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是一個充滿變化的複雜系統,跨越時間尺度、空間尺度:不知何處而來的一陣微風吹得書頁沙沙作響,可能隱隱預示沿海風暴將至;太陽能使赤道地區的空氣升溫上行,進而攪動半球氣流,產生小型渦旋,又生成更小的旋風……今天的動力氣候學讓我們可以整合尺度迥異的現象,通過研究小到分子、大到星球的不同時空尺度內現象的互動,預測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這種思維方式源起於何時?
在耶魯大學科學史家德博拉·庫恩看來,一切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中歐。面對席捲歐洲的民族主義浪潮,語言多樣、文化多元的哈布斯堡帝國亟須保持內部和諧與統一的方法。從維也納到布達佩斯,從布拉格到的裡雅斯特,各地的科學家在多樣的植物、水文、溫度、氣壓、降水中尋找統一。在地方與帝國、局部與整體之間,他們整合尺度迥異的現象,構建出現代科學的新語言來描述與想像帝國。現代氣候科學在這個獨特多元帝國的動盪之中應運而生,全球氣候的概念隨之興起。
借助字跡難辨的日記、信件,乏人問津的古舊檔案,庫恩再現了氣候知識背後的感性、激情與政治,重寫了氣候科學與哈布斯堡帝國的故事。這段跨尺度、多因果探究世界的歷史圍繞氣候展開,政治與科學在其中交織,它延續至今,也指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