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戴梅可
自從20世紀8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重提孔子以來,成百上千以「孔子」為主題的圖書隨著這股「文化熱」應運而生,更不用說那些持續不斷的電視節目和數不勝數的學術活動。孔子學院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世界各地。不過,這些由中國政府支持的努力卻在海外影響甚微。近年來出現的關於孔子「道統」衣鉢的激烈論爭,還有把新出土的寫本文獻歸於杜撰的「思孟學派」與「稷下學派」的做法,都使得歐裔美國人感到厭煩。1他們認為迄今為止這些官方和半官方的努力,只會把儒家思想的內容降格為含糊不清的現代中國特性(modern Chinese identity)的「標記」,而這些特性是專門為同化或者整合不同人群而設計的。1940年代,電影導演費穆已經認識到:歸功於孔子和他的追隨者的著作實際上對當權者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但這一點,在最近的「孔子熱」中很少有人提及。
美國哲學家李亦理(Lee Yearley)曾經指出,傳統大師通常提出激進的觀點,他們的追隨者們則不斷使之常規化。沒有什麼比于丹版本的孔子思想,或兜售於中國的各大院校和旅遊中心的「輕鬆版」孔子更平易近人的了。弔詭的是,在現實中這樣的「促銷」反而削弱了東亞以外的人嚴肅思考孔子的可能性,因為他們無法從枯燥抽象的境界出發,就如何應用孔子的說教來解決當代的任何危機而提出最基本的問題。比如:
‧ 在最近發生的香港「占中」事件中,儒家在公民抗命中應處於怎樣的地位?
‧ 孔子會如何看待當今中國由於軍事工業複合體的擴展而加速的環境惡化?
‧ 孔子又會如何看待近數十年來中國在政府支持下造成的國民收入和教育不平等狀况?
‧ 還有,關於家庭與性別的法律應作出如何的改變,才能使中國的現狀得到改善,或者說使今天的整個東亞社會得到改善?
如果所謂的領導人仍然飄飄然地複述「亞洲價值觀」並安於現狀,那麼孔子在當今中國還是會和「五四運動」時一樣,被丟棄到同一個「歷史的垃圾箱」裏。
當然,孔子畢竟是生活在2,500年前的歷史人物。那些出於自身利益考慮的人對孔子的吹噓,對於那些擁護者以外的人(無論在國內或是海外)來說,是不可信的。那本被認為是由孔子的後世追隨者所作的《論語》現在也被解讀為關於「倫理道德」的對話,這就證明了具有現代康德意義的「批判地反思待人之道」是很容易歪曲歷史上儒家傳統的關鍵問題的。
伯納德.威廉姆斯(Bernard Williams, 1929–2003),一位當代偉大的哲學家之一,這樣說:
(早期思想家的)倫理思想......不僅與大多數現代思想不同——尤其是那些受基督教影響的現代思想——而且,它也完善得多……因為這個思想體系基本上缺乏關於所謂的道德的概念。(按照康德對「道德」概念的解釋,「道德」是完全與「務實」相對的。)某種意義上它是一種理性或者需求, 與其他形式的理性或需求有著很大的不同......在社會中和更個人的空間裏,一個人與他人的關係如何被規範,這樣的問題與「什麼是有意義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對那些研究複雜文化問題的學者來說,最關注的問題是,孔子與其他幾位身分非凡的人(如耶穌和蘇格拉底)如何不斷地被解讀,引起爭論和受到崇拜,作為「空洞的象徵」在廣泛的宗教崇祀、社會經濟發展和教育活動中被重新利用,並最終影響到幾乎所有的社會層面,上至天子(或者現在的中共領導人),下至平民。近年來,在中國之外的歐美國家中,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學者傾向於不把早期儒家學說的重要性定位於「世俗人文主義」,而是在體現和睦社會「享樂文化」(alive to pleasure)的日常禮儀上,在慶祝「業餘理想」上,2 以及在對那些屢遭挫折而「堅持不懈」的高貴人物的仰慕上——這些人不遺餘力地致力於這樣的艱巨任務:為眾多生活在非人性化條件下的人們詮釋什麼是人類文明。
赫伯特.芬格萊特(Herbert Fingarette)有如下一段評論:
當我初讀孔子,我發現他是一個平凡的、狹隘的道德說教者;收錄他言語的《論語》,在我看來只是無關緊要的老古董。後來,隨著學力的增加,我發現他是一位對人類有著深刻洞察力和豐富想像力的人,他可以和任何我所知道的偉大思想家媲美。我確信孔子在今天依然可以成為我們的導師,一位重要的導師,而不是一位僅僅為我們帶來一點異域眼光來看待現代觀點的普通老師。他所傳達給我們的,是聞所未聞的,也是我們所需要的。他要為我們講授新知。
本書的作者們竭力避免用「略帶異域的眼光」來看待華語社會的當代問題,而是希望能夠有所貢獻。他們希望真誠地向中國的讀者展示並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是豐富的智性、藝術和倫理傳統的繼承人。除非他們睜開眼睛,看到生活在不同地域、時代,歸屬不同文化和群體的人們,曾經對何為「真正的人」進行過怎樣獨特的想像和構建,否則,這些傳統將可能消失。
----------------------------------------
1無論是新出土文獻還是傳世文獻都不能證明:(1)在古典時代「學派」的存在;(2)「稷下學派」的存在。請參見Michael Nylan and Mark Csikszentmihalyi,“Constructing Lineages and Inventing Traditions through Exemplary Figures in Early China,”T’oung Pao 89 (2003), 1–41; Nathan Sivin,“The Myth of the Naturalists,”in Medicine,Philosophy and Religion in Ancient China: Researches and Reflections (Aldershot, Eng.; Brookfield, Vt.: Variorum, 1995), Chapter 4.
