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位女子從青壯年到中年時期,尋找聖杯的傳奇!也是她人生自絢爛跌至谷底,閉關、醞釀整整14年後最深刻的生命告白。
金鐘得主廖文瑜因達賴喇嘛一句「要做對人類有意義的事」,33歲決定銜星雲法師之命,製作《佛國之旅》節目,她一再踏上空氣稀薄的神聖高原、連地名都說不清楚的窮鄉僻壤、化名潛入前途難料的禁地,甚至為採訪大修行者,染上惡疾,幾乎送命……猶如亞瑟王和圓桌騎士尋找聖杯的冒險召喚,歷經孤獨、恐懼、死亡威脅、甚至崩潰。
如此勇往直前,只因相信最終必有寶物得以裝入行囊,不料內心這般堅定,竟在她最迷戀的喜馬拉雅山淨土中,也在她2010年完成達賴喇嘛紀錄片、事業邁向最高峰之際悉數潰散。上天切斷了她從小到大得以向外追尋的所有動力和能力,擅長的口語、文字創作力盡失,人生突從高峰墜至谷底,如被上天推入「現代雪洞」中整整7年。
《雪洞》一書描述西方佛教一頁傳奇、英國比丘尼丹津葩默,長達12年置身海拔1萬3千呎的雪山,於見方不到2公尺山洞中閉關的悟道之旅,廖文瑜大隱於山7年,雖距紅塵不遠,但身心之方寸,同樣需面臨內外在時而驟起的狂風暴雨,直到她憶及一位空性大師的叮嚀,開始清理「三脈七輪」,喚醒內在沈睡的力量…….
達賴喇嘛近年唯一專文推薦:「我希望她與更多人分享佛法所帶來的解脫覺悟喜樂!」
作者簡介:
廖文瑜
作家、旅行家、身心靈藝術家、記者、電視廣播製作主持人
一個走遍天涯,從耶穌的懷抱、行至佛陀座前,叩問生命奧秘的奇女子。曾赴秘魯、哥倫比亞、巴拿馬、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巴拉圭、歐美加等國新聞採訪,又為製作《佛國之旅》節目,足跡深入喜馬拉雅山、印度全境、不丹、錫金、尼泊爾、斯里蘭卡、外蒙、柬埔寨、南亞、東南亞各國、以及世界各地流亡藏區⋯⋯採訪佛教大乘、小乘、金剛乘各門派法王、仁波切。2006年《佛國之旅》節目榮獲金鐘獎最佳節目殊榮,人生宛如攻頂喜馬拉雅,2010年趁勝追擊,又完成了西藏流亡紀錄片《高山上的老頑童——與達賴喇嘛一同合十》。
其後,突然喪失原本最擅長的口語、文字創作能力,從此銷聲匿跡,遁隱山林長達七年,獨自面對殘敗不堪的自己,一層一層褪去前半生所堆砌的光環,就在根本忘了『我是誰?』之際,巧遇空性大師並成為靈魂伴侶的松擇明,同為天涯淪落人的瑜伽佛行者,歷經火中生紅蓮的淬煉,深諳谷底翻身的秘訣,於是共同創立《本來學堂》,主持《天性自然》podcast,引領大眾在自我洞察中療癒、翻轉命運,建立貫穿宇宙天地的生命中脈,喚醒自在生活的覺醒力。
學經歷:
NYU紐約大學口語傳播碩士
41屆電視金鐘獎《佛國之旅》節目製作主持人
曾任民視、三立、超視、中視、台視等媒體記者、節目製作、主持人
復興廣播電台《彩虹星球俱樂部》製作主持人
世新大學講師
影音文字創作:
《佛國之旅》
《高山上的老頑童》
《小女子闖天關》
《來自高山上的叮囑—達賴喇嘛有聲書》
Podcast:《天性自然》
Youtobe: 《本來學堂》
章節試閱
楔子.尋找意義的旅程
布達拉宮有一幅知名壁畫『照鏡子』。
故事的主角是唐朝入藏的金城公主。傳說藏王赤德祖贊有一太子端正俊美,宛如天人。藏王想仿效松贊甘布,往唐都迎娶金城公主。唐皇問公主是否願意,公主當下不做答。原來她有一面神奇的寶鏡,可以照見未來;於是她拿出寶鏡,看見吐蕃土地富饒風光明媚,王子英俊又瀟灑,滿心歡喜決定前往。豈料太子在迎娶路程中不幸落馬而死,金城公主從鏡中看到此景,驚嚇悲痛,鏡子從手上摔落,變成兩半,形成了現在的日月山。最後,她決定:「無論苦樂,仍當來藏也。」姑且不論故事的真偽,但,你有勇氣摔碎自己從「寶鏡」看見的宿命,聽從內心最深處的指引嗎?
