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二字係大家習用之簡稱,其梵文原題為Maha prajñā pāramitā hrdaya sūtra,中譯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其中「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八字為音譯,「心經」兩字為意譯,不過大家已習慣將此經題簡稱為《般若心經》或更簡為《心經》,故本書亦隨俗而用。
佛說法49年,講般若就講了22年,共有8大部,總結歸納為《大般若經》,有600卷之多。《心經》就是從600卷《大般若經》中節選出來,言簡意賅,只有260個字。文字雖然很少,但義理非常完備深刻,內涵極為豐富。所以《心經》是《大般若經》的心髓、精華,因此華藏祖師把經名譯作《心要經》。歷來不少研究者如東初法師(1998)一樣認為熟讀一卷《心經》就等於具體讀畢600卷《大般若經》,此亦說明「心經」在浩瀚佛經中的重要性。
摩訶
「摩訶」梵語Maha原意為「大」,但不是我們所說的尺寸大小的大,而是指在任何地方都永遠充滿而存在著,讓我們能感覺得到但卻觸摸不到。亦有如道之「無極」或天主之「無所不在」。
般若
「般若」一般認為是梵語prajñā之音譯,然而國內佛教界均讀成ㄅㄛ ㄖㄝˇ,不知此讀法源自何處?郭敏俊(1996)認為「般若」之原來發音應和較古老之巴利語paññā更為接近,發音為pannya,本書認為台語保留很多中原古音,改用台語讀出「般若」為「搬惹」,發音即相當接近於梵音,要帶鼻音,與巴利語音相同。
「般若」在梵文中之本意為「智慧」,然而此種智慧並非普通人所認為之「一般智慧」,而是佛教信仰中非同尋常之「神秘智慧」。《智度論四十三》曰:「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郭敏俊(1996)認為此即指佛陀開悟所得之智慧,亦即人類體悟真實生命時所展現之根本睿智。元音老人(http)認為般若是通達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應用得圓融無礙、恰到好處的妙智慧或者是真心。蓮生活佛(http)認為:
應用你的智慧,然後你把自己進入禪定裡面,也就是不動的境界裡面。在《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面所講的智慧是超過世間的智慧,也就是『超慧』。
般若的別名很多,如真性、實相、首楞嚴、中道、畢竟空等等。佛說出如此眾多名字指一件事,目的是不讓我們執著名相,叫我們體會真實的意趣。大智度論上有一首偈:「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眾生類,為之立名字。」此偈非常重要,說明佛為眾生說經,建立許多名相術語的因由。(淨空法師,1994)
因為此梵文無法用最適切之古漢文譯出,為保留此種「神秘智慧」觀念之特質,遂採用音譯而不採意譯。本書研究者認為此處所言之「神秘智慧」觀念極為重要,與本書研究者多年體悟之心得完全相同,其與近代超心理學(心靈科學)研究範疇有相當深入之一致性,若能由此觀念切入而細研佛經,則會有傑出之體悟。因為般若之境界實即進入深層超心理現象時所獲得來自宇宙之終極智慧。
此種體悟能夠上達宇宙、下通生命,若研究者兼懂佛學與道學之理論,即能輕易發現「般若學說」與「道家學說」有極大類似之處。呂澂(1986)指出般若之基本原理為「性空」,此即為道家之「無」,般若所言「無相、無生」,與道家之「無名、無為」等概念亦相似。可惜,在現代分科教育之制度下,各家研究各家學說,能兼得者寥寥無幾,故少有人能體悟本書所言實極為正確。
般若分為三種,一為「實相般若」,真空之體,即真實的相狀。二為「觀照般若」,乃實相之用。三為「方便般若」或「文字般若」,詮釋言教,整個佛經皆屬文字般若。此三者之區分如此:「實相為體,觀照為智,方便為用」。
體即是佛性(法身),智即是思想(見聞覺知之「報身」),用即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應身」),一切般若經用功法門均由「觀照般若」出發(冰谷禪師,1995),觀照般若即為阿賴耶識,舊稱靈性,近代人謂之腦筋。(月溪大師,1995)
