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童詩照相
回顧我的童詩演講,講題之一為〈我的觀察詩日記〉,帶出「觀察詩」的概念;講題之二為〈童詩路線〉,整理出四條創作與生活疊合並進的敘寫路線,有些描繪瑣事,有些抒發衷腸。在二○二一年臺北詩歌節「詩人進校園」的活動中,我以〈童詩照相〉為題,帶著孩子們讀詩寫詩,大抵也是提醒採拾「時」光片羽,把眼前風景轉檔為圖畫文字。
創作童詩,拓印每個感動時刻是最棒的收穫,演講分享是額外收穫之一,回味並將詩作收編成書則是額外收穫之二,譬如:
《螞蟻路線:蘇善童詩集》(秀威少年,二○二○年)
《麻雀風了:蘇善童詩集》(秀威少年,二○二二年)
《無線譜:蘇善童詩集》(秀威少年,二○二三年)
一篇詩作往往就是一張圖像印記,因此決定自己配圖之後,繪製的速度很快,調出腦中草圖,描上平板電腦,先採橫式A4後採直式A4,復刻場景,一如手機相機的「視界」,鏡頭忽近忽遠,時而微距時而廣角,都把觀見搜羅起來。這一本詩集乃據此概分為兩個部分:
近一點,撞見。
遠一些,望見。
所謂「撞」見,常常是可遇不可求,好比蹲身拍花之際,一隻草蜢跳上葉片,不動!一秒兩秒,牠竟然等你!你屏息,貼上眼珠,正拍、側拍、俯拍,再來個逆光仰拍,不管張數啦畫質啦,啪啪啪,草蜢跳走,你才回神,你的照片因此多了一個檔案夾,名為「草蜢歇腳」,看一回刪一張,那一剎那從此深刻腦中,幾時轉換成詩?說不準,就這麼放置吧。
若說「望」見,有時摻入個人情愫,譬如拍野薑,這處盛開,那處未萌,你便兩處走個幾次,眼前同時浮現兒時印象,白花襯著綠野,你嗅了花香失了魂似的,來來回回不見故人,你偷偷鼻酸,不意瞅見橘色野薑甚美,時空布景瞬間抽換,你才定神瞧好角度,攝下完美的單張。
詩句由此醞釀?
先從篩選與編輯圖片開始吧?
於是,編選詩集之際,用一篇,挪一篇,分類漸次明朗,亦即,第一部的短篇多在十行以下,大都是《小行星幼兒誌》的邀稿,雖有格式,也扣緊文學韻味。第二部的行數不等,大都發表於《國語日報‧故事版》,最長的〈別睡著〉有四十五行,刊登於尚未改版的《國語日報‧兒童文藝版》,盤據上半部版面,〈耶誕粉絲〉則有三十四行,也分配到大約三分之一版面。此外,〈謝謝〉從報紙跳上教科書再跳上語文讀物,形式更動,內容略有潤修。另外,〈香草的天空〉首次登上《人間福報‧少年天地》的版面,以此契機,開始為其「童詩‧童思」專欄創作,每月交出一首童詩與插畫,圖文並進,描繪時光風景。
之前,詩作與詩集各自行旅,之後亦然。
繼續生活,拍照。
繼續創作,畫圖。
不逗。
不急。
唯出版成書,仰賴秀威出版的編輯團隊襄助,文字與圖像,一番一騰,有模有樣,再番又騰,耳目刷新。
蘇善定稿 甲辰年春分