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各篇前後散見報章雜誌。一種呆版缺乏想像的導覽遊記這裡沒有,因為寫實不是目的(有誰能比廢墟的存在更加寫實!)。作為文明的未來(或者預言)的「廢墟」,因為無可再退,反而絕地逢生,愈是可能作為人們出世超脫的懷想與寄託,因為它失去了現實性。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惚恍:廢墟.殘物.文學的圖書 |
$ 45 ~ 220 | 惚恍:廢墟.殘物.文學
作者:阮慶岳 出版社: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4-05-01 語言:繁體書 共 3 筆 →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
|
它的拉丁詞根literatura/litteratura被用來指代所有的書面記錄,儘管當代定義將術語擴展到包括口頭或唱歌的文本。文學可以根據是虛構作品還是非虛構作品進行分類,也可以根據是韻文還是散文進行分類;可以根據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等主要形式進一步區分;作品往往根據歷史時期或者遵守某些美學特徵或期望進行分類。
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現實的藝術,包括韻文、散文、劇本、小說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流派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
這個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了意義:現在它可以擴大到非書面的口頭藝術形式,可以與語言或文字本身配合,因此很難就其起源達成一致。
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書面作品的分布和擴散成為可能,最終導致了網絡文學。
文學並不一定是客觀的,一名成功的文學家能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展現自己對於文學的主觀看法,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感觸,但藉由嘗試建立一個「客觀的標準」,有時對能幫助作家了解「讀者的感受」以求將內心之情感與藝術表現完整的體現在讀者心中。
有時也能藉作家主觀想法帶給社會不同面相去省思現況,例如女性文學的興起。
維基百科
十四個廢墟二十一個故事,這些作者說他「走走就出來了」的作品。受到日本攝影家小林伸一郎作品而啟發了這個廢墟主題,但寫的並非建築物的身世。你可能在文字裡讀見殘敗物體也可能藉一張張的圖片憑弔它過去的榮光,那就好像一間雙重的房間小說與廢墟互涉而且彼此藉體還魂,但又各自獨立。
在文中建築形體是隱形的,文字出入虛實之間、往返過去與現在的時間之流,兩者參差對照。打破形式的、融合小說新詩札記的一種新的文學嘗試、同時探掘神祕美學的可能;衰敗虛幻含著些許溼度好像夢遊者般,承繼如唐朝鬼才李賀(想像豐富奇特色彩瑰麗)、或19世紀如藍波Rimbaud、波特萊爾Baudelaire、惹內Genêt或像芥川龍之介、三島由紀夫之美學風格,表現了陰柔、沈鬱、暗淡、寓言式的、神祕的文風。
作者簡介:
阮慶岳,1957年生於屏東潮州,1980年淡江大學建築系學士,1985年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碩士。 1985至1992年間任職美國芝加哥、鳳凰城建築公司,1992年於台北成立建築師事務所,現為華梵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文學著作包括短篇小說集《紙天使》、《曾滿足》、《哭泣哭泣城》與長篇小說《重見白橋》、《林秀子一家》,譯有《繁花聖母》。其他著作包括有《出櫃空間》、《阮慶岳四色書》、《以建築為名》、《新人文建築》、《十人》、《屋頂上的石斛蘭:關於建築與文化的對話》、《煙花不堪剪》等,2002年並於台北當代藝術館策展兩檔展覽,分別為《長安西路神話》與《黏菌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