當世俗的一切徹底失去意義後,
生命真正的意義才升起
二〇一六年夏天,FB傳來一則陌生讀者的訊息,她說一直珍藏著十年前《達賴喇嘛教我『做對人類有意義的事情』》的剪報,她說自己到現在仍在做「很沒意義的事」為此感到很無奈。
「如何才能做對人類有意義的事情?」她問。
這個提問勾起我無限的感慨,因為,那位一直以來秉持「做對人類有意義的事」,長年上山下海、訪問諸大修行者、到世界各處闖天關、曾獲得金鐘獎最高殊榮的小女子⋯⋯其實,已經死了!
讀者來訊那階段,我才剛經歷了徹底崩盤的人生,過去的榮耀、千山萬水的拍攝採訪、被眾多聖者加持祝福⋯⋯,那麼多閃亮耀眼都沒有意義了,我的自信心徹底瓦解。甚至,原來的天賦——文字、表達能力、創造力頓失,我幾乎不認識自己了;被她這麼一問,這三十年來迢迢長路的追尋才又漸漸浮上腦海。
怎麼還有人記得我呢?儘管那只是網路陌生人的詢問,卻是直搗我這一生痛腳的大哉問。噙著淚水、勉強打了幾行字回她:過去幾十年來,我也一直在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直到歷經大死一番,今年(二〇一六年)重生,才了解原來人生是——世俗的一切都失去意義後,真正的意義才會升起!
只是,並非每個人都有幸能夠領取這份毀滅大禮,你得具足勇氣,不向世俗低頭,即使摔破寶鏡,都願意聆聽內在的聲音,走向生命未知的冒險。
悉達多的冒險
約莫三十歲時,我以一個佛弟子的心情,戒慎恐懼、又驕傲無比地擔下自以為荷擔如來家業的重責大任,努力博覽群經,發願踏遍世界各大佛國,尤其是印度悉達多太子成佛的聖地;一個王子出家求道並且覺醒的故事太令人嚮往了。
「印度王子悉達多放棄一切榮華富貴,拋下父母妻兒,一心一意求道去。夜空下,他騎著白馬,從迦毗羅衛城出走,來到森林裡,悉達多太子退去華服、剔除鬢髮,告別他的家鄉,朝向魔羯陀國的方向,展開與當時所有修行者,同樣乞食流浪的生活,獨自追尋未知的涅槃極樂,當時悉達多二十九歲。
「從錦衣玉食到餐風露宿、甚至化緣行乞,日子雖苦,悉達多卻甘之如飴。因為所有的修行者都告訴他,只有苦行才能解脫。悉達多就這樣一路來到距離故鄉有五百多公里遠的小村莊烏留頻螺村的苦行林,現在這裡已經塵土漫漫如同沙漠,少了從前森林的綠意盎然,到了夏天更是乾燥炎熱。當時苦行林中聚集了許多苦行者,他們吃人們不要的飯汁、牛糞、鹿糞等食物,睡在荊棘或牛糞上,久久洗一次澡,竭盡可能的虐待自己的身體。悉達多如法苦行,即使身體瘦如皮包骨,還是不覺得內心有何進展,只好進行最嚴酷的絕食,希望能獲得最高的涅槃解脫境界。」
在電視節目『佛國之旅』中,我詳細介紹悉達多的一生,當時以為只要跟隨祂的足跡,終有一天我也能夠覺醒。記得當年(二〇〇四年)為了節目配樂效果,花了兩小時、特別對『聲都』周宗崑總監說明佛陀一生的故事。尤其是:「畫面的殘磚破瓦可不只是一般歷史古蹟!」我一直強調這點,並請他懷想:一個長年住在城堡裡的王子,要如何拋棄一切榮華富貴,頭也不回地向森林走去,那是如何的悲壯?
當時我只能描述、心嚮往之,但是「覺醒」到底是什麼?神通嗎?會發光嗎?能騰雲駕霧、預知前世與未來嗎?從此了生脫死嗎?悉達多到底在找什麼?最後,祂徹悟了什麼?
