禪(shamatha,梵:奢摩他,平靜安住之意)的修持如此重要的原因。透過止禪,我們培養出專注的心;透過止禪,我們發展出決心,願意和我們的心一起坐下來,看著心的散亂,培養心的清明平靜。
4永不滿足的欠缺感
我們常常有種像是缺了什麼似的空虛感,這就是輪迴的本質,一種「永不滿足」的感受。即使有了曾經所想要的一切,我們還是覺得不是很滿意。
5匱乏的心態
龍樹菩薩(Nagarjuna)曾說:「最大的財富,即是知足。」當我們感到滿足,就算口袋裡只有五塊錢,我們仍然是富有的;但如果我們不滿足,即使在銀行裡有成千上萬的財產,我們還是很痛苦。所以,「知足」即是克服我們輪迴的匱乏心理狀態的良方。
6孤獨之必須
在個別解脫的旅程中,我們必須要去接觸自己根本的不滿足感和和孤獨感,並透過正確的見地和禪定的修持來超越它們。在止禪之中,我們一再地接觸到這孤獨感,我們孤獨的坐著,孤獨的面對自己的心,並且經驗到一連串個人意識獨特的情緒與想法。
7出離心
不論我們遵循的是金剛乘、大手印或大圓滿,如果欠缺了出離心,我們將無法解脫,因為,在解脫的真誠追尋中,我們缺少了最必要的元素。
8知苦與苦因
就像任何的關係,首先我們要彼此承認;也就是說,我們要先承認我們有苦難、痛苦和不滿足。第二,我們必須清楚看到自己不斷重覆造作這些痛苦的成因。第三,我們培養一種強烈的決心,決意不再讓自己陷入這種模式中,決意要讓自己從中解脫出來。第四,我們要去看痛苦的成因,然後努力斷除苦因,而不只是試圖去斷除由苦因而產生的痛苦。
9渴望恆常且堅固
從小乘的觀點來看,任何一種輪迴的樂,都可能成為痛苦的成因。當我們執著於這樣的快樂,並讓它變得固著、堅實的時候,它就成為更多痛苦的成因。
10國王和乞丐
從本質上來說,痛苦就是恐懼。即使擁有或享用著某種令人快樂的東西,我們仍然經驗到恐懼,因為我們不想失去這份快樂。我們所擁有的多或少並不是重點,國王和乞丐同樣都會恐懼失去所愛,也都會害怕去面對不喜歡的對境。
11謹記無常
輪迴的財富和快樂並不必然會成為問題,但如果它們變成人生主要的焦點,我們就會失去想要解脫的心念,擁有輪迴的財富和快樂是可以的,但是我們也必須體驗一些放下(letting go)的感受,並且心中常常記得無常的事實。
12專注在自己
當我們致力於個別解脫之道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空間,以便聚焦在自身的痛苦和習性模式上,並為這解脫道的旅程培養個人的熱忱。這種聚焦於個人身上的方式,促使某些小乘的修行者保持單獨的閉關,通常他們是靜默不語的。
13拼圖遊戲
我們可以用一種小規模的方式開始進行,仔細檢視我們經常體驗到的小小痛苦,例如輕微的情緒騷動。如此,個別解脫會一小片一小片的出現,就像拼圖一樣。當我們最後終於拼完了所有的拼圖小片,就會從自己所有的習性模式和導致痛苦的成因當中,完全解脫出來。
內
文
選
句
(二) ◆我們也許會納悶,這些不同的佛教宗派見地,是在近兩千年前遙遠的國度和文明中所傳授的,這些人和他們的見地,似乎並不適合現代的生活和思考方式,為什麼要學習這些呢?然而,在檢視人類最根本的經驗、情緒、思想時,我們會發現,它們並不因不同的時代、社會以及文化而有明顯的差異。
◆我們無需急於了悟直接、立即、完全的無我,事實上,法教中說道,光是對「無我」有一點點的質疑,就會改變我們的人生,這樣的懷疑甚至可以斬斷輪迴的根。因此,只要有一點點懷疑這世界和我們自身並非完全堅固且真實存在,這樣的懷疑就能變成大智慧。
◆我們必須看到,在所有的痛苦、迷惑、無明及情緒的障礙之下,都潛藏著對於自我的攀執。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不斷的引起痛苦。