2 「業餘理想」是已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列文森教授(Joseph R. Levenson)在他的《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一書中提出的概念。所謂「業餘理想」是相對於作為現代精神的理性化、專業化而言,指儒家的人格形態是全面型的,在專業分工越來越細的現代工業社會裏,儒家的「業餘理想」與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專業技術性人才是相對立的,所以儒家所代表的這種人格形態很難在現代文明社會生存。
快照3:于丹,中國的歐普拉(Oprah)
于丹,中國土生土長的歐普拉,9有她自己的讀書俱樂部和出版業,很大程度上她的成功得益於曾經擔任過「百家講壇」主講人,該節目是一個在中國中央電視臺十頻道上用普通話播出的一個電視「脫口秀」。她曾經是北京一所大學從事媒體研究的教師,2006年,這位自信滿滿的于丹在她四十一歲時,參加了一個完整的講解《論語》的節目。此後,她不再滿足於與其他名流同臺交流討論,而是成為一個真正的流行明星。于丹的「粉絲們」視她為一位熱誠的「傳統文化的捍衛者」和對中國社會「和諧」有重要影響力的人物。無疑地,這部電視系列節目很成功,它誕生了一部暢銷書──于丹的《論語心得》,在中國出版後的四個月內(也是在她2007年4月踏上破紀錄的臺灣之行之前)賣出了三百萬冊。(一些中國官方單位據說購買了幾十萬冊,送給學校和監獄,作為政治學習和再教育之用。)于丹立足於本土論,提出一個特別的「中國人眼裏的歷史」和「非凡獨特」的文化軌跡。但是大概于丹的一大群「粉絲們」也和那些教師和衛道人士一樣,對中共在鄧小平和他的後來者當權下的政策持有共同的看法:那些政策讓中國十三億人口中的大多數,比在毛澤東時代擁有更多可以任意支配的收入,但是卻沒有一個清晰的道德準則。
----------------------------------------
9 編註:歐普拉(Oprah Winfrey),美國知名的脫口秀主持人。
于丹的電視節目立論和她的暢銷書基本上是一樣的:既然「孔子是大眾所需要的」,就算他被中國人視為「無趣的老古板」,依然可以被活化並帶動更大的消費熱潮。于丹的天才計劃就是對一個已經變得空洞無物的熟悉名字,重新進行包裝和多種手段的推銷。為此,于丹的孔子有時成為一個從約翰.杜威(John Dewey)模子裏出來的、富於活力和野心的實用主義者,有時他又化身為具有陶淵明(365–427年)風格的超然隱士,或者漠然看待世界的莊子翻版。總而言之,于丹的孔子迴避對立沖突,減少對他人的依賴,並且不關心社會利益。于丹的孔子在現代世界被廉價販售的眾多孔子中顯得獨特,他使這位聖人成為與彼得.塞勒斯(Peter Sellers,一譯彼德.謝勒)主演的電影《在那裏》(Being There,一譯《黃金時代》或《無為而治》)中的昌西.加德納(Chauncey Gardiner)特別相似的人。于丹似乎認為孔子(與所有早期傳統相反)通過他令人欽佩的韌性和對權威的屈從而名利雙收。
名聲與財富很容易被誤認為是為人精明和思想深刻。于丹的批判者們(在中國有很多,特別是在學術圈中),指責她嚴重歪曲了孔子本來的說教,雖然他們不無嘲諷地承認她的很多錯誤也許並非故意。畢竟,她的文言文閱讀水平不無欠缺,以致她常常把「小人」翻譯成「年紀小的人」或者「兒童」。由於在《論語》的20多篇中,孔子對在朝身居要職的道德虛偽「小人」一直持鄙視態度,于丹的《論語心得》很可能會誤導讀者,而不是闡明大義。批評家們責備于丹對名利的熱衷使她總是想娛樂大眾。她吸引大眾注意的方式使她看起來更像是叫賣二手貨的街頭小販,而不是她自命的學識廣博的學者。最不留情面的批評者把她與封建社會的士大夫相比,因為後者只是想著努力維護舊社會的殘餘。當然,于丹也許會一路飛黃騰達。不幸的是,對她的孔子一書的爭論為那些不明就裏的人提供了額外的機會,來傳播對這位古代聖人的誹謗和中傷。其中一個例子是,于丹一直重複著一個在明朝時出現的古老謠言,即孔子「出了名地把一位賢淑女性視為文盲」。儘管根本就沒有可靠的關於孔子考慮過性別問題的早期傳說。毫不奇怪,他生活在一個貴族的時代,對出身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對性別的關注。