事實上,印度本來就是一個鼓勵、認同修行人的社會,許多人在完成了家庭、事業後,便進入所謂的「林棲期」,去尋找生命的真諦。但以悉達多太子之尊,要拋棄王位、親情,顯然比一般人難度高了許多;況且,他怎麼知道最後能否成功找到生命的解答呢?
他為什麼敢摔破寶鏡,冒這麼大的險去探索寶鏡所看不到的未來?
這是自己的意願,還是命運的設計?
二十年後,我再回首來時路,豁然發現原來,我也早就踏上這趟生命冒險的旅程,只是當時不知道而已。
命運的設計逼得我不得不去冒這個險,最後才有機會體悟——一個人要歷經多大的無望,不,應該是絕望,才出得了悉達多王宮那道城門——也就是你的舒適圈!因為城牆內是自己所熟悉、從小到大建構起來,能夠輕易掌控駕馭的世界;城牆外則是無盡的未知,何苦冒那麼大的危險?尤其城牆內如果舒適無比、固若金湯,那麼要看破它就更加困難了。無奈,命運之牆總是那麼詭譎、易碎,由不得你啊!
見證神話
「這裡有的東西,在所有地方都存在;這裡沒有的東西,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
神話中的真實人生
印度兩大史詩《摩訶波羅多》和《羅摩衍那》不只影響了印度社會思想,更流傳到印尼、柬埔寨、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亞洲各國,演繹精粹出各種建築、音樂、舞蹈、繪畫、戲劇、雕刻等藝術。日後的佛教和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幾乎都是以這兩大史詩為原型所衍伸出來的產物。
也許我們從《摩訶婆羅多》的第六章《薄伽梵歌》開始談起會更親切些。
故事描述的是五千年前,印度皇族內部即將發生戰爭,正義、善良的王子阿周那,面對交戰雙方都是至親好友,不知大家為何要如此爭戰,自己該怎麼做才正確?阿周那感到非常迷惑。而他的迷惑,其實就像我們在面對人生的兩難一樣:要選擇愛情、還是麵包?要跟現實妥協、還是奔向理想?在理智與感情間我們總是難以做出無疑悔的判斷。於是,上主.克里希納就為阿周那王子講述了一番生命的原理,因此造就了偉大的精神教誨《薄伽梵歌》。
印度聖雄甘地說:「每當心有疑惑,臉上失望,在地平線看不到一絲希望的曙光時,我便翻閱《薄伽梵歌》,從中找一節詩撫慰自己。傾刻間,我便會放下憂傷的心情,臉上泛起笑容。能把《薄伽梵歌》銘記於心的人,每天都能從中找到新的喜悅和意義。」
小說家赫胥黎說《薄伽梵歌》是「永恆哲學最有系統的精神表述」。
詩人艾略特則稱讚它是「僅次於但丁《神曲》最偉大的哲學詩」。
《薄伽梵歌》不只是印度教的經典,甚至被翻譯超過五十多種語言。而這部可歌可泣的生命之書,是摘自成書於西元前三世紀至西元四世紀之間,世界上第三長史詩的《摩訶婆羅多》其中一個篇章,它相當《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總合的十倍。據說,如果持續不斷地唸頌,得兩個星期才能唸完。如果說閱讀《伊利亞特》及《奧德賽》能深度認識西方文化,念誦《摩訶婆羅多》則能進入東方文明的源頭。
《摩訶波羅多》實在太耀眼,千年來所有的目光都朝向它璀璨的內涵,少有人注意到這部巨著的作者是印度二十七聖之一的威亞薩 (即Vyasa廣博仙人)。據說《本生經》中超過五十萬頌皆出自威亞薩之手。
關於《摩訶波羅多》故事如何寫成,有個趣味又饒富涵義的神話故事。
古印度智者習慣用口頭吟誦方式,流傳博大精深的宇宙真理與生命智慧。威亞薩想把口述的內容轉成文字流傳後世,祂找上了對面山洞修行的寫作之神甘尼夏(象頭神)。甘尼夏說祂願意接下這個工作,但祂的時間是一分一秒不得浪費的,所以從一開始口述,就不能停下來,只要一停,祂就會視為工作結束。威亞薩也不是省油的燈,祂也開了一個條件:凡是甘尼夏所寫的東西,自己一定要先理解,口述過程中,如果碰到不了解的地方就要停下來釐清才可繼續。
兩方條件談妥之後,威亞薩便開始口述,遇到層次太繁雜很難單軌陳述,必須以更精巧的結構來傳達時,就故意把頌句說得隱晦些,甘尼夏就會說:「等等,我需要擱筆,把這一段想明白。」威亞薩就利用這時間理出一條超越性的思路繼續往下陳述。
我沒有威亞薩和甘內夏的智慧,不過,我用三十年的生命,一步一腳印地印證祂們所諭示的命運劇情繁複交織之難。
楔子.尋找意義的旅程
布達拉宮有一幅知名壁畫『照鏡子』。
故事的主角是唐朝入藏的金城公主。傳說藏王赤德祖贊有一太子端正俊美,宛如天人。藏王想仿效松贊甘布,往唐都迎娶金城公主。唐皇問公主是否願意,公主當下不做答。原來她有一面神奇的寶鏡,可以照見未來;於是她拿出寶鏡,看見吐蕃土地富饒風光明媚,王子英俊又瀟灑,滿心歡喜決定前往。豈料太子在迎娶路程中不幸落馬而死,金城公主從鏡中看到此景,驚嚇悲痛,鏡子從手上摔落,變成兩半,形成了現在的日月山。最後,她決定:「無論苦樂,仍當來藏也。」姑且不論故事的真偽,...
