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破盲點,人生沒有禁錮
在現代社會,一個人能否獲得個人成就,關鍵要看他是不是願意嘗試、敢於冒險、喜歡試驗、懂得變通。時代日新月異,社會不斷發展,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也應跟著改變。如果既看不到世事的變遷,又預見不到未來的趨勢發展,一味地因循守舊,自我禁錮,最終只能被淘汰出局!
窗子和鏡子都是玻璃。透過窗子的玻璃,能看見世界的美和自然的美;而鏡子呢,只能看到自己。同是玻璃,鏡子的玻璃只不過比窗子的玻璃多塗了一層薄薄的銀子而已。一層薄薄的銀子卻能讓人看不見世界,成了許多人的盲點。打破盲點,就是開放自己的人生,相信人生沒有禁錮。
停滯不前,誰捆住了你的手腳
「不要停止,要繼續尋找,直到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是約伯斯於2005年6月在斯坦福大學發表的畢業演說中的一句話。
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人總會有力不從心、停滯不前的時候。當出現這樣的情況時,是拖延,還是逃避,還是果斷勇敢地迎上去,開闢另一片天地呢?
一艘貨輪卸貨後返航,在浩淼的茫茫大海上,突然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風暴。猙獰的排浪和瘋狂的暴風一次次席捲著這艘貨輪,把貨輪一會兒拋到浪尖上,一會兒又甩到浪谷下,時刻都有船翻人亡的危險。
驚慌失措的船員和水手們,個個臉色蒼白地團團圍住老船長,求老船長馬上想出一個脫險的辦法來。船被颶風狂飆吹打得歪過來又歪過去,咆哮的海水嘩嘩地濺到甲板和貨輪上。老船長思斷地下達命令說:「打開所有的貨倉,立刻往貨倉灌水!」
幾位年輕的船員和水手擔憂地說:「風暴這樣厲害,浪又這麼高,貨倉裡什麼也沒裝我們已夠危險了,如果再把貨倉裡灌滿了水,增加了貨輪的載重,我們不就更危險嗎?」
老船長看了他們一眼說:「大家誰看見過根深體重的樹被暴風刮倒過嗎?」船員和水手們想了想,都搖搖頭。老船長說:「這樣的樹是不會被風刮倒的。而被巨風刮倒的往往是那些根淺體輕的樹。就像人,背負重物的常常不會跌倒了,跌倒的,常常是那些身無一物兩手空空的。因為他沒有負重,所以也就沒有站穩的強大力量。」
船員們半信半疑地打開了所有卸空的貨倉,立刻拼命地往貨倉裡灌水。隨著貨倉裡的水越來越滿,暴風雖然依舊那麼瘋狂,排天的巨浪雖然依舊那麼猛烈,但貨輪卻漸漸平穩了,像在海水中紮下了堅實而沉穩的根。
如何順利掙脫束縛,改變現狀,就要靠自己一一排除艱難,踏實地朝著所期望的方向努力,而不是抱怨命運的不公,消極怠工,因為那些都是阻礙進步的絆腳石。所以能捆住自己腳步的是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順利解開。
大學剛畢業那會兒,峰被分配到偏遠的林區小鎮當教師,工資低得可憐。其實峰有著不少優勢,數學基本功不錯,還擅長寫作。於是,峰一邊抱怨命運不公,一邊羡慕那些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拿一份優厚的薪水的同窗。這樣一來,他不僅對工作沒了熱情,而且連寫作也沒了興趣。峰整天琢磨著「跳槽」,幻想能有機會調換一個好的工作環境,也拿一份優厚的報酬。
就這樣兩年時間匆匆過去了,峰的本質工作幹得一塌糊塗,寫作也沒有什麼收穫。這期間,峰試著聯繫了幾個自己喜歡的單位,但最終沒有一個接納他。然而,後來發生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變了峰一直想改變的命運。那天學校開運動會,這在文化活動及其貧乏的小鎮無疑是件大事,因而前來觀看的人特別多。小小的操場四周很快圍出一道密不透風的環形人牆。峰來晚了,站在人牆後面,翹起腳也看不到裡面熱鬧的情景。
這時,身旁一個很矮的小男孩吸引了峰的視線,只見他一趟趟地從不遠處搬來轉頭,在那厚厚的人牆後面,耐心地壘著一個檯子,一層又一層,足有半米高。峰不知道他壘這個花了多長時間,但他登上那個自己壘起的檯子時,沖峰粲然一笑,那是成功的喜悅。刹那間,峰的心被震了一下——多麼簡單的事情啊:要想越過密密的人牆看到精彩的比賽,只要在腳下多墊些磚頭。
從此以後,峰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之中,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很快,峰便成了遠近聞名的教學能手,編輯的各類教材接連出版,各種令人羡慕的榮譽紛紛落到他的頭上。業餘時間,峰不輟筆耕,各類文學作品頻繁地見諸報刊,成了多家報刊的特約撰稿人。
總說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生活如此,工作如此。在逆境中,能獨闢蹊徑的人就成功了,而自我迷失的人自然難以成功。雖然影響自己前進的社會因素、人為因素很多,但主要還是取決於自身的主觀因素,當一個人覺得沒有什麼困難可以難倒他時,便真的什麼困難都能克服了。
不要被任何人捆住你的手腳,包括自己,如果感覺生活停滯不前了,那麼問問自己究竟是誰捆住你的手腳,阻擋了你前進的步伐,而讓你如此悲觀落魄!
