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不是得到,就是學到
旅程中,一定有一本書,放在我隨身的背包裡。就算在錄影的空檔也一樣,總會有一本書,在觸手可及的地方。
這已經是一種習慣。好像寫作對我來說一直是一種習慣。
多年來,保持著這種習慣。習慣,是一種鎮定劑、一個護身符,我靠它得安穩。我是一個很喜歡新挑戰的人,也常常想要改變軌道的人,從來不肯循規蹈矩,然而,卻不喜歡改變日常生活的習慣。不管在什麼樣的日子裡,只要有一本書,再寒涼的天氣,也像在口袋裡放了一個暖爐。
有時,它還真的能夠發揮無窮作用。
開始構思這篇序時,我正在北京往台灣的飛機上,包包裡有一本名叫《追逐日光》(CHASING DAYLIGHT)的書。
歷經颱風的威脅、轉機的訂位紀錄莫名其妙的被取消、被迫拖著大行李箱上機,而行李箱裡的酒又被海關「依規定」沒收──實在讓人一肚子烏煙瘴氣,剛坐到座位上那一剎那,我的神經還是緊繃著。伸手探進背包裡,我好像氣喘發作的病人探到了救命噴劑似的。啊,還好我身邊有一本書。
《追逐日光》是尤金?歐凱利的最後傳記,他是美國KMPG──世上最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總裁兼執行長,這本書出版時,他已經去世了。
這本書是他最後一段生命旅程的紀錄。
那一年他五十三歲,功成名就,且樂觀開朗,有堅固的婚姻,有兩個可愛的女兒──最小的女兒才十四歲,同時還是兩個稚齡孫子的外公,還有用不完的錢,許多尚待實現的夢想……在這個年齡,一般人想有的他都有了。
忽然,他那當過護士的太太發現他臉頰有點凹陷,他聽從建議做健康檢查;忽然,醫師說,他只剩三個月可活,而且他的身體狀況將受癲?威脅,就算他接受治療,也多撐不了幾個月。
忽然,一點希望都沒有了。
可是他還是在極短的時間內,走出了「為什麼是我」的怨尤,決定盡情享受這三個月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享受有限的快樂和無可計量的痛苦。他為自己創辦的公司找到接班人,然後帶著太太到他們一直想要旅遊的歐洲城市,安排好自己死亡後的追思禮拜。
他的膽識與能耐,在面臨死亡時仍然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將面臨死亡的機會當成一份最後的禮物。過去的歷練使他具有「接受現實的能力」,讓他分得清什麼是情緒,什麼是現實,決定要勇敢面對。
「難道生命的盡頭非得是最糟的部分嗎?為什麼不可以讓它變成積極而有建設性的經驗,或人生最棒的部分嗎?」歐凱利說。
他明白,現實已經不容反抗。雖然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艱鉅的,但卻又是必然的。人生自古誰無死?他為什麼不能夠用不同凡俗的方式?
死神可以帶走他,但不能摧?他的信念。他仍擁有人生美麗的回憶,也為他的妻子和孩子留下一個典範。
他走了以後,和他一樣熱愛打高爾夫球的妻子說:「他留我孤單一人在高爾夫球場上追逐日光──但是,他卻幫我把球擺得好好的,讓我能輕鬆打完這一局。」
一個能夠在聽聞噩耗後如此清醒而平靜的人,是一個真正的英雄。
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學到。
如果注定要塵歸塵,土歸土,每個人都必須空手而來,空手而返,那麼,一定要學到。
總有某些堅韌東西,會留在一個不被摧?的地方。
那就是我們在一生中學到的東西吧。如果將它稱作寶石,每個人所製造的款式和材質,如此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