作者序
謹以此書獻給:
獨自撫養我長大的母親,及
所有真心想「回家」的生命旅者!
推薦序.首
達賴喇嘛序
推薦序.二
困中求索,行中體踐—— 尋找心家的生命之歌
公視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
「問余何適,廓爾忘言。」人生之路漫漫,吾人於生命旅程之中常有如下疑惑:下一步往哪兒走?有時更進而追問,生命終點到底在哪?弘一大師「廓爾忘言」的答案或許是許多人嚮往的境界,但海濶天空的無言妙境豈易達致?
吾友文瑜曾經在人生道路上「充滿疑惑」,中年的她更為此「關機」二〇〇一天。用我的話來說,她深陷要往哪兒走,該往哪兒去,卻一時徬徨無解的困境。令人敬佩的是,她不迴避、不逃逸,誠摯面對此一人生課題,艱辛求解:疑惑何所來,未來何所依?
就個人閱覧及經驗所得,人無困惑,恐非「人」也。芸芸眾生,庸庸碌碌也好,汲汲營營也罷,夜深人靜之時,皆不免有此生何去何從的困惑。況且,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沮喪挫折之際,更往往興起何以致此、何以解脫的疑惑。人生智慧困中得,行中覺,自述生而為聖者,非虛即假。
文瑜說,她從十八歲至今,從未放棄尋找回家的路。對於找到生命可依止的「家」,始終不屈不撓。我與文瑜相識十餘年,雖鮮少應酬式往來,但這些年,她以生活實踐探索人生常道,展現有血有肉的人生、求智求慧的真我,著實令人佩服。生命必有抑揚頓挫,尋常人無不俯仰其間,差別者僅在於是否願意認真面對疑惑,積極體踐所悟而已。
貴為王子的釋迦牟尼佛,年輕時感受生老病死之苦惱,卻找不到離苦之方,遂決心離家求道、入世傳法;少時貧踐故多能鄙事的孔子,亦周遊列國,尋求道行天下的機會。他們都有煩惱,也都有困惑,卻能困中求索,行中體踐,終而成為人類生命的典範。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才是真正的人,亦為真實的道。
達賴喇嘛曾如此答覆文瑜有關「家」的提問:「任何一個地方讓你覺得快樂,那就是你的家。」
二十多年來期盼遇到根本上師的文瑜,在本書中娓娓道來自己尋找意義的旅程,不僅讓君子之交,其淡如水的我,對她的奮鬥人生有了更多的認識。尤具意義的是,這本書是文瑜尋「家」的生命之歌,每位讀者都可以在她尋找生命出口的自述歴程中,共同參證人之所以能夠自我超越的可能。
英國作家路易斯·卡洛爾(Lewis Carroll)所撰小說《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有一段廣為流傳的愛麗絲與貓的對話。面對愛麗絲詢問,「請你告訴我,我應該往哪走?」貓的回答是:「這得看你想要去哪裡!」作為人的我們,不只會問下一步要往哪兒走?更不時想問:到底要走到哪裡?生命最終的目標在哪兒?