阿賴耶識(ādāna)在唯識學上又稱為「不可知」,因其作用極微細而不可知。「阿賴耶(ālaya)」是指我們的生命體,它從無始以來乃至成佛而不壞,只是轉變性質而已。阿賴耶識是身體的執受者。(法舫法師,1987)《解深密經》云:「於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眾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此處「最初一切種子」即是阿賴耶識的因相。從這點上觀察,可知阿賴耶識的解釋是在精神方面,而沒有擴展到物質的宇宙方面。
以前研究佛經者不太能真正了解「阿賴耶識」之概念,近代由於心理學及超心理學發達,讓現代人逐漸了解其實阿賴耶識即為「潛意識」或「無意識」。所謂潛意識即說明其功能作用為一種潛伏而不顯現、不活動之心力;無意識即說其沒有意識活動作用之心力,或是指人類意識未能知曉之存在。此亦為何本書言「神秘智慧」觀念非常重要之原因,因為它即是近代之超心理學(心靈科學)研究內涵,而且以此種認知來研究佛經,一切「不可知」均能清楚地轉化成「知」。
波羅蜜多
「波羅蜜多」為pāramitā之譯音。「波羅」就是「彼岸」,「蜜」字的意思就是「到達」。整個句子的意思就是「到彼岸啦」,那個「啦」就是「多」。到彼岸表示凡夫眾生從有煩惱、有情緒、有業力的生命狀態,透過佛法之道理與方法,慢慢修持,把加在現有生命之上的習氣業力、煩惱情緒等七情六慾,通通轉化以後,真心本性自然呈現出來,這種由真心本性所呈現出來的生命狀態,就叫做「到彼岸」,簡言之,即從苦難污穢之此岸世界抵達妙樂清淨之彼岸世界。
顯慈法師(1981)言:漢朝及六朝之間所翻之經典,只有「波羅蜜」而無「多」字,至唐朝之後的譯者才加有此字。雲高大師(1996)言:大部分講經者均以此四字為一個名詞,但是也有少數人將「波羅密」及「多」分開為二詞。其實,研究梵語者均知梵語發音有個習慣,即尾音不發音,因此有無「多」字其實都源自同一個字義,根本無需去爭論「多」字之有無。蓮生活佛(http)也認為這個「多」字是沒有什麼意思的,是聲音的延續,而是一個虛語。然而吾人看到不少人在講解《心經》時,將「多」字也用大篇幅詳細解釋,則差之大矣。 斌宗法師(1995)亦云:
「多」字在梵文中是一種語尾詞,彷彿文言中的「矣」字,白話文中的「了」字,除此別無餘義,後人強為附會竟將多字譯為定,發揮玄解,說什麼「多者定也」,即觀自在菩薩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的圓通大定,我以為無關重要,可不必多事。
歷史上亦有人將此經稱為「般若多心經」或「多心經」,傳統佛教界認為此為割裂「波羅蜜多」這個梵語詞而出現之訛稱。竺摩法師(1989)亦認為找遍佛說之三藏十二部經,總找不到有一部稱為《多心經》之經典。然而近代又有學者考察歷代經錄記載、敦煌遺書及初唐碑文等各方面資料,提出「多心經」此一名稱在玄奘當時已經出現,並在唐代廣泛流傳,其使用頻率要超過「心經」兩字。因而主張從「多心經」到「心經」此經題之變化,反映不同時代人們對《般若心經》觀念之變遷,並指摘後人用「核心」、「精要」來詮釋「心」字之含義,恐怕會有訛誤。(福井文雅,1984。方廣錩,1994)
心
的確,總觀六百卷《大般若經》,絕對找不到《心經》一篇,因此歷代學者亦在懷疑《心經》是從何處而來?其實「心」之梵語Hrdaya一字,意即「真言」、「心咒」,相當於英文之 Summary,不是heart的心,其本意即為「積集精要」,亦即集合諸部般若的精要心髓而成之簡縮本,因此心經之「心」字並非有些人認為是思慮分別之「人心」。因此唐時實叉難陀將其譯為《摩訶般若髓心經》,也即取「精髓」之意。可見「心」字指此經涵蓋般若類經典之全部精華,為般若類經典之核心精要。
經
經字之梵語為sūtra(修多羅),佛教聖典可總括為經、律、論三藏,經藏乃其中之一。釋尊演說的教理本稱法(達磨),即教法之意。後世以之為教理綱要書而稱為經(修多羅)。修多羅原為婆羅門教之用語,後為佛教採納逐漸演變而指冗長之文,取其「連綴文義不散」之意。
既然心經是大般若經的核心思想,而大般若經又是強調唯識學、明心見性的經典,因此心經的英文不該譯為Heart Sūtra。總合上述經題之解析可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最正確之意思應為「運用深層超心理學方法獲知宇宙最高實相以求生命解脫之精要理論」,可以用唯識論或唯心論(Idealism或Ideology)來表示。高橋信次(1989)亦認為心經是「經由珍貴自性的覺悟去求取最高智慧的經典」,是啟用此種智慧寶庫的根本方法。聖嚴法師(2001)亦說就是以簡短的經文教導我們般若的重要性及其產生的方法和道理,所以稱為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