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德國史家朵伊森(j.g.droysen)的歷史思想與現實意識:以《希臘化時代史》為研究對象的圖書 |
$ 193 ~ 198 | 德國史家朵伊森(J.G.DROYSEN)的歷史思想與現實意識:以《希臘化時代史》為研究對象
作者:陳致宏 出版社: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02-06-01 語言:繁體書 共 3 筆 →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
|
希臘位於歐洲、亞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戰略地位重要。其位於巴爾幹半島南端,西北鄰阿爾巴尼亞,北部鄰北馬其頓和保加利亞,東北鄰土耳其。希臘分為九個地區:馬其頓、中希臘、伯羅奔尼撒、色薩利、伊庇魯斯、愛琴海諸島、色雷斯、克里特和伊奧尼亞群島。愛琴海位於希臘本土東側,愛奧尼亞海位於西側,克里特海和地中海位於南側。希臘海岸線長達13,676公里,為地中海盆地國家中最長,世界第11長。希臘擁有大量島嶼,其中227個島嶼有人居住。其百分之八十區域為山地,奧林波斯山為全境最高峰,海拔2,918公尺。
希臘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自公元前270,000年起即有人居住。其被稱作西方文明的搖籃,為民主制度、西方哲學、奧林匹克運動會、西方文學、史學、政治學、重要科學及數學原理、西方戲劇的發源地。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腓力二世首先統一了希臘。其子亞歷山大大帝迅速征服了古代世界的大片地區,將希臘文化和科學自東地中海地區傳播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世紀希臘為羅馬所吞併,成為羅馬帝國及其繼承國拜占庭帝國的核心組成部分,其中後者為希臘語言及文化所主導。公元1世紀希臘正教會建立起來,塑造了現代希臘的文化認同,並將希臘傳統傳播至正教世界。15世紀中葉,鄂圖曼帝國奪取了希臘地區。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歷經獨立戰爭後,於1830年希臘作為現代民族國家被國際社會所承認。希臘擁有18項世界遺產,其中包括文化遺產16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2項,這一數目在歐洲及世界均居前列。
希臘為民主制國家,已開發國家及高收入經濟體,其生活質量較高,及人類發展指數為極高。希臘為聯合國創始國之一,為歐洲共同體第十個成員國,並自2001年以來為歐元區成員國。其亦為諸多國際組織的成員國,包括歐洲理事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及法語圈國際組織。希臘的獨特文化地位、旅遊業、船運業及戰略地位使其被歸為一中等強國。其為巴爾幹地區最大規模經濟體,並為這一區域重要的投資者之一。
維基百科
約翰‧古斯塔夫‧朵伊森(Johann Gustav Droysen ,1808-1884)是十九世紀德國歷史主義傳統中重要的史家之一。他是第一位將自亞歷山大大帝至羅馬帝國時代之間的歷史視為一個完整歷史階段的史家。朵伊森將這段希臘人在政治、軍事及文化等各方面向外擴張的時期稱之為「希臘化時代」(Hellenismus),而他對於這段歷史的研究成果就展現在名為《希臘化時代史》(Geschichtedes Hellenismus)的這部作品之中。本論文嘗試藉由對於《希臘化時代史》的探討與研究,展示出朵伊森在這部作品中隱含的歷史思想與現實意義。
除了導論與結論之外,本論文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著重在《希臘化時代史》內容的分析與探討。朵伊森將希臘化時代視為希臘人由自然生活進入歷史生活的關鍵。這個歷史的過程由亞歷山大大帝所開啟,而其發展方向則是朝向區域性王權國家體系的建立。第二部份著重的是朵伊森藉由《希臘化時代》這部作品的寫作所傳達出來的歷史理念。朵伊森認為希臘化時代是上古史的「現代史」。首先,就政治與經濟的層面而言,朵伊森指出地域性主權王國的形成、自然經濟的衰退、貨幣經濟待興,以及隨之而來的物質利益的重視,其中特別重要的是朵伊森對於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商業立國本質的洞見。而在宗教與精神發展的意義上,朵伊森指出希臘化時代是異教發展盛極而衰的時代,是在思想上替基督教的降臨所做的預備,而希臘啟蒙思想導致異教的衰微,以及希臘化王國盛行的統治者神化崇拜所導致人神界線的模糊。這一切對朵伊森來說,對於此一發展方向都有助益。最重要的是朵伊森認為歷史的發展就是要彰顯神義論(Theodizee),這是朵伊森歷史思想中最核心的部份。朵伊森認為希臘化時代之所以值得研究,其合理化的基礎就是奠立在神義論之上。他認為世界的歷史就是上帝偉大計劃實現的舞臺,所以歷史上發生的種種事件都自有隱含的神聖意義,而希臘化時代看似倒退混亂,但是朵伊森認為即便是如此,希臘化時代也是上帝偉大計劃中的一環,不應被鄙視與刻意忽略,反而是非常值得重視與研究的。第三部份探討的是朵伊森作品中展現出來的現實意識及他所親身參與的政治活動之間的相互關聯。朵伊森具有濃厚的普魯士精神,他期望德意志能在普魯士的領導之下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在《希臘化時代史》之中,馬其頓王國在亞歷山大的領導之下統一希臘,並且擊敗其世仇—龐大的波斯帝國,朵伊森期望普魯士能扮演馬其頓的角色,領導德意志的國家統一。不僅如此,朵伊森於現狀的期望也與他的歷史理論緊密地結合,依據他的歷史理論,他對於未來歷史發展的結果是相當樂觀的,他相信德意志將會成為統一的民族國家。在1848年,歐洲各地掀起了一片革命的風潮,對朵伊森來說,這似乎意味著他的期望即將要實現。於是,朵伊森親自參與了法蘭克福國民會議的制憲過程,雖然這項努力後來受到了普魯士政府的否定,而終告失敗,但是朵伊森並未因此改變他對於歷史發展的觀點,也未因此就完全放棄對於普魯士的期望。
此後朵伊森將他對政治的關切由實際的參與轉移到著述之上,期望藉由歷史作品來闡述他心目中理想政治人物的典型以及歷史發展的方向為何。
作者簡介:
陳致宏君,臺灣大學89學年度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本論文由周樑楷教授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