弘一大師手書偈語的完整版是:「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我們都在人生旅程中追尋該走的路,「花枝春滿,天心月圓」,或許令人嚮往,但答案應當要由每個人自己來追求。文瑜的體悟在於「無一物處才是歸鄉的寂靜」,路是自己走的,您的呢?
文瑜在本書中陳述自己的體悟:能夠引導你成為自己的導師與主人者,就是你的根本上師。誠然,心無罣礙,人間可以成佛,「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推薦序.三
回歸本源的行證之路 (編者帶擬標題)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
文瑜是個生命的修行者,她一直在追尋著本心,她的一生是勇敢的旅程。
這本《我被上天關機的二〇〇一夜》敘述的是她一生非比尋常的經歷。
由年輕得志的媒體人,經歷因為「佛國之旅」的艱辛拍攝程,當中在「人間」與「神境」的來回徘徊,見過的宗派宗師無數,並親炙星雲大師達賴喇嘛,在「三脈七輪」中醒悟。她的遭遇及反思,堪稱角度豐富,見於不可見。
文瑜經歷病痛的種種,由驅魔除障到肺結核的診出與搏鬥,書寫出身心靈的外在拉扯與內在自我辯經。
七年的完全入空,她稱為關機的二〇〇一天,印證「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的倒空狀態,給她很多新生的力量。
「毀滅,是重生的開始。」
「清空杯子,自我毀滅。」
回到人生唯一究竟的問題「為人類做有意義的事」。
體驗一無所有而心滿意足的境界。
再也不用有色眼鏡看待眾人,修出平等心。
找到悦性能量,中道而直,可以用喜悅能量澆灌行的意義。
她體會「唯有掌握生命主軸,經由內在自然升起的穩定感,生命才不會淪為枝微末節的探索」。
這本書暢談生命的跌宕起伏,及文瑜內在世界的毀滅重生,並進入某種恆定階段的歷程。
行證,是文瑜的基準點。她說「經文歸經文,念再多,我還是我」因此,只有「內在本心自然而然的安靜,浮現穩定的清晰感」,經文才能自然在生活中實踐出來。
個人認識文瑜時間不長,交集不多,但同為媒體人,有些惺惺相惜的況味,也佩服她勇敢的現地主義,踩踏極難行之路途、遭遇極重大的磨難,以無可如何之境遇,行緣起性空之修為。
這本書當可稱為「行證之學」,而造福讀者。
推薦序.四
尋找內在的香巴拉
前蘋果日報文創中心執行副總編輯 方巧如
還記得二〇一〇年曾在報紙上見到曾是同事、也是好友廖文瑜的新聞,當時她以兩年半的時間,克服萬難,完成《高山上的老頑童—達賴喇嘛紀錄片》,還特地在國父紀念館辦了首映交響晚會,現場冠蓋雲集,當時距她以《佛國之旅》拿下金鐘獎,不過才四年時間,我當時心想:「文瑜啊!妳真是天之驕女,什麼都有了!」
同為媒體人,她的華麗轉身曾讓許多人欽羨,她曾走過一百多個城市、六百萬公里路程,記錄二十餘國世界佛教遺址,也為記錄老中青三代藏人五十年流亡史,飛過半個地球,與達賴喇麻相會於印度、羅馬、美國等不同時空,要說人生的追尋,她以精彩的生命淋漓盡致地示範。
但生命如此奧妙,如她後來曾形容自己的前半生「如攻頂喜馬拉雅,只是,登上峰頂,終須下山。」這趟下山、閉關、醞釀之路花了她14年人生。
當我翻閱書稿時,想起我們曾同在媒體任職,也曾追逐名牌、喜歡華服美物,還因為對身心靈的興趣,常探訪特異人士,那時以為靈性藏身求神問卜、活動的追尋中,今昔對照,究竟哪一個才是廖文瑜?
廖文瑜在書中提到曾探訪一個當時連衛星都打不到的「香巴拉」(香巴拉為梵語,亦名為香格里拉),地點位於尼泊爾雪里米山區,這是一趟需自帶發電機、仰賴直升機、馬匹或犛牛、翻越好幾個山頭才到得了的僻壤,團隊搭乘的飛機愈搭愈小,一路得割捨不必要的行李,最後一行人被迫將一個個行李往下扔卻仍超重,在最後關頭,幾位同團人員決定步下飛機,飛機才順利起飛成行。
看到這裡,我內心隱隱震動,行到中年的這一路,我也背負了多少無形行囊?又可曾看得懂這些「行李」中,藏的究竟是寶藏,抑或早已成為巨石的無謂之物?而我卻不肯放手?為何我偏只想緊緊抓住不放,而我又如何能確認這一切?
