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15論的圖書 |
|
$ 210 ~ 334 | 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15論
作者:王德威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05-05-05 語言:繁體書 ![]() |
|
它的拉丁詞根literatura/litteratura被用來指代所有的書面記錄,儘管當代定義將術語擴展到包括口頭或唱歌的文本。文學可以根據是虛構作品還是非虛構作品進行分類,也可以根據是韻文還是散文進行分類;可以根據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等主要形式進一步區分;作品往往根據歷史時期或者遵守某些美學特徵或期望進行分類。
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現實的藝術,包括韻文、散文、劇本、小說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流派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
這個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了意義:現在它可以擴大到非書面的口頭藝術形式,可以與語言或文字本身配合,因此很難就其起源達成一致。
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書面作品的分布和擴散成為可能,最終導致了網絡文學。
文學並不一定是客觀的,一名成功的文學家能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展現自己對於文學的主觀看法,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感觸,但藉由嘗試建立一個「客觀的標準」,有時對能幫助作家了解「讀者的感受」以求將內心之情感與藝術表現完整的體現在讀者心中。
有時也能藉作家主觀想法帶給社會不同面相去省思現況,例如女性文學的興起。
維基百科
《想像的本邦》精選東西方青年學者論文十五篇,顯現現當代漢學研究的最新趨勢。從晚清上海文人的述異志怪到二十世紀末上海作家的城市書寫;從民初北京輿論與傳媒的互動到日治時期的台灣報業的認同轉變;從三○年代革命與啟蒙的辯證,武俠說部的暴力/革命隱喻,再到八、九○年代文革敘事的暴力論述;從四○年代台灣現代詩社的前衛語言試驗到當代原住民的混語書寫策略;從知識分子對國民性的反省到小說家對「想像的本邦」的塑造,都能讓我們回顧一個世紀文學、文化史的劇烈變動,還有貫穿其間的微妙線索。
《想像的本邦》點出當代東西方漢學研究者的關注焦點,在於國族想像與建構的辯證,綿亙其下的文化生產現象,以及更重要的:文字、影像修辭形式和敘述策略的生成。
作者簡介:
王德威,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C.Henderson講座教授。著有《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現代中國小說十講》、《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等。黃錦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幼獅文藝世界華文成長小說獎等。著有短篇小說集《夢與豬與黎明》、《烏暗暝》、《由島至島DariPulauKePulau》、《土與火》,論文集《內在中國、語言與文學史》、《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並編有短篇小說集《一水天涯:馬華當代小說選》、《別再提起:馬華當代小說選(1997-2003)》、《原鄉人:族群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