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一
懸壺濟世 承先啟後
中國向以懸壺比喻行醫、賣藥,典故源於不同的民間傳說,《後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記載,東漢時有人名費長房,在酒樓飲酒,看見街上有一位賣藥老翁,懸掛一個葫蘆賣藥,不二價,但治病皆癒,日收藥錢數萬,盡施予貧病飢餓者,人稱壺公。藥賣畢,壺公就鑽入葫蘆之中,不見影蹤。費長房看在眼裡,知道壺公不是等閒之輩,翌日恭敬地拜見壺公。壺公知他來意,領他一同鑽入葫蘆之中。費長房在葫蘆中看見朱欄畫棟,富麗堂皇,奇花異草,別有洞天,即隨老翁學醫,能治百病,驅滅瘟疫。而民間傳說八仙之一鐵拐李,也常揹着裝有「靈丹妙藥」的葫蘆,周遊江湖,贈醫施藥,濟世治病……種種故事,廣泛流傳民間。
此後,「懸壺濟世」是對醫者救人於病苦的讚譽,謂醫者仁心,以濟世為懷,善用醫術施藥普濟眾生。葫蘆,也特指盛藥的「藥葫蘆」。
「全球華人基金會」的宗旨,是承先啟後,留住上一代的智慧,開拓下一代的未來。「懸壺濟世」是中醫潤澤蒼生的傳統精神,濟世的精神灌注就是優質醫療的基礎,將中醫藥固本培元、陰陽平衡、醫藥同源、行血氣通經絡等獨到傳統醫學,適應時代地傳承下去,發揚光大。《懸壺細說》藉着呂愛平、勞力行、林志秀、沈劍剛、余秋良等大醫師們在中醫藥路上的寶貴經歷,體現及承傳濟世精神。
全球華人基金會主席
胡仙博士
推薦序 二
同仁堂始創於1669年,至今已有348年,而歷代同仁堂人一直恪守「同修仁德,濟世養生」的古訓,經常在各地義診及贈醫施藥,當中的仁德、濟世心懷,與《懸壺細說》中各位資深中醫師們的「醫病、醫人、醫心」理念相同,皆勇於承擔社會責任,樂於服務市民大眾。
北京同仁堂國藥有限公司與國際中醫藥文化節有限公司一起合辦了第一屆國際中醫藥文化節。繼二零一七年七月出版《中醫無國界》一書後,這次再推出《懸壺細說》一書,傳揚中醫藥文化及醫者仁德精神。
《懸壺細說》是香港首部結集了本地幾位中醫藥業界重量級人士的著作,記錄了由學醫到行醫及教學經歷當中的甜酸苦辣,記錄了一個又一個銘心的醫、病、人故事,令人敬佩又感動,絕對值得推薦給大家用心細看。
同仁堂人一直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不折不扣地傳承着前人在製藥上的嚴謹態度與敬業精神,持續不斷在中醫藥燦爛與輝煌發展上作出貢獻。隨着近年國家提出和實施「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將中醫藥「走出去」提供新的契機。作為中華傳統醫藥文化象徵的北京同仁堂,近年亦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引下走向世界,足跡遍佈亞洲、大洋洲、歐洲、美洲及非洲五大洲,傳承中醫理念智慧。
我們期望中醫藥界的同仁們,一起共同努力,繼續把中醫藥文化傳播至世界各地,把中醫藥的仁德、濟世精神弘揚海外,造福人類健康。讓我們一起創造健康,全球共享!
北京同仁堂國藥有限公司
董事總經理
丁永玲
推薦序 三
常言,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生命哲學智慧的結晶。
近年,中藥生產企業無論從數量還是產值都有大幅度的增長,並遠傳至海外不少國家和地區,成績顯著。然而,在這輝煌的背後,有一個信念是牢不可破的,那就是沒有中醫與中醫藥文化作為基礎,中藥如同未長滿翼的大鵬,飛不高,飛不遠。
有人說中醫不科學,因為中醫所說的「氣」是虛無的;所說的「經絡」在解剖中是找不到的;「五行學說」是牽強附會的;歷千百年而不改是僵化的。但,為甚麼在悠長的歲月裡,中醫治癒了無數的疑難雜症?為甚麼「古老」的中醫可以對應許多現代醫學無法治癒的所謂「現代」疾病?
本書結集了五位香港中醫界的院長、教授和醫師,當中從成長的過往今日,從理念的摸索發見,從醫與病的滿足遺憾,都叫人從微知著。透過點滴,得見中醫與醫理文化的道路,傳承得踏踏實實,發展得恢恢宏宏。
在結集中,我們可以多想一下生命的奧秘就是自然的奧秘,認識自我,進一步認識自然,天人合一;我們可以多學一下「自知之明」,由「悟」開始,從本質的角度看現象,而不是由現象看本質;當然,我們也可以多放一放目光,了解一下稱為最現代的和最古老的,其實是迴圈線上的一個點,會不謀而合,又或,是車的兩個輪子,並駕齊驅,平衡共進。
《懸壺細說》不是一本中醫醫理研究報告,也不是甚麼分析展望評估,她的出現原因很單純,就是由懸壺細說懸壺,兼容感性知性,在娓娓的述說中,在暖暖的分享裡,讓不同的讀者開卷時讀自己不經意的,掩卷時想自己溜留在心的,就已足夠。
之後,如果還可以貪心一點的話,但願可以讓大家在這個中醫藥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關口上,確信「醫無中西,病無國界」。
最後,當然是衷心感謝呂愛平院長、勞力行院長、林志秀副院長、沈劍剛副院長和余秋良教授的盡心盡力。盡心相授心得心感已然不易,盡力包涵我們的掛一漏萬和力有未逮更是難得。這份支持與鼓勵,定會叫我們走得更遠更穩,不負所望。
國際中醫藥文化節有限公司
劉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