美國歷史學家、作家凱特布朗曾在《惡托邦記》一書中,提到她曾前往1730年被一位歷史學家大筆一揮劃下成為歐亞疆界的烏拉山脈,當她來到這個將俄羅斯人歸類為歐洲人、哈薩克人歸為亞洲人的重要地標時,只見四周一片平靜,許多新人特別前來拍下橫跨歐亞親吻照片時,一股奇妙感受油然而生:「一旦我到了正確的地方,所有的事物卻不在正確的位置上,就像是一箱文件扔到了空中,所有結構與秩序都被抹滅。」
我們自小到大的種種養成,被劃下的界線、被教授的認知標準,是否也曾在日後的哪一個靈光片刻中,讓你突然不禁自問「是這樣嗎?這真的是我嗎?」當你真正來到生命歧路的關頭,許多靈性和正向書籍中教導的種種「放下」和概念,真是解脫之道嗎?
令人驚喜的是,這些問題竟都能在《我在被上天關機的二〇〇一夜》一書中找到方向,闔上書,發現自己深深被字裡行間深刻的洞察與的明白所觸動,原來真能在生命中「甦醒」!這是一本寫給所有中年人的生命之書,也是所有想一睹或親炙內在光明的人,此生不能錯過的寶典。
謹以此書獻給:
獨自撫養我長大的母親,及
所有真心想「回家」的生命旅者!
推薦序.首
達賴喇嘛序
推薦序.二
困中求索,行中體踐—— 尋找心家的生命之歌
公視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
「問余何適,廓爾忘言。」人生之路漫漫,吾人於生命旅程之中常有如下疑惑:下一步往哪兒走?有時更進而追問,生命終點到底在哪?弘一大師「廓爾忘言」的答案或許是許多人嚮往的境界,但海濶天空的無言妙境豈易達致?
吾友文瑜曾經在人生道路上「充滿疑惑」,中年的她更為此「關機」二〇〇一天。用我的話來說,她深陷要往哪兒走,該往哪兒去,卻...
目錄
[目錄]
達賴喇嘛 序⋯⋯03
推薦序/困中求索,行中體踐—胡元輝⋯⋯04
推薦序/回歸本源的行證之路—鄭家鐘⋯⋯07
楔子.尋找意義的旅程⋯⋯1
見證神話⋯⋯7
降生一位佛陀有多難?⋯⋯21
與達賴喇嘛的三世因緣⋯⋯47
尋找傳說中的香巴拉⋯⋯73
擺脫不了鬼魅的前半生⋯⋯99
是靈魂伴侶還是業力伴侶⋯⋯129
上山容易下山難⋯⋯153
崩潰——偉大的心碎⋯⋯171
遇見「空性」古魯(Guru)⋯⋯191
旅卦——驛馬頻動的人生⋯⋯203
從外在恆河到內在恆河⋯⋯211
拼湊香格里拉⋯⋯231
生命最後的戰場在自己內部⋯⋯247
天外奇蹟,被神送到古波斯⋯⋯257
毀滅是重生的開始⋯⋯271
覺悟的迦耶——菩提迦耶⋯⋯293
五十知天命⋯⋯307
涅槃極樂⋯⋯315
佛陀拈花,我們微笑⋯⋯327
[目錄]
達賴喇嘛 序⋯⋯03
推薦序/困中求索,行中體踐—胡元輝⋯⋯04
推薦序/回歸本源的行證之路—鄭家鐘⋯⋯07
楔子.尋找意義的旅程⋯⋯1
見證神話⋯⋯7
降生一位佛陀有多難?⋯⋯21
與達賴喇嘛的三世因緣⋯⋯47
尋找傳說中的香巴拉⋯⋯73
擺脫不了鬼魅的前半生⋯⋯99
是靈魂伴侶還是業力伴侶⋯⋯129
上山容易下山難⋯⋯153
崩潰——偉大的心碎⋯⋯171
遇見「空性」古魯(Guru)⋯⋯191
旅卦——驛馬頻動的人生⋯⋯203
從外在恆河到內在恆河⋯⋯211
拼湊香格里拉⋯⋯231
生命最後的戰場在自己內部⋯⋯247
天外奇蹟,被神送到古波斯⋯⋯257
毀滅是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