◆「止」就像一個咖啡館。譬如,我們想結交一位新朋友,於是我們就約這位朋友一起到咖啡館去。我們要找一家好的咖啡館,安靜、有舒適的椅子和沙發,然後我們點想喝的飲料,好比濃縮咖啡。「止」就像是這咖啡館,「觀」就像是會讓我們清醒過來的濃縮咖啡,而我們的善知識就像是咖啡館裡的煮咖啡師傅。
◆我們應該以歡欣鼓舞且開放的心,一步一步探索世界,以此達成智慧的訓練。就像愛因斯坦和早期的探險家,我們應該要成為拓荒者,也就是自身實相的拓荒者。我們深入檢視到底是什麼引發了我們的痛苦,什麼真的使我們快樂,由此得到對於實相的洞見,這就是智慧的第一個要素。
內
文
選
句
(一)
內
文
選
句
(一) 1小乘之道的關鍵要素
我們不用學習任何新的哲學或宗教思想,只要試著去感受自己對於「解脫」那基本、純粹和真誠的嚮往就可以了,這就是小乘之道的關鍵要素。
2痛苦在小乘旅途上所扮演的角色
在小乘的旅途上,我們必須以一種直接且真誠的方式來感受自身的痛苦,這麼做可以讓我們看到,苦難和痛苦並非全然是壞事。事實上,我們看出痛苦是鼓勵我們為自身解脫而努力的催化劑和動力。透過痛苦,我們對解脫生起真正的熱忱、興趣和渴望.
3小乘裡修止的重要性
在小乘裡,我...
作者序
竹慶本樂仁波切
佛教是貨真價實的心靈科學,也是真實的生命哲學。蘊含在這古老傳統中的智慧,究竟來說,超越了所有時間、語言和文化的藩籬,它就如同純水,水本身無形無色,然而一旦倒入某個容器,那個容器的顏色和外形就成為它的外衣。同樣的,佛陀的純淨智慧總是隨著「文化」這個容器的外形,改變它的外在形貌、顏色和風味。因此,佛陀所傳授的智慧和慈悲,從來就不是靜止的死水,總是常保新意,不受時間的限制,歷久彌新。
佛陀曾說:想要了悟這樣的智慧,必須進行「三輪」的練習,這三輪是學習、禪修與行為(或說是正念行持)。對於希望以佛法為嚮導之人,這「三輪」正是關鍵要點。正如印度大師世親菩薩所說:
持守戒律,俱足聞思,此人即已準備妥當,已可進行禪修。
這句經典名言說明了邁向覺醒之路的核心三步驟:聽聞(學習)、思維(反思)和禪修(讓自己熟悉、習慣)。對所有佛法修行者來說,這三個步驟都是金科玉律,至關緊要。
「聽聞」,或者說是「學習」,讓我們對佛法生起正確的理解、無誤的見地,但若不透過「思維」將它化為體驗,這份理解的基礎也只不過是一些無意義的語彙。然而唯有當我們能夠藉由「禪修」將「理解」與「體驗」結合在一起,才會為自己帶來真正覺醒的了悟,亦即證悟。當見地與禪修的體驗展現於日常生活的行為之中,那時我們邁向證悟的旅程才算是圓滿。
既然如此,為了好好了解佛法,得到覺醒的體驗,現在我們所要邁出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學習」之輪。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我們連結上本來的智慧,令它生起。以此方式,我們釐清並掃除了各種程度的無明與謬見。有朝一日,當我們的智慧成熟時,它將成為我們這條道路的真正嚮導。也正因為如此,印度大師龍樹菩薩說道:
聽聞所得的智慧就像掃除黑暗的燈火,
它是最殊勝的財富,誰也無法將它偷走。
的確如此,不是嗎?沒有任何佛法的知識或智慧,也就沒有任何修行或修行之道可言。佛教中有此一說:「沒有聽聞,我們能了解什麼?沒有了解,我們能禪修什麼?沒有禪修,我們能了悟什麼?」因此,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讓自己投入佛法的學習。而投入這「學習之輪」最重要的方式是循序漸進,一步步去認識那包羅萬象的八萬四千法門。