什麼都沒做錯或許是最大的錯。
我們小時候經常接受這種教育:「要乖乖地聽話,千萬不可犯錯誤。」又或者:「一旦失敗,不但將遭受重罰,而且從此別人對你再無好印象。」等等。今天回想起來,這種思考模式除了有助於「乖寶寶」的培養,同時也讓我們不切實際地渴望成為「古之完人」。及長,參加了工作,又開始輪到單位來對我們施行教化職責:「誰若犯錯,咱有十八般武器伺候著」。「十八般武器」者,廠紀廠規上寫得明白,乃警告、嚴重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留用察看、開除等處罰形式也。於是,從骨子裡,我們就拒絕犯錯誤。
孔老夫子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是的,人一定會犯錯的,人的本能使自己在犯過錯誤以後感到很難受,這是我們祖先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積累的優秀基因,但這也會成為一個分支點:要麼犯錯誤後,以之改進,避免今後犯同樣的錯;或者乾脆逃避,今後乾脆不做這樣的事情。於是,前者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原動力之一,而後者衍生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這樣的消極觀念。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行為自身存在著趨吉避凶、自我保護的因數。當問題出現時,人們不是勇於擔當、積極解決,而是避開問題、推卸責任,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可是「採取行動也許有些風險,但什麼都不做才是最大的風險」!
法國一家汽車製造公司的老闆,在對眾多應聘者進行面試時,只問了同一個問題:以往的工作中你犯過多少次錯誤?在獲悉大多數應聘者都是一貫正確時,他卻把這項工作交給了一個犯過多次錯誤的「倒楣蛋」,理由是——「我不要20年沒有犯過錯誤的人。我需要的人才,是他犯過無數次錯誤,但每次都能及時吸取教訓、立即改正。」
並非企業家同行們腦子「進水」,搞得黑白不分、是非不辨,而是因為,在他們看來:只有無所事事才不會犯錯誤,反過來說,也只有勤勉做事才有可能犯錯誤,重要的是知錯而能改、及時總結經驗。我倒是覺得,這些觀點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的中國古訓一樣無比正確。你想,如果身處在一家容不得員工犯錯誤或失敗的企業,那麼大家乾脆齊心合力只管做循規蹈矩、唯唯諾諾的「機械人」好了,誰還肯冒著風險去開拓創新、積極進取?
「害怕犯錯本身就是最大的錯誤。」這讓我對自己的一個警示。害怕犯錯實際上就是把自己置身於一個安全的環境裡面,不願冒險。「做多錯多,能夠不做最好不做,或者儘量少做。」「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多找一個人簽字確認就多找一個人簽字確認。」諸如此類的對話就是錯誤的具體表現。甚至,這些對話漸漸演變為一些人的處世態度。這樣的結果是不思進取,心態保守,不敢去嘗試新事物。
正確的處事經驗,是在錯誤中積累的。多做固然會多多發生錯誤,但是也同時提供多多正確積累的回報。如果抱著多做多錯的觀念,將會永遠失去這些積累的時機。
美國企業也很注重職員在過去工作中犯錯誤的經歷,不但優先錄用那些曾經有過犯錯誤經歷的新人,而且經常鼓勵職員在工作中犯錯誤。一些長壽公司,如荷蘭飛利浦、德國西門子,他們在員工中極力提倡敢於失敗的創業精神,對員工充分授權。還有一些企業,提出了更為決絕的用人原則:如果經營管理人員在一年內不犯「合理的錯誤」,將要捲舖蓋走人。
一個人要成長,首先要有犯錯誤的機會,將那些低級的、普遍性的錯誤都儘早地犯過,結果就像接種天花疫苗一樣,越早越好。
多做,可能會多錯,但是不會犯大錯,這就像分力原理,分開了大錯誤的風險。另外,因為多做而不斷提供的歷練機會使人有眼光避免撞上大礁石。雖然人可以不做不錯,但是一旦有錯誤產生往往會是大錯誤,而懷著「不做不錯」觀念的人大多不具備處理錯誤的應急能力,一旦真正遇上棘手的事情,那時將要犯下的錯誤可不能估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