于丹的《論語心得》內容常常有不一致的地方。(她的〈序言〉意在預先阻止可能遇到的批評,所以她解釋說,孔子自己不是很有邏輯性。)2006年的中國國務院報告提到,涉及一百人以上的暴力事件有87,000起。儘管如此,于丹還是堅持認為,《論語》中提倡的「和」的理想境界已經可以在今天神聖的中國見到,人們學會寬容對待他人,各少數民族融合在一起。她也對最近中共針對民族和階級的緊張狀態而發出的禁令予以附和。不過,于丹同時也聲稱後毛澤東時代物質生活的提高,顯示了「兼容並包」的智慧。她預言,隨之發生的社會混亂不會存在多久,因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身上,政治與生物學上的完美恰當地結合在一起。如于丹的孔子所提醒中國人的那樣,一位心態平和、富有思想的公民,有利於一個更加安全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最終為最多數人謀取最大福利。于丹想使我們相信,只要你是中國人,或者你幸運地居住在中國,那麼從血統上說孔子就應該成為可以拯救你的聖人。根據中國的民意調查結果,據稱中國人比歐美人更感覺幸福(這與其他地方的民意調查結果不一致)。于丹相信,這位聖人想要中國人學會如何交友並感化他人,同時保護他們不受到最壞的過度資本主義的影響。(很明顯,于丹太過忙碌,她沒有多少時間去逛那些今日中國的超級商場。)在于丹自己的世界中,中國要比西方優越得多,因為只有中國認識到道德和禮儀的力量,尋求創造與和諧的平衡,並維持一個令人羨慕的「天人合一」或者宇宙秩序,儘管中國的空氣、水和噪音污染幾乎到了致命的程度。但是,這並不足以使中國人傾聽《論語》的訓誡。他們應該買于丹的書,如果他們想要「安於現狀」,過著幸福、有序和滿足的生活。就連孔子也受益於這位當代的詮釋者,她幫助他把倫理制度「調整」到一個新的時代。
在以上種種當中,有怎樣的得失呢?于丹認為《論語》強調了把實踐的智慧(學會用真正的仁愛之道處事)作為「才能」的參照,于丹則把「才能」等同於獲得成功的能力。由於于丹把「好學」理解為「學以致思」以適應當下社會的需要,她輕率地忽略了孔子在自我修養與「好古」之間建立的重要聯繫。更讓人吃驚的是,于丹的書沒有提供任何依據,便說《論語》的近三分之一是關於社會公正和經濟再分配。于丹把孔子視為卓越不凡的人,是因為她覺得孔子是很有決心和意志的人,但是她並不關心孔子的決心和意志的目標是什麼,或者這樣的決心和意志在塑造一個人的性格和命運方面所起到的微妙作用,她認為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很典型地,大師們創立一套關於世界及其運行的完全嶄新制度,並由他們後來的追隨者來辯解這些大師們初步的觀點中最異乎尋常的方面,以便使它們更易為普通大眾所認同。不過,在某種意義上,孔子也許在于丹身上見到了他最好的弟子,因為于丹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要讓自己成為更幸福、富有和沒有思維能力的人,並不需要作出任何犧牲。不難理解地,人們對于丹的反應不一,從過譽讚揚到嚴厲批評都有。一個流行網站在2007年5月8日和9日的博客日誌上,記錄了這樣兩種對于丹完全不同的評價:
有人因談論孔子的說教而出名,這真是太好了。這是中國作為一個偉大民族的標誌。如果一位男性來講授《論語》(像這位女士一樣),那就太理想了。
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被這本書激怒了──激怒!有人說,既然一本由孔氏家族成員所編纂的東漢時期的書,鼓勵人們「言經以自輔」,那麼「于丹的這本書有什麼大不了的?」對這樣的發問,我們會這樣回答:「因為它不得要領。」10
約翰.杜威曾評論道,「明顯的矛盾總是引起關注」。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統治亞洲的當權者,都已接受了由西方列強和傳教士傳入亞洲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特殊模式乃時勢所趨,即使他們把中國視為21世紀一顆升起的新星。中國自1990年代以來在全球化中的空前影響說明,一些美國人終於決定要像歐洲人(特別是法國人)接受18世紀的哲學家那樣,認真地看待孔子。但是為了避免美國人為自己所顯現的不協調性開脫,本章轉向討論現代的中美關係。
----------------------------------------
10 這兩條博客是筆者從英文網站上發現的,原文是用英文寫的。現在原網頁內容已經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