今天的我們真是無比的幸運,有數量、種類都如此之多的佛法教導可以學習。不過,擁有這麼多豐富的資源,有時卻也是一件棘手的事,因為它常令人難以下手,不知從何開始、下一步如何進行。因此,我和學生們彙編出這套完整的學習課程,從佛教的基本介紹開始,帶領讀者一步步走過整趟佛法的旅程。這套教材的基礎,來自於傳統的佛教學習系統,以及我的上師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的指導,並為了二十一世紀的現代讀者做了些許微調。
根據金剛乘佛教的看法,佛陀的教導之中包含了三類不同的教法,也就是所謂的「三乘」。第一類,同時也是最初的教法,稱為「基礎乘」,其中教導的是攸關自身存在以及輪迴(迷惑的存在)和涅槃(解脫)的重大課題,此乘的教法幫助我們認識並接受自己的痛苦,認出痛苦的來源,並進而去滅除這些造成痛苦的原因。以此方式,我們找到了個人的解脫。沒有這樣的智慧,我們將無法完全了解和接受接下來其他二乘的修持。
第二種教法是「大乘」,它的重點不再只是要解救自己,讓自己脫離痛苦,而是要生起更大的利他之心。經由大乘的教法,我們將發掘出那珍貴的、無私的、對於一切眾生的慈愛悲憫之心,也因此我們竭盡所能、奉獻一切,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與覺醒而努力。
第三是金剛乘,或說是「佛陀的密續教法」,在金剛乘中,透過種種代表證悟智慧的象徵、符號與直指心性的教授,帶領我們認識心的真實本性:佛智。
事實上,佛陀只教導了一種佛法,只不過信眾聽聞的方式各自不同。聽聞方式各自不同的結果,就是各種佛法宗派於世間應運而生,傳承至今日。每一種獨一無二的佛法面向,都是我們的珍寶,若是能學習、思維、禪修這些教法,我們將會為自己「配備」好智慧與慈悲,用它們來轉化自己的迷惑,為一切眾生帶來利益。
希望我們為此系列課程中文版所做的努力,能服務到所有讀者,為讀者帶來利益。
竹慶本樂仁波切
於西雅圖西方那瀾陀中心
2012年6月19日
竹慶本樂仁波切
佛教是貨真價實的心靈科學,也是真實的生命哲學。蘊含在這古老傳統中的智慧,究竟來說,超越了所有時間、語言和文化的藩籬,它就如同純水,水本身無形無色,然而一旦倒入某個容器,那個容器的顏色和外形就成為它的外衣。同樣的,佛陀的純淨智慧總是隨著「文化」這個容器的外形,改變它的外在形貌、顏色和風味。因此,佛陀所傳授的智慧和慈悲,從來就不是靜止的死水,總是常保新意,不受時間的限制,歷久彌新。
佛陀曾說:想要了悟這樣的智慧,必須進行「三輪」的練習,這三輪是學習、禪修與行為(或說是正念行持)。對於...
目錄
中文版作者序
關於小乘教法的提醒
關於「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
第一章 個別解脫之旅
第二章 三學處
第三章 歷史與宗派
第四章 小乘見地的基礎
第五章 五蘊,組成身心存在的積木
第六章 處與界
第七章 十二緣起,輪迴的鎖鍊
第八章 分別說一切有部與經量部的見地
附錄
一 禪修導引:四聖諦之十六行相的分析式禪修練習
二 六道輪迴圖解說
中文版作者序
關於小乘教法的提醒
關於「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
第一章 個別解脫之旅
第二章 三學處
第三章 歷史與宗派
第四章 小乘見地的基礎
第五章 五蘊,組成身心存在的積木
第六章 處與界
第七章 十二緣起,輪迴的鎖鍊
第八章 分別說一切有部與經量部的見地
附錄
一 禪修導引:四聖諦之十六行相的分析式禪修練習
二 六道輪迴圖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